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邦林 黃玲玲張 燕 駱 輝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全面鋪開,其沿線基礎建設對混凝土材料的需求急劇增加,建筑用砂作為混凝土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多地出現了河砂短缺、海砂濫用的現象。現階段,建筑用砂主要有河砂、機制砂及海砂等,其中河砂的運用最為廣泛。由于天然河砂資源緊張,國家頒布了禁采令,海砂的開采量開始迅速增長[1]。海砂有著含泥量低、級配好、細度模數適中等優勢,但由于含高濃度氯離子,若不嚴格控制其含量,會嚴重腐蝕鋼筋,導致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大幅度降低。
在普通混凝土內,pH 值在12.5 左右時鋼筋被腐蝕的可能性將大幅度降低。這是由于在此pH 值范圍內,鋼筋表面會形成緊密細致的鈍化膜,可有效實現對鋼筋的保護。在海砂混凝土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質,會直接影響混凝土的pH值,若降至10 以下,鋼筋表面的鈍化膜會喪失作用,而且鋼筋接觸空氣與水時,也極易出現腐蝕的情況。更嚴重的是,當混凝土中的氯離子接觸到鋼筋表面時,會加速鋼筋的腐蝕程度[2]。
在混凝土剛開始腐蝕時,會出現局部區域的腐蝕,而不是均勻、全覆蓋的腐蝕,此時的鋼筋鈍化膜從薄弱區域開始蔓延至其他部位,逐漸發展為從局部到全覆蓋的腐蝕。當鋼筋表面的鈍化膜出現缺口后,若接觸外界的空氣與水,則會加速兩者間的反應產生電位差,這種電位差呈現陽性,而鈍化膜為陰性,電子便會在兩極之間游動,從而出現氧化現象。
由此可見,鋼筋表面出現全面腐蝕需要一定的時間,從點發展到坑,再逐步蔓延至全部,這些都是腐蝕作用深層次強化產生的。另外,混凝土內部鋼筋腐蝕時,其氧化產物會使構件體積不斷膨脹,導致混凝土內部出現裂縫,整個構件的承載力隨之降低。
美國采用硝酸銀滴定法檢測氯含量,其對試樣需進行二次煮沸,控制檢測溫度與加熱時間。我國發行的《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 52——2006)也采用此方法檢測海砂中氯含量。由于海砂中、的含量要高于河砂,且海砂制成混凝土與河砂制成混凝土差異較大,因此有必要研究海砂氯離子測試的準確性,以確保檢測值真實可靠。本文以江蘇省連云港海岸海砂為研究對象,采集不同海域海砂針對干濕試樣、浸泡溫度、浸泡時間以及二次析出效應等因素,采用模擬周期浸泡試驗,通過控制變量來分析各因素對氯離子含量的影響規律,對海砂混凝土的研究與應用提供理論依據[3,4]。
本次試驗樣品選取連云港海岸的海砂,每個采樣地點收集約500 g 樣品,并記錄采樣地點、特征和級別等情況,詳見表1,其物理性能指標見表2。
表1 采樣地點及特征
表2 海砂的物理性能指標
主要儀器有氯離子含量測定儀(CLU-V)、精 密PH 計(PHS-3C)、電導率儀(DDS-307)。試驗中所有器皿在使用前均用稀硝酸浸泡,并用去離子水洗凈、烘干。
2.3.1 干濕砂試樣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參照《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 52-2006)的要求進行氯離子檢測。在檢測前須對各樣品進行烘干處理,不同采樣點的海砂含水量存在差異,因此氯離子含量檢測值可能存在誤差,通過制備干濕海砂對比試驗進行檢測分析。
在進行干濕海砂對比試驗時,采用增量指標法測定離子含量,該方法可直觀反映氯離子在干濕海砂中的富集程度。其中,氯離子增量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w代表氯離子增量百分比;α代表濕砂質量,g;β代表干砂質量,g。
2.3.2 浸泡溫度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各國規范對氯離子檢測試樣的浸泡方式與時間各不相同,本試驗采用水浴模擬周期浸泡法,其具體過程如下:將試樣置于水浴中加熱,設置溫度依次為40 ℃、60 ℃和100 ℃;本試驗以器皿放置水浴盆時開始計時,試驗時間為12 h,每間隔2 h 取樣一次(包括0 h 的樣品),直至12 h,共計取樣7 次,每次樣品重復測樣3 次取均值,且保證相對標準偏差均小于10%。
2.3.3 二次浸泡效應的影響
試樣在振蕩、攪拌過程中有部分離子未析出,導致氯離子含量檢測值偏低。本試驗在完成首次檢測后,記錄海砂溶液的總容量,去除器皿中的氯離子溶液,加入純凈水使新海砂溶液總容量與記錄海砂溶液容量一致,并分別在40 ℃和100 ℃溫度下浸泡6 h,檢測離子含量。
本文制備干濕砂試樣中氯離子含量的測定結果詳見表3。不同區域海砂試樣的處理方法對氯離子含量檢測結果影響很大,濕海砂試樣檢測值比干砂高出12%~35%,說明海砂中氯離子主要存在于砂顆粒表面或顆粒之間殘留的海水中,主要表現為結合水、自由水和毛細水等[5]。在日照、風吹等外力作用下,海水堆積成砂場后,顆粒間的自由水與結合水快速流失,海砂中所含水分的形式主要為毛細水與吸附水等,這就是氯離子的主要來源。
表3 干濕砂試樣中氯離子含量
浸泡時間對氯離子含量測試結果的影響詳見圖1。隨浸泡加熱時間延長,海砂中氯離子檢測值均呈現上升,且在高溫溶液中檢測值與增速高于低溫溶液。在浸泡加熱時間達8 h 后趨于穩定,且略大于同類海域的檢測值,說明干燥狀態下的海砂含有大量結晶鹽粒,在海水浸泡下可溶解的氯離子短時間內未析出,隨浸泡時間增長,檢測值逐漸增大[6]。
圖1 浸泡時間對氯離子含量測試結果的影響(來源:作者自繪)
浸泡溫度對氯離子含量測試結果的影響如圖2 所示。對比在40 ℃、100 ℃兩種溫度下分別浸泡6 h、8 h 海砂氯離子含量析出效果,發現100 ℃時海砂中氯離子檢測值高于40 ℃的檢測結果,約高出40%。相同溫度下,隨著浸泡時間的增長,氯離子檢測值增加較小,浸泡8 h 的氯離子檢測值比浸泡6 h 高5.4%~7.69%。上述結果說明海砂中有部分結晶鹽粒,隨著浸泡溫度的增加,氯離子試驗檢測值逐漸增大。
圖2 浸泡溫度對氯離子含量測試結果的影響(來源:作者自繪)
海砂二次浸泡試驗對比如表4 所示。由表4 可以看出,不同海域的海砂在不同浸泡溫度下,二次浸泡后氯離子含量仍有首次浸泡的35%~50%,表明海砂在首次浸泡后氯離子仍有很高的殘留量,部分氯離子未能完全析出。海砂中氯離子的浸出效應取決于溶液中氯離子的吸附,其吸附規律可用第II 類型吸附等溫線來表征,浸泡次數越多,海砂對氯離子的吸附量越少,檢出值越小[7]。
表4 海砂二次浸泡試驗對比
受各種未知因素影響,海砂氯離子檢測結果存在不同。通過研究海砂的干濕試樣、浸泡溫度及二次析出效應等因素對氯離子檢測的影響,對擬定海砂氯離子檢測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海砂試樣處理方法對氯離子含量影響較大,由于海砂中具有吸附水、毛細水的存在,使濕砂樣品的氯離子含量檢測值比干砂高出12%~35%。浸泡時間、浸泡溫度對海砂氯離子含量檢測影響也較大。在相同浸泡時間下,隨著加熱溫度的升高,海砂樣品中氯離子含量檢測值也隨之增大;在相同浸泡溫度下,浸泡時間越長,海砂樣品中氯離子含量檢測值也越高。在不同的浸泡次數下,海砂中氯離子含量檢測值則呈現出不同。在不同溫度下,二次浸泡后氯離子含量仍然能夠達到首次浸泡含量的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