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慶 張 楨 陳維唯
(日照市嵐山區自然資源局,山東日照 276800)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對建設用地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導致城鄉之間的人地關系發生巨大變化。此外,進城務工的人員較多,農村土地管理也存在比較顯著的問題,如整治管理標準不一致、整治規劃不合理等,這些問題對農村土地整治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阻礙了國家對農村土地的整治進度。因此,必須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監督,有效保障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部分地方政府為了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不斷擴張建設用地,導致農村用地中耕地數量減少,質量大幅度降低,而后期被補充的耕地位置也稍遠或者不適宜用于耕地,這種現象很容易降低農民群眾的整體收入和生活質量,不利于農民積極參與土地綜合整治活動,甚至影響地方政府在農民群眾中的口碑和信譽[1]。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涉及內容較多,主要包括農田、道路、水利、林業、鄉村5 個方面的建設。但是在實施政策時,地方政府一般會將工作重心向土地流轉傾斜,不重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盲目追求過快摘除貧窮縣、貧困市的帽子,導致農村經濟建設跟不上地區整體發展水平。目前,我國部分農村貧困地區仍然存在這些問題。
部分地方政府對農村土地的綜合整治仍然集中于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生態環境效益建設,主要是由于生態環境效益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表現出來,部分地方政府更傾向于選擇易于量化的經濟效益。在全國各大地區的土地綜合整治活動中,主要包括整理農田、開發未利用的土地、重新開墾廢舊礦地等一系列整治活動,卻沒有落實對地表植被和景觀生態用地的建設,對部分農業基礎設施處理不到位,如水庫出現嚴重老化的設備,很容易導致當地耕地出現嚴重的貧瘠堿化問題,進一步威脅了當地的生態環境[2]。
在農村土地的整治過程中,水利工程、土地整治、農房建設等內容都屬于農村土地整治的范圍,不同工程具有不一樣的標準。例如,在開展農田水利工程時,必須遵從3 項國家標準,其中涉及7 項技術標準。而農房建設的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與農田水利工程不同,不同工程的建設標準也不相同,難以對建設工程形成統一的管理,導致工程管理沒有落實到位,組織管理形式過于分散,大大降低了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力度。
對農村土地的綜合整治工作,需要綜合考慮村鎮的整體建設規劃,不能脫離全域布局。但是,許多地方政府在開展規劃時,為了追求眼前利益,盲目開展整治項目,規劃未來前景時不考慮長遠利益,導致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無法充分發揮有效的引導作用。此外,相關政府制定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方案也缺乏科學性,在正式開展綜合整治項目前,并沒有確定具體的產業發展方向,沒有合理規劃產業布局,而是直接與不具備承包資質的企業和大戶直接合作,導致農村綜合整治工作出現問題。
在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前期工作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因此,前期工作能夠有效指導農村土地整治活動項目的順利開展,并為決策的制定和論證提供充足的依據,對整個項目的經濟效益的發揮有重大影響。在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工作時,許多人員并沒有將相關工作落實到位。例如,某些項目工作無法順利進行,土地整治工作的各項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主要是由于相關人員在開展整治活動時,沒有提前做好規劃,而是同時開展整治工作和方案規劃。對工程項目的可行性進行研究時,相關人員很容易忽視項目的整體布局,反而在項目的針對性研究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導致項目的部分內容并沒有做到統籌兼顧。
隨著城市的大規模擴張,市區的用地需求也隨之增加,加上農村用地的閑置和減少,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農村土地整治措施調整土地資源和資本,進一步優化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布局和結構,為統籌城鄉全面發展指明方向。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需要帶動農村發展,對城鄉用地間的級差收益進行改善,保障農民的經濟收益,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帶動農村消費,打造一套城鄉合作、共同發展的機制,盡量消除城鄉兩極分化。
隨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整體改革,為了解決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和機構應著重分析整治活動中出現的新問題,對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完善,有效指導農村土地整治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規范土地整治活動,使各項目的開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明確規定土地整治的相關任務、組織機構以及參與方的權力和義務,盡量有效解決整治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基于法律基礎,有效改革土地管理體制,推動新型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農民只有掌握土地整治后農業用地的具體使用情況,才能更好地保障農民自身的利益。因此,必須提高農民在整治活動中的參與度。例如,掌握農民對農村土地整治活動的評價,只有真正耕種的農民才能評價具體的農地產量、整治前后的對比情況。在開展農村土地整治活動過程中,當地政府可以提高農民的參與度,拓寬農民參與建言獻策的渠道,為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當地政府還需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提高他們對土地整治活動的認識,定期開展關于農村土地整治內容的宣傳,將關于土體整治的相關政策和制度準確無誤地講解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引導他們參與土地整治工作。通過對農村土地的大規模綜合整治工作,逐步提高耕地的整體質量和農田利用標準,使土地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有效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質量,為現代新農村建設發展添磚加瓦[3]。
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資金投入,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基礎設備,保障農戶的用水、用電需求,提高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于一些自然風景比較優美的貧困鄉村地區,地方政府可以結合脫貧攻堅的政策,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景區,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提供就業機會,保障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旅游產業發展帶動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為農村道路的養護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行車安全性與高效性。加大農村地區互聯網建設的投入,將農業產業和互聯網聯合起來,提高當地的農業經濟水平,推動當地農業生產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4]。
城市開發建設用地的規模不斷擴張,土地沙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冬春季節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各級政府必須提高對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的重視程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將農田水利作為土地整治規劃中的重要內容,提高農田林網在農村土地整治規劃中的比例。加強農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與保護意愿,引導農民在山區、路邊栽植樹木。部分農民仍然存在“在路邊栽植樹木會減少耕地面積”的錯誤想法,當地政府必須糾正農民類似錯誤的認識,加大生態環保理念的宣傳力度,培養農民的生態意識,推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5]。另外,當地政府需要與有關企業加強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將土體整治和生態環境治理結合起來,加強農村土地的整治工作,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建立農田、道路、林網的統一體。在制定農村土地整治方案階段,相關人員必須加大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土地污染問題。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對農村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地政府需要提高土地整治工作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將其與年度目標考核直接掛鉤。由于農村土地整治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例如涉農資金和涉農項目,為了保障土地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政府需要安排專業技術人員組建專門的領導小組和資金指揮部,建立比較完善的獎懲制度,進一步優化農村土地整治機構的各項職能,將各部門負責的項目統一規劃到農村土地整治范疇[6]。按照專款專用的原則,將涉農、涉地的相關資金落實到位,推動鄉村、水網、林地和農田等方面工作的順利開展。合理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加大對農村土地整治工作專款專用的監督力度,做好施工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完善收益返還機制,激發土地流轉交易人員的積極性。
大多數農村地區在開展土地整治工作的過程中,往往不太重視生態環境效益。為了提高當地的生態環境效益,相關部門需要做好關于土地整治的長遠規劃。首先,政府需要確定土地綜合整治的具體任務和未來發展方向。其次,在開展土地整治工作時,政府應該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盡量避免引發由于土地流轉帶來的環境問題。最后,當地政府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未來土地綜合整治方案,確保土地流轉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將綠色發展的理念引入農業生產,加快農業經濟轉型。
在農村土地整治活動中,為了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各種土地問題,必須始終堅持鄉村振興戰略,只有將整治活動和鄉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才能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7]。現階段,農村土地整治進入新時代,對整治活動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不僅僅是開展簡單的土地整理工作,而是需要根據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經濟建設充分結合起來,實現農田、水利、道路、林業和農村一體化的建設,對農村生產和生活質量進行有效改善,推動人口集中居住、產業規模化發展,推動現代生態化農村的建設。
農村綜合整治工作作為政府考核工作的重要內容,不僅對農村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還有利于解決農村土地閑置問題,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率,緩解城鄉之間兩極分化的矛盾,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只有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及時找出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策略對土地資源進行整治,才能推動新農村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更好地發展國家經濟,保障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