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鳥瞰校園與城市

米丈建筑設計事務所(MINAX)
創立于2005 年,國家建筑事務所甲級資質。多次榮獲建設部、中國建筑學會和上海市建筑獎項。以設計思維為基礎,嘗試以更加獨特的方式創造生活樂趣。突破建筑學的專業和認知界限,以藝術作為思考方式,將設計作為作業手段,堅持與傳統文化連接,與自然生態連接,與先進技術連接,創作有品性的中國建筑,探索中國文化和現代語境下建筑的表現形式和社會意義。
未來建筑學不會單獨存在,米丈建筑積極嘗試以建筑學為核心,建立更廣闊的設計外延,先后創立和實施米丈堂木作、米丈建筑地圖、青藤美術館、鏡花園人文餐廳和米丈堂藝術生活空間。通過家具、出版、藝術展覽、空間運營,將建筑學與大眾生活建立更加緊密和開創性的聯系。

盧志剛創始人、總建筑師、裝置藝術家。

2 總平面圖
城市:湖州
面積:23 791 m2
項目年份:2021
攝影師:吳清山
主持建筑師:盧志剛
設計團隊:黃聰毅、梁丁鵬、劉麗、劉志睿、牛立科
施工圖設計:浙江天和設計建筑有限公司
施工圖團隊:楊月芳、姚琪、何良賦、崔峰、葛晨、金培標、沈旻其
業主:湖州經開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1 庭院鳥瞰

2 穿過建筑體的主入口

3 穿過建筑體的主入口
在高密度的城市當中,實體建筑與自由空間有著難以逾越的界限。在效率至上的原則下,使用功能往往凌駕于空間趣味之上,二者之間似乎難以達成一種共生。學校建筑亦如此,嚴格的規范和經濟用地,讓學校建筑呈現出相似的面貌,在基本的教學單元和輔助功能布置之后,自由活動的空間難以形成完整和連續的表達,場地被建筑切割,建筑中的公共空間尺度與集中的運動場地形成強烈的對比,建筑群組之間缺乏獨特和清晰的敘事方式,容易落入既定的范式。此時的校園迫切需要新策略的介入,來形成新的表達和圖景。

4 面向城市的建筑立面

1 廊間光影

2 建筑體半圍合的操場
建筑基地位于城市的新發展區域,周邊有高密度的住宅和尺度宏大的城市基礎設施。設計師并未延用傳統校園的布局方式,而是將學校中不同功能的建筑體,視作一個整體元素,采用“周邊圍合,中部開放”的布局方式,通過讓建筑體沿基地與道路展開,以連續的折線塑造自身,圍合出相對獨立的庭院,完整體量既呼應了城市的尺度,又將基地劃分為開放的運動區域和圍合的活動庭院。這種將不同校園功能體統一在一個線性的連續體量之中的方式,在內外兩個側面,都形成水平伸展的視覺連續空間,使校園具有了與眾不同的識別性和生成邏輯。主入口設于場地的南部,通過主體量的傾斜,劃分出交通集散區域。所有的體塊按照功能的相互關系,被放置在場地上,產生基本的邏輯和組合,空間則由維度轉換的方式進行一種新的粘合與塑造。

3 廊上風景
連續的建筑體水平劃分為首層、中部與屋頂。在功能的組織上,有意識地將公共教學與輔助部分設置于首層,標準教學單元設置于中部,屋頂則成為串接整個校園的連續元素。建筑的首層是一個具有公共意義的開放場所,與中部的標準教學單元具有不同的屬性。在自然圍合的建筑間,利用首層營造出多類型和功能的場所,構筑不同的界面,讓建筑形體也隨之發生有趣變化。這種水平維度劃分的意義是體現建筑體量的組合與利用。形體的運動和轉折,在校園的不同區域間形成多類型的公共交流和活動空間。庭院的回廊、架空的看臺、入口的挑高,尋求進一步突破建筑體分散布置的傳統思路,以新的范式,最大程度發揮了這種建筑連續生成方式的效能,讓公共活動伴隨體量變化,自然滲透到了校園的每個角落和界面。其次,屋面由原來消極和分離的部分,成為校園最具標志性的元素,在容納更多的教學活動的同時,塑造了校園的獨特形象。教與育,就在這種變化和交流中自主的發生。開放性和公共性在圍合的建筑體內自然蔓延,或平滑展開、或轉折深入。由于公共活動的介入,建筑體也隨之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自然而生、隨形而動。

4 游廊劃分的院落
由連續建筑體圍合出來的庭院間,隨著一組環形廊道的置入,原本集中于首層的公共活動空間在豎向上得以延伸,交疊的環形廊道讓建筑體和庭院產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原本的疏離和理性,由于廊道的運動,形成了強烈的穿插與滲透。庭院一改原本的平鋪直敘,在收放之間,實現尺度和維度的更替,營造出強烈的趣味。庭院中的游廊不僅是交通的紐帶,也是學生重要的室外活動場所,成為嚴謹秩序中的靈動元素。更便捷、更完整連接的同時,讓廊道在庭院中自然的創造出更多層次。環廊與庭院形成一種相對的運動和絕對的變化,不同維度的觀察與交流,在豎向上形成了立體的層次,擺脫對于外部單一緯度的感知,所有學生的行為能更好的和環境、建筑融合在一起,界限被打破,想象力得以完整釋放。

1 建筑體與游廊間的公共空間
進入校園的那一刻起,讓腳步跟隨建筑移動,伴隨著時間緯度的變化,無論是相伴而行的綠化與樹木,還是密匝格柵透出的陽光,抑或是起伏變換的屋頂,形成壓縮和放大的理性空間,也將時間放到了行進和停留間。連續的流線,在不同的轉折和節點上,融入了對于行進速度的調節,以起承轉合代替平鋪直敘。建筑形體的轉折和空間的更替,加上疊合的曲線,每個空間都成為行進中的時間點,這些連續的時間點,串接起不同的空間,營造出人在空間中的分散和相遇,多維度的空間匯聚出更多的偶然,而偶然和意外,是構成記憶的重要線索。學習的過程就是記憶的疊加過程,在疊加的基礎上,實現對于經驗以外未知的掌控。這種建筑、空間和光共同締造的隨時而動的變化,將會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的感知世界,產生對未知探索和發現的興趣。
鳳西小學是設計師對于傳統校園建筑的一次突破,通過空間的戲劇化營造,來實現不同維度的變化,以空間的多種可能性和趣味性,觸發日常的偶然,在這種不可控的偶然中,積累經驗和感知,實現學習和成長的目的。

2 廊下的放大公共空間

3 映入廊道的城市風景

4 廊上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