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成
(南京市第九中學,江蘇 南京 210018)


圖1
(1) 物塊A對圓形軌道最低點P的壓力;
(2) 從A滑上C直至A、B發生碰撞所需的時間;
(3) 從釋放A到3個物體最終均停止運動,全過程系統產生的摩擦熱.

由牛頓第三定律,滑塊對P點的壓力為30 N.
(2) A滑上C表面后減速運動的加速度為aA=μAg=2 m/s2.
代入數值,得a=1 m/s2,明顯a<μBg,故假設成立.
A、B碰撞過程mAvA+mBvB=(mA+mB)v,代入數據得v=1 m/s.



此時的碰撞過程中動能的損失為
由mA(vA-vC)vA+mB(vB-vC)=(mA+mB)(vAB-vC)得


由此得出,對于完全非彈性碰撞,在不同參考系中(即使是非慣性參考系,由于碰撞只發生在瞬間,參考系速度不變),系統動量守恒定律適用,動能的損失相同.
那么,對于一般的碰撞是否也有這樣結論呢?
若碰后A、B速度不同,分別設為vD、vE,A、B碰撞瞬間木板C速度不變,A、B動量守恒mAvA+mBvB=mAvD+mBvE,動能損失可表示為

此時的動能損失的分析,可以先分別算出A、B的動能損失.

ΔEk′=ΔEkA′+ΔEkB′=ΔEk-vC[mA(vA-vD)+mB(vB-vE)],結合mAvA+mBvB=mAvD+mBvE,可以看出mA(vA-vD)+mB(vB-vE)=0,即ΔEk′=ΔEk.
由此得出,不管是完全非彈性碰撞,還是一般的非彈性碰撞,在不同參考系中(即使是非慣性參考系,由于碰撞只發生在瞬間,參考系速度不變),系統動量守恒定律適用,動能的損失相同.
仔細回味,不難發現在牛頓建立的絕對時空觀中,選擇不同的慣性參考系,物體的速度不同,但速度的變化相同,這是因為在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物體的受力相同,加速度相同,時間一樣.而動量p=mv,在物體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動量的變化Δp=mΔv,因為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物體速度的變化相同,因此動量變化也相同.也可以從動量定理的角度看,在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物體的受力相同,時間一樣,因此在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合外力的沖量相同,同樣得出物體的動量變化相同.而動量守恒的本質就是相互作用的物體動量變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為不同的慣性參考系,動量變化相同,所以動量守恒適用,即使是非慣性參考系,由于碰撞只發生在瞬間,非慣性參考系的速度不變,所以動量守恒的表達式也同樣適用.

其實,依據在不同的參考系中,單個物體的動能變化不同,就主觀地認為兩物體發生相互作用時,系統動能的損失也不同,從而形成錯誤結論,是許多教師經過長時間的高中教學后,形成思維定式造成的.經常在遇到學生的不同解法時,尤其是一些貌似不合常規的解法,很少會進行仔細的分析、研究,其實這是一種可怕的習慣思維,若每次遇到這些貌似不合常規的解法,能夠認真思考、仔細研究,究其本質,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隨著教齡的增長,許多教師越來越難有創新的火花或意識,是因為越來越不愛思考了,有些試題對教師來說是老的、舊的,但對學生來說卻是全新的,他們可能會從不同的思維角度找到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法,若教師總停留在過去的習慣思維上,可能連學生都“應付”不了,而且會阻礙學生的思維創新,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思考,與時俱進,做一個會思考的人,做一個終身學習的人,才能夠無愧于“人民教師”這一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