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品茶區

北京觀筑景觀規劃設計院
于2002 年在北京成立,業務包括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以及鄉村設計,由創始人孔祥偉領銜團隊創作。秉持東方自然觀,認為建筑與景觀實踐的終極目標是重建人的詩意棲居。觀筑深耕鄉村設計,首席設計師孔祥偉提出“回家設計”的理念,倡導設計助力鄉村振興。觀筑致力于鄉村整體營造,形成了從鄉村整體生態到村居聚落、從建筑到景觀營造、再到室內裝陳的一體化設計服務模式。

孔祥偉北京觀筑景觀規劃設計院創始人,院長兼首席設計師,中國城科會景觀學專委會創會委員。從事建筑與景觀設計實踐二十年余,曾主持創辦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雜志,并任執行主編。代表作:嵐山多島海露營基地,白鷺灣無界劇場。近十年來,深耕鄉村設計與營造,踐行在地設計,提出回家設計理念,其主持設計并在場營造的鳳凰措、朱家林、龍子峪,從整村營造的角度探索衰敗鄉村的復興。其鄉建作品受到意大利設計雜志《topscape paysage》、英國建筑雜志《future architecture》等雜志報道。

2 建筑設計軸測圖

3 建筑設計軸測圖
項目類型:建筑
項目地點: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
設計方:觀筑設計孔祥偉工作室
主創建筑師:孔祥偉
主要設計人員:李國棟、崔俊、許多、李卓然
建筑面積:115 m2
建成狀態:建成
設計時間:2022.5
建設時間:2022.6 ~2022.9
攝影:直譯建筑攝影

1 棧道入口
設計師小時候生活在鄉村,家里有瓜田。人喜歡,小動物也喜歡,所以要看瓜。那時候看護的條件很簡陋,就是在田埂邊搭個棚子,但作為一個孩子來說,在里面看瓜,是好玩又刺激的。還有的人家會搭建一個高的棚子。順著梯子爬上去,瓜田外面的小河、池塘還有霧靄中的遠山都一覽無余。有一天讀了《麥田里的守望者》,書里的主人公霍爾頓,一個16 歲的男孩子想遠離塵囂,過田園般的淳樸生活。讀完這本書倍感慚愧,幼年的設計師,僅僅想看個瓜,害怕調皮的孩子把它摘走。但霍爾頓的理想卻是高尚的:他守護的是調皮的孩子,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而他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他的職責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這樣孩子們就可以肆意狂奔了。于是麥田守望者,成了一個帶有浪漫色彩的少年英雄主義的代名詞。常年在鄉村里蓋房子,設計師經常有一種沖動,很想在田園里蓋一個房子,有著麥田守望者的文學色彩。

2 晨霧中的鳥瞰

3 鳥瞰平面

4 東北遠觀

1 西南遠觀

2 吧臺
日照盛產茶葉,在地理上是中國的南北交界之地,是南茶北引非常成功的地方,茶樹本為南方之物,不太適合北方的寒冷氣候。但毛澤東主席覺得山東人愛喝茶,在1956 年提議把茶葉種到山東去。后續幾經波折,歷經十年,終于在1966 年,在山東日照、青島等區域移種成功。時至今日,日照綠茶已經有著豐厚的產量了。
巨峰鎮的朝元山是日照綠茶的主要產區之一。朝元山前為丘陵地帶,大面積茶田順南北山勢鋪陳而來,在東部空曠的茶田里有一處殘破的民居,是一棟有著五十年歷史的石頭院落,老房子三分之一已經倒塌,留下的石屋充滿歷史感。院子里長滿茶樹,因為是圍合的院子,在冬季,能擋住凜冽的北風,所以茶樹比周邊茶田里的長勢都要好。老房子是一戶茶農的舊居,他們曾經在這里居住,打理茶田、炒制茶葉。那時,必定是炊煙裊裊,茶香四溢。老屋雖然殘破,卻一直守望著這片希望的田野。如今,人去屋閑,它也似乎期待著被賦予新的生命,成為一個新的田園守望者。

3 建筑細節

4 室內
為了向麥田守望者致敬,設計師在房子東部的殘破處,增加了一個全新的建筑。建筑有一個高高的,白色的尖頂,在尖頂下,可以俯瞰整個茶園,稱為白色燈塔,面向東方。清早,可以看田野日出;入夜,燈光亮起,則成為黑夜里的燈塔,為夜行人點燈。白色燈塔又一分為二,東半部分,完全開敞,面向茶田;西半部分則為一個玻璃盒子,一個可以容納數人的小茶室。坐在燈塔建筑的一層,可以透過整塊玻璃看院子里的茶田。因為整體高度的限制,一層高度僅為2 m,設計初期,覺得層高過矮;但完成之后,卻成為大家喜歡的角落,下壓的高度,反而帶來一種庇護感。
遺留的三間老屋為傳統的魯東南建筑,遵循保留與再利用的理念,保留了外墻,讓沾滿歲月痕跡的石墻繼續訴說生活的故事。但老房子很低矮,采光不良,所以把老房子做了增高處理,增高的部分采用鋼結構,墻面則使用玻璃,光線可以從高處灑進室內,室內通體白色,原先低矮陰暗的房子變得光線充足。吧臺設置在緊鄰西墻的地方,通體為簡潔的白色鋼板,其中一個窄長的窗戶嵌入到吧臺的西墻內,可以看到墻外入園的人們的身影。老房子的東墻去掉,變為通透的玻璃,在東墻處,設計了一個折形樓梯,順著折形樓梯,就可以從老房子登臨新建建筑的二層。因為老屋空間狹小,為了減少對空間的占用,樓梯踏步壓縮到70 cm,為了看起來輕盈,踏步運用了通透的鋼格柵材料,為了弱化樓梯,采用鋼筋吊裝踏步的辦法,從屋頂植筋,連接踏步,同時為了對樓梯作出提示,鋼筋被漆成大紅色,為純白色的環境增添了一抹亮麗。鋼筋吊裝的樓梯,走起來有一點微微晃動的感覺,就如同走吊橋的體驗,完成之后,成了小朋友們特別喜歡的游戲設施。
空曠田野中的一個老院子,本身就是田園詩的寫照,何況院子里面又長滿茶樹,院墻自然要保留,但原有的院墻為亂石砌筑,早已岌岌可危。為了保證安全,院墻需要重新砌筑,只是仍然采用原有的石頭。院子里的茶田保留,成為一抹詩意的綠色。
景觀采用最少介入的原則,道路試圖對土地造成最小的影響,采用架空的鋼格柵棧道,雨水可以滲透到地面,格柵下或者是茶樹,或者是鄉土野草。架空的格柵棧道,也平添了幾分詩意和體驗的樂趣。
鄉村的建筑為誰?設計師想,鄉村的建筑應該為所有的大眾服務,這棟房子,不僅僅為游人帶來全新的茶鄉體驗,也是一處美好的停留之地。同樣,這棟房子和這個院子,還應該成為勞作的茶農的歇腳之處,能夠遮風避雨。在院子的西南,設計師做了一處3 m 見方的小亭子,稱之為“邊亭”,這個小亭子,現在已經成為茶農在勞作過程中的短暫休息之處。
鄉村需要留住記憶,但同時,也要面向未來。我們既要珍視鄉土歷史,同時又要創新。設計的初心,試圖想通過這個小小的建筑,讓人們獲得田園的美,同時,也想讓建筑激活略顯沉寂的鄉村,給日照綠茶以新的畫面感,更希望來此的人們,藉由這個建筑,來守望這片希望的田野。

2 邊亭與茶農

3 從邊亭看庭院

4 南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