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郭艷

綠城·曉風印月
大家好,我是來自浙江中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幕墻設計研究院的童鵬飛。
2006 年,我進入到建筑幕墻行業,成為中南大家庭的一員。我的老師梁曙光院長告訴我:幕墻是建筑的外衣,我們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視覺的美觀,還要兼顧體驗感受,爭取讓幕墻成為建筑的“皮膚”。當時的我似懂非懂,向他請教:怎樣的設計才能稱為“好”的幕墻設計?
他說:“要追求技法工藝、美學效果,也要兼顧文化內涵和對室內的影響。”隨著在這個行業越來越多的實踐積累,我開始對“幕墻設計”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和自己的思考,充分認識到建筑幕墻也是裝配式建筑的重要環節這一概念。
從馬車徒步到飛機高鐵,從驛站傳信到移動終端、5G 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信息交流頻次愈發緊密,社會進入到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快節奏時代。我們開始懷念過去的慢生活,想念曾經可以看星星“浪費時間”的日子。眼前的“車”變成“車流”,記憶中的“樓”成為“建筑群”,生活在同一天空下的我們,正式開啟了對極簡的追求。
德國建筑師密斯?凡德羅先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理念。這個理念引發了我新的感悟,它類似于我們中國水墨畫里所喜愛的“留白”,運用在建筑幕墻中,就是在一個充斥著“+”的時代里去盡可能做減法,用極簡的方式去呈現本是“不那么簡單”的建筑形態。
最近幾年,“國潮”備受追捧,中國文化滲透世界每個角落。北京故宮作為華夏文明的集大成者,榫卯結構、琉璃琺瑯、雕塑圖紋……時至今日依舊令人拍案叫絕、心生向往。但是面對復雜的工藝、昂貴的價格和難以把控的工期,不只是業主方,作為設計師也會望而卻步。2005 年開始,浙江中南幕墻設計研究院所著手的中式建筑體量逐漸增加,綠城桃花源系列、玫瑰園系列等都主打中式建筑風格,我們嘗試“做減法”,在抽絲剝繭的同時保留中式神貌,具象化現代中式風格。
在融創宜和園項目中,面對建筑方案里各式各樣的線條元素和大量的木質構件,我們從兩個層面重新梳理考量:一是“人居體驗”,二是“新中式建筑”的發展方向。“采光”是現代人居較為關注的話題,傳統中式門窗上多線條花紋飾雕刻,影響室內采光效果,因此設計師將門窗上的裝飾線條做了簡化,讓其古色古香又明凈利落。材料方面選擇用金屬板材替代木料,規避了隨時間推移,木質產品可能帶來的皴裂、掉漆及滲水風險。而后就是構件“量”的問題,“裝配式”顯然是當前最好的解題思路。最終,宜和園項目用了20 多套模具所做出的金屬管構件滿足了全部構件需求。
這一思路也在接下來的中式項目中得到繼承和應用。2021年的濱江定安府項目,設計師在簡化后的中式構件基礎上做了進一步優化,保留石材所帶來的傳統美感,將更多精力放在了中式門窗的使用功能方面,大量選用10 mm、12 mm 厚中空玻璃,弱化線條度古效果,增加采光面積,如此更配適現代年輕人的居住習慣,加注建筑節能優勢。
習主席曾明確指出:“要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國家政策的引導,我們對自身設計理念、對關于建筑幕墻發展的思考方向更加清晰堅定。2021 年,我們的董事局主席吳建榮在新春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做“綠色建筑”“數字建筑”的全新目標。次年4 月,幕墻設計院旗下的綠建城市未來發展研究院和數字設計院正式成立,響應集團號召,緊跟國家政策引領,嘗試為整個行業、“美好人居”目標做出更多貢獻。

童鵬飛浙江中南幕墻設計研究院數字設計院總監、幕墻方案所所長、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幕墻類專家。
實踐出真知,我很榮幸能夠參與見證近20 年建筑風格的變化過程。以杭州地區豪宅類建筑為例,簡單整理出一條風格特點演變線。2008 年的杭州新綠園項目是典型的古典建筑風格,以石材幕墻為主,已經開始嘗試簡化常規古典線條特征;2009年的綠城蘭園項目,陽臺部分設計開始以半封閉式玻璃欄板為主;2012 年的西溪誠園項目,多用系統窗、組合窗形式,激起了新古典的小浪潮。

濱江定安府效果圖

浙江中南展位圖片(組圖)
隨后不久,住宅類項目幕墻設計跨入一個新的階段。2015年的柳岸曉風項目中,玻璃幕墻、鋁板幕墻的應用比例較石材明顯增大,“二代住宅”初具雛形;鳳起潮鳴的立面設計將室內外邊界做進一步模糊處理,大面玻璃的使用,石材被弱化為線條形態出現在建筑立面。2018 年,“二代住宅”形態得到進一步認可。侯潮府、曉風印月、涌璘府都選用了大量組合窗來均衡立面材質配比,弱化建筑體量,達到視覺上的澄澈輕盈。
住宅是生活中最為常見、跟“人”連接最為緊密的一種建筑形式,作為幕墻設計從業者更應該以此為主要出發點,盡早把握其發展動向,專研進階方式。
經過這些年的設計思考,我對老師曾提到的“爭取讓幕墻成為建筑的‘皮膚’”這句話有了自己的感悟。皮膚對于我們而言,貼合骨肉,像是人體的傳感裝置,會呼吸、有感知且持續工作不停滯,是我們體會美好自然的介質。織就建筑的“皮膚”是我們的目標之一。
建筑幕墻聽起來不算大眾,但卻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一個項目的完美呈現離不開工程建造各方在各個環節的點滴努力。我們曾經認為,在建筑設計階段,建筑的美觀與否就已經有了上限,建筑施工則提前拿到了下限的話語權,幕墻設計被夾在中間階段無論怎樣都“無功無過”。但事實上,幕墻設計作為溝通圖紙與呈現的轉換器,承上啟下尤為重要。能夠將上限與下限重合,項目就可以百分百呈現,“幕墻設計”變身二者間的“+”,是一個項目能否交出滿分答卷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內卷”如此嚴重的今天,我們不能拘泥于中規中矩的成績,只能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讓“+”穩定在等式之中,出現在成績之上。
幕墻設計標準化、參數化、數字化、可視化、場景化……打造全方位、高保真、沉浸式體驗。以恒生金融云生產基地項目(又稱“恒生數智中心”)為例,項目落成于2021年,是大家公認的“元宇宙”元年,建筑幕墻行業也開啟了在元宇宙領域的初探。我們將自2019 年起至今取得的探索成果投用在項目設計全生命周期,在數字可視化技術的基礎上增設了數字場景化技術,實現了“平面圖紙——動態呈現——場景體驗”的構想。建筑方案中的幾何與結構邏輯經過幕墻設計師們優化,利用參數化設計手法將樓體劃分為矩形鋁板、平行四邊形收縮鋁板、細窄條形鋁板與鉆石型玻璃4 段式五大龍鱗體系,復合造型鋁板與玻璃幕墻形成進退效果的立面肌理,并自下而上由外凸向內凹漸變。設計語言、場地條件、體量約束、節點信息、構件規格、板材形態、目標限定與有理化需求等條件都實現了可實時、可監控、可調節,這一技術也會成為幕墻施工依據,并延續至日后幕墻的使用與運維。

住宅作品演變
“中南幕墻輔助制圖系統”也參與了該項目的設計過程,圖紙的標準化程度、各環節管理效率顯著提升;設計變更率、工程造價成本有效降低,工程建造各方的滿意度與落地成果顯而易見。設計師們就項目方案做了碳排放模擬計算、熱工設計,適時給予節能構件替換建議,多輪對比之后再次細化幕墻材料的選擇,例如選用超白鋼化與夾層玻璃,鋁板面做啞光處理,降低反射率,放大節能效果等。
以上種種,讓恒生金融云生產基地項目榮獲了“2021 年幕墻顧問行業設計獎”的“綜合表現獎”和“金牌服務獎”,以及“2022 北極星建筑獎”等各大獎項。
與我們合作過的伙伴都知道,我們會在幕墻方案效果選定階段同時給出立面對應位置的室內效果圖,目的是為大家提供預判依據;通過BIM、參數化技術生成立面效果動態對比,過程數據在方案敲定之后也會成為單元做法的有力支撐。后續可能遇到的問題、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痛點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以規避。
“雙碳目標”的提出為建筑行業發展指明了“綠色低碳”新方向,將設計師的門檻進一步提高。在我看來,這更是一種機遇,它為建筑幕墻添設了新的附加值。設計是主旨、建筑是生態。希望我們能以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創新技術串聯起建筑、幕墻、景觀、照明、機電、內裝乃至物料、加工等整個產業鏈,進而形成區塊鏈,滿足資源整合、質量檢測、永動進階等高質量建設理想,助力行業闊步前行。

打破行業壁壘,讓大眾知道幕墻、了解幕墻、看懂幕墻;追求“眼球效應”,堅持“長期主義”;讓科技造福行業進步,行業注能城市發展。用幕墻全生命周期式高品質服務共筑美好人居生活。浙江中南幕墻設計研究院一直在路上。
感謝大會對中南集團發出的邀請,非常榮幸能在這里與各位行業精英交流碰撞、分享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