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海紅
中國陸地面積約960 萬平方千米,我國的森林總面積排名世界第五位,相比印度森林總面積排名雖然世界第十位,但是印度的森林覆蓋率比我國的還要高。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2015 年我國森林覆蓋率21.66%,而2020 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23.04%,覆蓋率正在逐步的提升。中國一直在為全球的的生態保護而努力前行。
森林的存在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礎保障,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全球的自然氣候將發生極大的改變,森林的消失會給地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所以從保護生態的角度來說,保護森林,營造擴大森林覆蓋是勢在必行的。
森林城市的提法最早源于美國和加拿大。在1962 年,是美國第一次提出了“森林城市”這個詞,它的建設及其迅速的發展,對生態城市建設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認為森林城市就是一般意義上講的城市中的所有樹木。但是歐洲某些國家認為“森林城市”是城市和郊區范圍內較大的林區和森林。例如德國、芬蘭這些國家森林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其綠化覆蓋率也是相當高,分布廣泛,遍及城市的各個角落,同時在市中心及郊區都建有城市森林,提升市民環境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全民保護環境的意識,他們做到了城市中有森林,森林是全球生態的基質,它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它與人類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1]。
上世紀80 年代中國才開始進行城市森林的發展建設,可以說相比歐美國家還是起步比較晚的,但是中國為了加速城市森林的發展,頒布和制訂了有關規范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評價指標體系等多種政策,同時也是國家發展戰略中一項重要內容。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等紛紛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行森林城市建設,并且眾多城市已成為優秀森林城市的建設典范,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從全球森林城市發展的進程來看,中國的發展是極其迅速的。森林城市健康發展,其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從探討和研究的角度來講,我們以上海城市森林建設為例。
據有關資料統計1949 年上海人均綠地面積只有0.132 m2,到了2020 年人均綠地面積已經達到8.5 m2,森林覆蓋率達17.56%,城市建設發展迅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上海注重城市公園(包括植物園、森林公園)、生態廊道、生態島、林地保育等建設項目[2]。
為了能夠持續增長城市森林覆蓋率,對城市發展是很大的挑戰,積極探索具有上海特色、時代特征的城市森林發展之路。緊緊圍繞改善上海生態環境這個目標,遵循科學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城市森林建設中能夠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圖1 上海植物園總平面圖——北區總平面圖(來源:上海植物園北區改擴建工程初步設計文件)
以城市森林建設中的實施項目為例,進行有針對性的的剖析。植物園是城市森林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改善了城市園林綠化環境,還為城市文明建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BGCI(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對植物園的最新定義是:擁有活植物收集區并對收集區內的植物進行記錄、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學研究、保護、展示和教育的機構被稱之為“植物園”。本文以“上海植物園北區改擴建工程”為例,淺談上海植物園的新發展。
上海植物園始建于1974 年,由原龍華苗圃改建而成,自1978 年完成總體規劃一期建設后,其后又經歷了多次調整改造。2010 年,根據上海植物園改擴建規劃,完成了南區和綠化示范區基礎設施改建、松柏園改擴建以及杜鵑園改建工程。在“十二五”期間,又完成了對草藥園、薔薇園、四季花卉溫室、盆景園(2015 年完成)、黃道婆紀念館維修工程(2015 年完成)、新優植物園的改造以及部分道路、水電、水系等基礎設施的改造提升[3]。
北區內部現狀水系與外界水系不連通,水質渾濁。基礎設施簡陋陳舊、殘缺破損,已很難發揮其既有的功能。一直是限制上海植物園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運行情況,原規劃北區為科研生產區,后規劃為展示開放區,但規劃多年未定,致使園林布局不完整,功能紊亂。目前北區80%為花卉生產區、球根苗圃及植物馴化苗圃,基于管理上的需求,均不對公眾開放,不能滿足植物養護和游客游覽的需求。
由于上海植物園地處徐匯區南端,屬上海中心城區,用地規模有限。周邊多為居民區,周邊缺乏大型的公園綠地,周邊居民在植物園內活動較多,造成園區內踩踏等現象較為明顯,對植物的生長也造成一定的影響。園內植物大部分為苗圃式種植,景觀性種植較少。
園區現有建筑大部分為生產服務的溫室和工具間為主,均為20 世紀60~80年代建筑,房屋在較大安全隱患。并且建筑設施變動多,致使布局和功能混亂。園內下屬企業等臨時機構多,搭建的建筑、構筑物量多而零亂,許多車輛進入園內,影響園容[4]。
第一,生長上植:南北區聯動。第二,三環共生:花園環游徑、自然探索環、雨洪凈洄環。第三,長遠涵養:沉浸式自然生境體驗,重塑人與自然的情感。
(1)尊重現狀原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規劃區域現有的景觀及植物資源,保持原有特色和總體格局。
(2)統籌規劃原則:南北園區整體考慮,保證整體風格的協調統一。與南區進行功能互補,對全園功能進行補充完善,滿足科研、科普、觀賞、游憩和市民文化生活的多種需求。

圖2 上海植物園北區內部現狀水系與外界水系對比圖(來源:上海植物園北區改擴建工程初步設計文件)
(3)創新發展原則:發揮區位優勢,強化自身特色,以創新科研科普為主,保持上海植物園的可持續發展。
(4)節能環保原則:融入多元化,個性化的設計理念,同時將低碳環保理念貫穿始終。
(5)科技優先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注重新科技、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
(1)前瞻性。適應世界植物園發展趨勢,向“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植物園方向努力,以綜合性展示為特色,除了專類園擴容之外,打造季相、風格、主題的系列主題花園,全面提升上海植物園的綜合實力與展示效果。資源整合,匯聚人才,發揮優勢。提高收集、保存、保護植物物種的數量和質量,尤其是園藝觀賞價值較高的品種。提高園藝展示和科普教育的水平。
(2)創新性。強化原有特色,努力創造新的植物展示方式、品種、主題亮點。
(3)互補性。與辰山植物園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合力發展。展示為主,科研支撐。
(4)生態性。作為上海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發揮“綠肺”功能,改善周邊生態環境。
(5)整體性。從整體角度出發,南北區協調統一,以北帶南整體提升,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區及觀賞線路。風格方面,改擴建后的北區整體以現代風格為主,位于盆景園對岸的冬景園根據展示主題需要,形成“傳統中式”主題展示區,豐富、提升觀賞效果。
建園時總體規劃定位:上海植物園是以引種馴化為中心,科研、科普、游覽和生產相結合,既有科學內涵又有園林外貌的大型綜合植物園。2006 年總體規劃定位:上海植物園定位于以收集植物園藝品種為主,以展示園林藝術特色,科研、科普、游覽相結合,既有科學內涵又有藝術外貌的大型綜合性植物園。
通過對世界植物園發展趨勢的分析,結合舉辦十多年“上海國際花展”及在園藝研究、展示方面有豐富的經驗,擬對規劃定位做適當調整,改擴建后的總體定位為:以提升上海整體的園藝科研、展示水平為目標,在植物園南區“蘭室”“盆景園”兩大傳統優勢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收集、展示園藝觀賞型植物,以精致園藝為特色,增強展示、科普、游憩互動體驗相結合,成為具有吸引力的綜合型植物園[5]。
(1)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以生態園林理論作指導,在適地適樹原則的基礎上,科學配置,突顯植物園豐富的物種和多樣的植物群落,體現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植物園作為植物資源品種的聚集地,是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科研單位和試驗基地。
(2)注重植物景觀與藝術展示的結合。注重景觀的營造,通過精致園藝小景、花境等新穎的展示方式,提升植物園的藝術性,創造更高境界的植物美。
(3)注重公眾參與性。植物園景觀設計重在創造一種空間環境中的感受,增加參與性景觀體驗。
(4)注重寓樂于科普教育。提升參與性和互動性,滿足公眾的休閑娛樂需求,提升對公眾的吸引力。
(5)注重景觀地域性再現。通過對植物園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融入,強化地域特色,營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景觀。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上海植物園北區的發展將繼續延續和強化“服務社會,服務于人”的主題,從上海植物園的科研優勢出發,以園藝觀賞品種的收集、保育、馴化、展示為主題,通過藝術化的景觀營造、公眾參與性引導、寓樂于科普教育、文化內涵的融入方式,適應社會和公眾的需求,引導大眾更多的認識自然、愛護自然,認識園藝、學習園藝,推動上海植物園的可持續展。
城市森林系統的建設需要結合城市及其組成部分的規劃綜合考慮,不能孤立的進行。要從城市的實際出發,依托特有的社會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條件,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我們在擴大城市森林覆蓋面積的同時,還要重視保護鞏固原有的綠地,提升現有公共綠地的質量。必須合理利用、保護和發展城市森林,維護人類生存環境。重視城市生態環境,大力發展城市綠化。
我們在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應該同步搞好生態環境建設。這是人類所期望的,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