■錢晶(北京航天總醫院)
糖尿病是一種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及胰島素利用出現障礙時,引起人體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代謝發生紊亂的疾病,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
糖尿病常見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型糖尿病 這類型糖尿病比較少見,一般在幼年及青少年時期發病。在我國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較低,發生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2 型糖尿病 比較常見,我國絕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都是這個類型,2 型糖尿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是胰島素抵抗、胰島素進行性分泌不足等。
其他糖尿病 有遺傳性糖尿病、免疫型糖尿病、感染型糖尿病等,目前發生原因尚不清楚。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1 型糖尿病的發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截止到目前,已經發現有50 多個遺傳變異與1 型糖尿病的遺傳有關;除此之外,遺傳因素對于2 型糖尿病的發生同樣存在一定作用。糖尿病并不是都會遺傳,只是存在遺傳背景的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患糖尿病。
環境因素 目前發現的與1 型糖尿病發生有關的環境因素主要是病毒感染,常見的有風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薩奇病毒等。環境因素對2 型糖尿病的發病有顯著影響,包括年齡的增長、現代生活方式、營養過剩、體力活動不足等,這些都會導致2 型糖尿病發生風險增高。
自身因素 自身免疫系統的缺陷也會導致糖尿病的發生,一般是在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統對產生胰島素的胰島細胞發動攻擊,導致胰島細胞發生損傷和消失,進而胰島素的分泌減少或缺乏,最終引發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要經歷幾個階段:
無癥狀階段 此階段的患者已經存在糖尿病相關的病理生理改變,但是患者的糖耐量是正常的,此時期又可稱為胰島素抵抗期。
前期階段 糖尿病前期其實是指糖尿病的早期癥狀階段,這個階段一般都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和臨床表現,主要依靠檢測血糖而發現。
1 型糖尿病多見于青少年,一般發病比較急,在疾病得到診斷和治療之前,會出現“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但體重下降,少數患者可能會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或急腹癥為首次發病的表現。對于1 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從發病開始就需要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
2 型糖尿病多見于成年人,常在40 歲以后發病,發病的時候大多比較隱匿,較多患者在發病早期沒有任何癥狀,是因為出現一些慢性并發癥或在健康體檢時發現患病。2 型糖尿病常有家族史,一般會與肥胖癥、血脂異常、高血壓等疾病同時或者先后發生。
出現并發癥階段 當病情進展出并發癥時,會出現一些器官受損的癥狀:
●眼睛: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長期升高,會導致視網膜血管發生病變,進而視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患者發生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的概率也會明顯增高。
●足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受傷后,傷口比較難愈合,可出現傷口感染、潰瘍等,有些病情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全身感染、骨髓炎等,如果治療效果差或是治療比較晚時,還可能會導致截肢。
●心血管: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概率比正常人高,發病時間會更早,且病情的進展速度會更快。
●腎臟: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高,會導致糖尿病腎病的發生,最終出現腎功能衰竭,這也是糖尿病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腎功能衰竭嚴重時,患者需要依靠透析、腎臟移植來維持生命。
●神經: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出現多發性神經炎,會導致肢端出現感覺異常,感覺過敏、刺痛、燒灼感,出現襪套樣的感覺,這也是導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糖尿病還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進而導致胃腸功能、生殖系統功能和心臟功能出現紊亂。
●感染:糖尿病患者容易被各種細菌、真菌感染,這就會導致患者反復發作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腎盂腎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統疾病,癤、癰等皮膚化膿性感染,以及足癬、體癬等真菌感染性疾病。
糖尿病不能治愈
截止到目前,無論1 型糖尿病還是2 型糖尿病都不能治愈,目前的治療,主要以控制病情的進展、預防嚴重的并發癥為目標。
對于1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必須終生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調節血糖,使其穩定在正常范圍。
對于2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在沒有到達確診的階段,通過飲食調節、適當運動等方式,有可能使血糖恢復到正常范圍。對于長期患2 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通過改善生活方式無法逆轉病情,需要終身服用藥物治療。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帶來的并發癥,這些并發癥大多是難以治愈的。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長期居高不下,就會導致血管和神經發生病變,進而出現各種并發癥,嚴重的并發癥還將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中樞神經系統的并發癥 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將會加快患者大腦的老化,進而增加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率。
自主神經的并發癥 自主神經發生病變時,將影響多個臟器的功能調節,進而引起腹瀉、便秘、心動過速、低血壓、尿失禁、尿潴留、多汗、少汗等一系列復雜的自主神經病變。
周圍神經系統的并發癥 周圍神經系統病變將會使患者喪失痛覺,導致其在受傷時無法及時發現,貽誤病情。
周圍血管的并發癥 周圍血管發生病變,就會使血管發生閉塞,導致血流中斷,進而使肢體末端出現潰瘍甚至壞死,最終截肢。
腎臟的并發癥 糖尿病長期血糖高,將會出現糖尿病腎病,進而發展成腎衰竭,最終需要做透析或腎移植。
主食方面 主食需要定量,控制飲食不是不吃米飯,不吃主食,而是必須吃主食。一般來說,每餐主食控制在2 兩以內。除了主食,水果中也含有非常多的糖,若飯后想吃1 個水果的話,主食必須減少相應的量。
就餐順序方面 若主食的量控制了,有些人可能會吃不飽,因此可以在吃主食之前,多吃蔬菜或瘦肉、魚蝦、豆制品等,先吃菜,后吃飯,更容易控制飯后血糖。蔬菜中含有膳食纖維,先吃蔬菜可延長糖的分解時間,進而延遲糖分在小腸內的吸收,延緩餐后血糖的劇烈升高。
平衡膳食 食物選擇要多樣化,營養要合理搭配。盡量做到主食粗細搭配,多吃粗糧;飲食要葷素搭配,選擇高蛋白、富含纖維素的食物。要做好不偏食,不挑食,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進餐。烹飪多用清蒸、水煮、涼拌、涮、燉、鹵等方式制作食物。
飲食禁忌 禁煙酒、辛辣刺激性食物,烹調時少量使用植物油,不食用油煎或油炸的食物,少進食肥肉等油脂高的食物,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如蜜餞、糖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