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奕
醫療建筑作為最復雜的建筑類型之一,效率和理性一直被視為設計的核心。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醫療建筑不再只單一提供疾病治療和醫療服務,更向著為患者創造以人為本、功能復合以及綠色生態的療愈環境轉變[1]。
對醫療建筑來說,就診治療是終極目標;而非醫療空間,是不與就診治療發生直接關系的空間。從功能性角度出發,非醫療空間主要有交通性空間、駐留性空間以及輔助性空間等。其中,交通性空間包括水平交通體系和垂直交通體系,如樓電梯、扶梯、醫療街、走廊和連廊等,它們關乎整個醫院的就醫效率。好的交通性空間設計能夠充分體現醫院的人性化關懷。駐留性空間在醫院中十分普遍,如大廳、候診空間、休息空間、公共廁所和商業空間等,好的駐留性空間設計能夠緩解人們在醫院中的緊張情緒,體現人文關懷,提升醫院的整體品質[2]。
人性化設計,簡單來說就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為人提供設計,是從以往的滿足功能上升到滿足使用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體現對人的精神關懷。兒童和成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兒童醫院需要有針對性地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從人體工學、環境氛圍、色彩材質以及物理環境等角度提升空間品質,緩解患兒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提高患兒的康復質量[3]。
湖北省武漢兒童醫院西院位于武漢市經濟開發區太子湖北路和芳草路的交會處,占地面積約27 800 m2,總建筑面積約12 萬m2,包括4 層門診醫技樓和12 層住院樓,共設置床位660 張。該項目的建設填補了武漢經開區三級甲等兒童和婦幼專科醫院的空白,滿足了武漢西南地區市民的就醫需求,完善了區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了城市品質。
項目用地相對較小,周邊景觀資源良好,視野開闊,如何在有限的用地中創造溫暖童趣的建筑空間和花園式的醫院環境是本項目關注的重點。因此,項目提出了“彩虹谷、花園中”的設計理念,規劃充分利用項目用地四周道路及周邊資源,采用經典的“王”字形醫療結構,并在其中設置“彩虹谷”為主體的兒童樂園,門診樓、醫技樓和住院樓圍繞其展開,并由環狀醫療街串聯在一起。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自由安全地玩耍,感受陽光,呼吸新鮮空氣。其總平面圖與鳥瞰圖分別如圖1、圖2 所示。

圖1 總平面圖(來源: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圖2 鳥瞰圖(來源: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2.2.1 立體交通接駁空間
醫院的最大痛點就是人多車多,交通混雜。兒童醫院的情況更甚,一個孩子生病往往不止一位家長陪同,良好的交通對兒童醫院來說至關重要。武漢兒童醫院西院的交通設計遵循“方便患兒,服務就醫”的宗旨,打造無風雨立體交通接駁體系,從進入醫院開始就進行人車分流,地面為人行區域,私家車落客區設于地下1 層,患者及家屬通過地下落客區進入地下門廳,再通過扶梯上至1層門診大廳。落客區的合理流線規劃可大大提高落客效率,且不干擾進入地下停車區的車行流線,有效避免了流線混合,緩解了交通擁堵。同時,臨近地下的1 層落客區設置下沉景觀庭院,將自然光線引入地下,創造陽光綠色的停車空間,在改善停車環境的同時豐富了建筑空間層次,體現了對患者的人性化關懷。
2.2.2 門診大廳空間
門診大廳是醫院人流最為集中的地方,聲音嘈雜,容易讓人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武漢兒童醫院西院項目采用以白色為主的基調,整體呈現干凈、整潔、明亮的空間感受。門診大廳3 層通高,陽光從側墻直接照射進來,溫和的自然光線與明快的環境氛圍使患者在進入醫院時逐漸放松下來。門診大廳頂部及空間側墻采用有著吉祥寓意的飛鳥藝術裝置和五彩斑斕色彩的圓孔裝飾圖案,增添空間的童趣感和藝術性[4]。
2.2.3 醫療主街空間
醫療主街是連接醫院各醫療功能模塊的空間骨架,與患者的就醫、交談、休息、商業等活動息息相關,是醫院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兒童醫院西院的醫療主街采用環形布局,中間圍合形成六邊形中心庭院,醫療動線圍繞中心庭院展開,門診到醫技動線短捷,最遠距離不超過60 m。中心庭院設計別具匠心,庭院在靠近醫技一面設置彩色玻璃魔方,一個個透明的盒子錯落擺放,像極了孩子在家里擺放的積木玩具,成為整個中心庭院的彩色主背景墻。庭院中心設置巨型長頸鹿雕塑,圍繞庭院一圈設置4 層綠化平臺,整體形成以彩色魔方為背景的“動物森林”。將該區域打造成為吸引兒童駐足和玩耍的場所,使孩子們的心情得到放松。
為緩解環形動線容易造成的迷失方向問題,設計采用了采光、景觀、環形動線相結合的方式,并通過室外長頸鹿、彩色玻璃魔方等標志性參照物輔助患者在室內辨識所處位置。設計將醫療街的走道地面通過材質進行區域劃分,主交通動線鋪設天然大理石,圍繞中心庭院的一圈走道及部分擴大區域鋪設原木色地板,形成圍合型休閑區。兒童休閑區設計卡通化的大樹和低飽和度的異形休息椅,庭院處的彩色玻璃魔方及符合兒童視線角度的卡通貼畫,都營造出輕松的就醫氛圍,為患者及家屬提供了一個開敞明亮、具有童趣的觀賞休憩空間。地下1 層圍繞中庭布置餐飲店、鮮花店和玩具禮品店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患兒及家屬的多層次需求,既便捷又周到。
2.2.4 候診空間
候診區是為病患提供就診前等候的場所,相較于綜合醫院,患兒看病都需家長陪同,因此該區域需留出較大空間,以滿足人流量要求。武漢兒童醫院西院在門診候診區的設計上,通過置入4 個采光中庭的方式將自然光引入候診空間。4 個采光中庭雖然面積不大,但通過“星空”“海島”“積木”和“魔方”4 個不同主題的設計,輔以綠植的配置,為原本單調昏暗的候診空間帶來了陽光和生機活力。同時,考慮到兒童候診的時間較長,設計時在候診區專門劃出一個區域作為兒童活動區,該區域的家具造型卡通化,讓兒童在候診的時候可以嬉戲,減少煩躁與恐懼感。
兒童醫院候診區的家具設置也進行了人性化考慮,根據兒童的身體尺度,候診區的座椅設置了大小兩種型號,患兒使用的座椅尺寸相對小一些,高度稍微低一些。考慮到患兒和家屬往往臨近而坐,設計將大小座椅組團式設置。另外,候診區的護士臺設計也充分考慮了兒童的身體尺度與心理需求,采用高低臺面,方便患兒及其家屬更好與醫護人員溝通。
2.2.5 護理單元空間
護理單元是住院兒童長時間停留的場所,考慮到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建議在公共區域增加兒童活動區,讓孩子們在診療環境中也能夠釋放天性。在武漢兒童醫院西院住院標準層的設計上,住院樓呈“Z”字形,由兩個護理單元組成,主交通核設置在兩個護理單元之間。設計考慮在每層兩個護理單元之間的區域打造共享兒童活動區,這樣既能讓每層兒童都享有嬉戲娛樂的場所,又能盡量節約空間,保證了空間設置的合理性并貼合患兒的實際需求。
活動區內的頂面和地面設計都是從兒童喜好的裝飾元素和色彩出發,如藍天白云、色彩繽紛的圓形曲線和小動物等,以吸引患兒的注意力。同時,劃分兒童閱覽區、玩具區和休閑區,不同造型、尺寸的桌椅擺放,滿足兒童多種形式的游樂需求,促進患兒的身心康復,實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另外,通過室內裝飾和色彩分散患兒的焦慮感。例如,住院病房的電梯廳在兒童視線區域繪制動物卡通貼畫,病房走廊采用森林綠為主題色,在走廊墻面噴繪森林卡通圖案,既充滿童趣,又象征著生命力,寓意孩子們茁壯成長。
2.2.6 衛生間空間
衛生間廁位數量不足、衛生條件不好、沒有區分兒童成人尺寸等都會嚴重影響患者對醫院的好感[5]。在武漢兒童醫院西院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不同人群對衛生間的使用需求,分別設置了婦女專用衛生間、兒童專用衛生間、親子衛生間、無障礙衛生間以及母嬰室等,醫療街的公共衛生間服務半徑不超過30 m,保證患者在就醫過程中的便利性。公共衛生間采用無接觸式迷路設計,既有效保證了隱私性,又降低了手接觸門把手造成的細菌感染風險。兒童醫院的衛生間針對兒童群體,從人體工學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了兒童坐具、洗手臺和紙盒高度等,為兒童提供更舒適的服務。
2.2.7 室外療愈場所
兒童天性活潑好動,渴望大自然的氣息,而大自然也能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觀察力和想象力,身處自然環境中,對兒童的康復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在武漢兒童醫院西院項目中,由于用地緊張,地面能夠供兒童活動的戶外場地較少,設計考慮利用4 層和5 層裙房屋頂打造兩個空中公園,讓孩子們可以充分接近戶外,感受明媚的陽光、新鮮的空氣以及綠色的植物。4 層屋頂花園與醫療主街及兒科保健區相通,主要為低強度活動區,不但可以為普通患兒和成人提供休閑放松的室外場所,也能夠為孤獨癥及相關障礙兒童提供戶外的康復訓練區。
5 層屋頂花園與住院病房區有連通道,為中高強度活動區,設有3 大主題景區。第一,環形彩虹步道。支持兒童連續性運動,其間通過傳統園林造景手法形成移步景異的豐富體驗。第二,動植物觀察認知區。通過種植四季變化的植物和設置魚池、動物知識展示區等,讓孩子們在放松的同時感受自然,觀察自然。第三,娛樂休閑區。提供不同尺度、私密性的交流空間和游戲設施,讓孩子們在嬉戲玩耍中社交。屋頂花園的設置增加了醫院的可玩性、可賞性和可療愈性,使其成為真正的花園式兒童醫院。
新時代背景下的醫療建筑正向著功能復合化的趨勢發展,商業、休閑和交通等多種功能屬性疊加在一起。作為醫療建筑設計師,除了關注醫療工藝流程外,更應將關注點集中在如何改善就醫體驗、體現人性關懷方面。本文以武漢兒童醫院西院方案為例,就非醫療空間的人性化設計提出了一些設計策略。為了能夠進一步改善就醫體驗,非醫療空間的設計十分關鍵,其是打破醫院傳統定式,展現醫院個性的一個突破口,也是設計師未來創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