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旺
基地北臨環北路,南依西塞山,占地約33.33 萬m2,呈南北長、東西短的空間形態。場地地勢南高北低,西側山體植被豐郁,景致怡然。自然延伸的道路有機串聯,未來將與東側的湖州學院及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共同構建西塞科學谷的核心發展引擎。
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項目建設規劃用地約14.53 萬m2,建筑面積約13 萬m2,地上建筑面積約10.2 萬m2,地下建筑面積約2.8萬m2(含人防設施);主要包括教學樓(含教學實驗室)、研究院大樓(含行政辦公)、圖書館(含學術報告廳)、學生公寓、教師公寓、高層次人才公寓、長三角校友會、學生食堂及活動中心以及運動場等。研究院是浙江省湖州市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同發起并成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性質的校地合作科研辦學機構,旨在充分發揮湖州市產業、環境、政策等優勢以及電子科技大學在電子信息領域的科技和人才優勢,打通高端人才引育、科研成果轉化壁壘,力爭在關鍵技術、系統集成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與產業生態營造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全面提升湖州科技創新水平和人才供給能力,實現共贏發展的美好愿景。規劃方案整體鳥瞰圖如圖1 所示。

圖1 規劃方案整體鳥瞰圖(來源:作者自繪)
按照一次設計、分批建設、組團設置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建設為以人為本、生態型、信息化且具備電子科技大學特色和湖州人文特質的現代化智慧型研究院。設計方案要與研究中心的辦學理念及辦學定位相適應,并充分體現當今世界教育科技與建筑的發展趨勢[1]。要依據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打造“亞洲最美山地大學”,充分體現當代大學文化精神的美好園區環境。
本項目獨特的場地環境成為影響設計成果的重要因素,設計場地內山體現狀植被豐富,是非常寶貴的景觀資源。設計順勢而為,建筑布局呈“C”字形結構,環繞場地而建,將校園最中心處靠近山體的區域大面積留白,成為師生共享的校園活力帶。該區域僅建設主樓、圖書館、餐廳等少量公共建筑,其余均為植被廣場和綠化水體景觀,力圖打造“公園式校園”。校園中心區透視圖如圖2 所示。

圖2 校園中心區透視圖(來源:作者自繪)
設計從宏觀出發,采用“一芯、雙軸、三環、多組團”的布局模式。“一芯”即校園核心活力帶;“雙軸”為正對校園東入口與北入口的兩條中軸線;“三環”為校園內部的3 條主要車行環道;“多組團”是指校園建筑根據不同功能成組布置,包括中心共建組團布置、科研實驗組團布置、師生生活組團布置、體育運動組團布置以及會議接待組團布置。
建筑布局充分考慮學校分期建設要求,將二期建設的建筑盡量集中布置在靠近城市道路的位置,以減少二期施工階段對已建成校舍噪音粉塵的干擾,同時也方便施工過程中的物料進出。其中,二期國際會議交流中心、配套酒店以及轉化中心一起布置在場地較獨立的西北角,二期的研究中心也與一期分開布置,以方便二期單獨建設[2]。
考慮到場地南北長、東西短的特點,在用地北側和東側分別設置主要出行入口。北入口軸線延續綠谷智核的理念,正對圖書館。東側主入口直面行政主樓,以山體為背景,凸顯山地校園的特質。西北角國際會議中心設置單獨出入口,生活區及后勤出入口設置在場地西南角。
本設計重點考慮校園師生生活中最基本的步行活動,圍繞綠核及多功能組團,設計多層次的慢行體系。地面層由主環內側的步行道和硬地廣場構成,此外還設計了2 層平臺步行體系,將主要建筑在2 層平臺跨機動車道進行串聯,縮短距離的同時也方便雨天使用[3]。
本設計完全保留了場地西側的山體資源,并將其打造為校園景觀的一部分,同時建筑設計順應場地南高北低的態勢,將主要的科研辦公教學建筑布置在東北側方向,共同圍合中部生態綠谷。南側的生活區建筑體量靈活,順應高差處理成多個臺地景觀,與體育運動區有機銜接,共同構建舒適靈動的生活組團。
本設計完整保留紅線內西側山體綠植,并且在沿山一側僅布置少量低矮建筑,在中心景觀帶與山體景觀之間形成若干視線通廊。主軸線上的研究院主樓采用架空連廊處理,形成一條從校園東入口直達山體最高點的通廊。
場地南側山體陡峭,在山腳下設計景觀水體,利用山勢匯流雨水,并順勢將水體引入校園,形成一條縱貫南北方向的景觀水系。該水系在校園內隨著空間變化收分有致,并從北側流出校園,與城市河道銜接。
中心景觀帶綠化與鋪地肌理以電路板為母題,穿插在綠地中的線性鋪裝由東西向的平行直線與45°斜線導角而成,強烈的秩序感恰似電路板上的線路圖,巧妙呼應了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科特色。
為方便師生通勤,在校園內設置一條南北貫通的架空連廊,并在研究院主樓位置形成層層跌落的地景平臺。該平臺同時跨過東側的校園道路,銜接供師生休閑漫步的登山小道,師生可通過登山小道到達校園主軸線上的山體制高點建筑學峰亭。
研究院主樓布置在場地中央緊鄰山體的核心部位,是整個校園的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承載著行政辦公、信息處理以及成果展覽等職能,其中庭與東西向的自然之窗能夠最大程度引入生態景觀。
該建筑的造型設計也以CPU 為靈感,平面呈四角導圓的正方形態,建筑周邊的絲路仿佛藤蔓一樣將校園整體聯通,向上蔓延至頂層,有助于遮陽隔噪,而間隔的綠脊則將山體生態基底向中央湖區滲透。主入口位置的HYPERLOOP 將聚落式校園串聯起來,形成最高效的校園空間;底層架空,最大程度保護生態本底。層層疊落的多級綠道、律動劇場、科技講演以及藝術展覽,都圍繞這一活力共享的邊界展開[4]。
環繞核心教學區布置,建筑形態依山就勢,朝向山體打開,形成戶外景觀共享空間。數字創新中心(見圖3)臨近校園北入口,其設計理念來源于電子科技大學校徽,容納學習、展示、社交為一體,將成為超越校園的人文地標。地景中升起的建筑主體,寓意凝聚、圓滿、朝氣與進取,步入盤旋而上的漫步游廊,行至頂層的觀景平臺,極佳的校園景觀映入眼簾,半透遮陽表皮將輕盈典雅的體型包裹起來、漂浮水上,充滿律動又保持神秘。

圖3 數字創新中心透視圖(來源:作者自繪)
本方案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將校園內重要的公共建筑串聯,形成一條校園活力帶。校園共享活力帶是校園的“共享芯”,通過HYPERLOOP 聯通,學子、紫荊、芙蓉等餐廳公共建筑緊鄰HYPERLOOP,在研究、學習、交流的路上都可以品嘗來自川蜀的味道。微波暗室位于校園北部,方便研究共享與對外展覽,底層架空的HYPERLOOP、蔓延布局的絲路與綠脊有助于研究人員在5 min之內到達主要研究場所,形成科研、學習、生活的連貫校園生活體驗。層疊的多維步行界面有助于打破科學與自然的邊界,適應未來低碳自然、健康宜居的校園發展趨勢,動感夜間照明則為校園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律動[5]。
轉化中心、研究中心以及實驗中心靠近東側與北側主入口布置,以方便工作人員出入。作為校園內建設量較大的背景性建筑,其采用金屬與玻璃幕墻立面,建筑風格簡約現代、實用大方。師生生活組團位于校園最南側,分為學生宿舍與教師公寓兩個部分,其中教師與博后公寓標準相對較高,采用北廊布置,所有房間全部朝南;學生宿舍采用中廊布置,但也保證所有房間均為單人間。兩個組團之間設置景觀庭院,校園水系從此經過,并結合地形高差設置疊水景觀。體育運動區位于校園西南角,緊靠師生生活組團設置,由室內體育館、游泳館以及室外運動場地組成。
大學是生態的涵養地,更是智慧與思想的策源地。大學本身的發展機制和功能模式、高密度的人口布局及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承載的文化功能,為城市經濟和城市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驅動力。本文中的校園規劃秉持綠色設計理念,同時也考慮了電子科技大學作為前沿學科領軍高校的氣質,在山水間、濕地里充分激發綠色創新的魅力,為城市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模式,力圖將校園打造成湖州地區新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