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虎,李琴,賈韶千,翟瑋瑋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淮安 223005)
2015年7月,教育部要求圍繞區域產業轉型與升級,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形成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專業布局(教職成[2015]6號);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指出,圍繞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新要求,建立和健全聯動協同的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強化過程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這些職業教育的文件、政策的相繼出臺,為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指明了方向,為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質量評價與動態調整奠定了行動指南。
對現有文獻和案例分析后發現,國內學者在專業建設的質量評價方面進行了一定探索,但相關的理論運用還不夠豐富,開展的實踐還不夠全面,評價的指標還未成體系,需要針對性加強有關理論研究,通過科學的方法客觀、高效指導應用實踐。陳超群等[1]通過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構建了高職院校現代服務業特色專業群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加權平均綜合標準模型對現代服務業專業群建設進行了綜合評價;周娜[2]以CIPP評價模式為分析框架,構建了專業群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堅持動態發展、引入第三方機構和協商共建式專業群建設評價的建議。
在國內,學者們在高職專業群評價領域已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較為規范的分析案例較少[3]。現階段,我國一些職業院校的有關專業仍未落實動態調整行動,導致教學體系與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發生了脫離。同時,教師教學也沒有結合產業實際,較多沿用傳統教學內容和方式,與行企現狀發生了脫節,對于學生今后高質量就業和發展有不利影響。
通過食品、專業和評價作為篇名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共檢索到2010年以來發表的研究文章56篇,其中課程建設評價最多,為18篇,其次,實習與實踐類評價12篇,就創業評價5篇,而人才培養能力和模式評價,教學方法與模式評價,學生學習能力與科研能力評價,其他都為4篇。還沒有與食品類專業群建設評價直接相關的文章發表,這就表明,在與食品工業發生緊密關聯的高職對應專業群建設評價方面的研究與實踐的理論提升和實踐空間還很大。
國外對于專業建設質量的評價主要集中在教學方面,同時還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納入其中,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個人發展為落腳點,具有特定的借鑒意義。1906年,美國率先在醫學院開始專業評估和認證。認證結果具有相當的權威性與公信力,有效推進了美國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和調整的及時性[4]。1960年代末期,美國著名的教育評價專家斯塔佛爾比姆提出了背景(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導向的CIPP評價模式,以幫助方案目標的確定、研究計劃的修訂、方案的實施以及結果的評價[5];德國在專業設置及動態調整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規定所有高校的學科專業必須接受社會中介組織的動態評估認證。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活動中貫徹基于績效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突出學生、教師、政府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等理念;英國于1992年頒布《繼續教育與高等教育法》,開始了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歷史上的學科評估,并從2003年起引入新的質量保證體系,解決了歷史上自主評估缺乏基準的問題[6];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體系相對完善,采用ADRI環作為其質量管理框架,其中A即Approach(方法),D即Deployment(部署),R即Results(結果),I即Improvement(提高);1995年,芬蘭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評估理事會[7]。其主要職責是聘請評估專家,結果也由其公布。評估專家則負責具體評估過程并獨立撰寫報告。
結合當前國、內外專業群建設質量評價的現狀,通過文獻梳理和分析后發現,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專業群建設的質量評價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如下。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總體上起步較晚,各學校及專業建設的基礎良莠不齊,加之地域和行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均衡,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學校各專業的發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高職專業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和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需要較高水平的人、財、物的支持,牽扯面較廣,影響因素多,牽一發而動全身,實施起來難度較大,充分利用國家對于高職教育的政策,提早規劃,統籌各方條件,針對性地開展專業(群)建設,從而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專門人才。
在高職教育的規模化發展之后,現階段,高等職業教育已邁進提質培優階段,需要以高質量的內涵建設全面支撐專業群的發展。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有些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還處于發展瓶頸期,內涵建設的要素考慮不全,缺少提前規劃和部署,計劃的可執行性也然不高,就使得內涵建設的實際成效大打折扣,進而影響了專業群的整體發展,可能使專業(群)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專業的動態調整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需要在短期內花大氣力加以解決的關鍵一招。
國家“雙高計劃”要求實現專業群的高質量建設與總體發展,勢必以有組群邏輯關系的各專業為基礎,通過合理設計與規劃,從專業群的整體高度實施后續計劃,實現發展并達到或超越預設目標,但是各專業之間的實際差距給專業群的建設帶來一定難度,制約其整體發展力,需要先補齊短板,再協調發展,一定程度上遲滯了專業群的發展進度,這在一定的專業中存在,更是必須要加以解決的難點問題。在國外,對于專業建設質量評價的開展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因為國情、文化和學情等的不同,得以借鑒參照的成分卻并不多。
多年來,雖然國內外對于職業教育的專業(群)建設已進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一些顯性經驗和具體成果,但是由于發展歷史較短,理論體系有待繼續深入和完善,典型案例不多。加之地區、專業之間的發展差異化,經濟及專業水平千差萬別,導致專業建設評價的開展差異較大,一些可參考、可復制的高質量典型案例和經驗同樣很少。
因此,必須面對這些問題,積極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均衡發展,并開展針對性評價,努力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專業群建設、評價和調整機制的成果,為建立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提供寶貴經驗。
建設高水平專業群是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需要,也是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水平的重要抓手[8]。以國家“雙高計劃”任務實施為契機,分析我國食品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樹立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為根本目標,重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關鍵地位,解構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遷移能力,關注運用能力,突顯發展能力,以需求估計理論建構專業群動態調整模型并開展健康度評價,優化專業群建設主要關鍵要素“互聯網+”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專業群建設動態調整機制,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供需契合度,為產業疏松更多更優專門人才。
基于江蘇淮安食品產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立足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根本任務,發揮學校作為中國食品藥品職教聯盟和江蘇食品職教集團發起單位優勢,強化校政行企四方聯動,根據本校食品專業特色與現狀,利用專業群組群邏輯,組建由知名專家領銜的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在其指導下成立項目建設團隊,建立并完善項目建設管理制度、績效考核辦法,開展建設任務的咨詢、論證、實施和協調工作。做好專業群建設規劃,推進各項建設任務,完善專業群日常運行管理機制;執行經費預、決算機制,進行項目經費年終決算;開展建設工作年度績效考核,依據專業群建設情況,針對性優化專業群建設質量評價指標,開展年度建設工作自評、復評和考核工作,實施“校政行企”協同育人工程,促進認出來培養與需求對接,提高育人效果。
加強以國家教學創新團隊等為核心的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與水平。與深度合作企業建立策略性伙伴關系,聘請領域專家、技能精英和校內專任教師共同構建教育協同團隊,涵蓋模塊化教育和混合式學習等前沿教育模型,積極探索多師型教學團隊施教范式。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完善專業群架構,做優以專業核心課程為代表的教學資源,對標專業群的聚焦作用,發揮延展效應,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和新形態教材資源。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吸納進教學內容,發揮課程思政引領,科教融創找補功能,顆粒化、模塊化建設以酸奶及冰淇淋生產技術等國家級在線課程和乳制品生產技術等為代表的工作手冊式、活頁式和立體化國家規劃教材;針對生源層次和專業群的特點,按照食品企業的典型崗位特點和技術技能標準,優化線上線下教學環境,積極推行教學方法改革,在專業群的學生培養與服務地方優勢產業之間建立起聯系的橋梁,為培養服務意識強、實踐技能高、綜合素質優的食品類專門人才提供更多可能性。
依據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群各項具體目標的完成程度,分析并指明專業建設直面的機遇和挑戰,制定發展規劃;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情況、教師隊伍建設發展情況、教學條件建立與運用情況、經費來源與使用情況及專業群組織管理情況等支撐性作用為依據,實現教育教學、課程教材、教學資源等共建共享為目標,尤其是重視事務性過程,不斷核實和檢查目標完成情況,分年度撰寫建設情況評價總結,對落實偏差較大、實施進度滯后的項目,果斷進行預警,及時調整、找補和完善建設路徑和方法;固定時間節點,就重點和難點任務與目標的建設成效展開評價,獲得目標的達成度和滿意度信息,為后續進行動態調整提供決策依據。
基于地方食品產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開展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群適應食品產業鏈的需求調研,建立、更新并完善專業群適應產業鏈需求的數據庫,構建專業群建設健康度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專業需求和供給模型,開展健康度評價;建立完善專業群預警指標體系,梳理食品產業系和專業群的邏輯關系與匹配關系,針對專業與食品產業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吻合度指數值所處區間,界定專業和警報,開展預警工作,根據預警指征制定群內專業動態調整方案和調整措施,建立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提高人才培養供需契合度,形成可推廣的專業群動態調整經驗。
組建食品類專業群建設診改工作組,制定診改工作制度和診改方案,確立專業群適應食品行業需求能力、資源建設能力、著力提升能力和畢業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年度主要診斷監測點,開發專業群層面的診改目標和標準,優化專業群建設全要素網絡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規劃、自我診斷、改進、復核、監測、預警、再改進等評價程序,完成專業年度診改的信息采集、診斷、評價,監測診改數據管理平臺,分析人才培養質量關聯數據,診斷存在的問題,制定改進計劃與具體措施,實施并定期檢查改進成效,編寫專業群年度診改報告,建立完善常態化自我改進機制。
食品類專業群以食品產業為適應對象,利用各專業之間的基礎相通性、資源共享性和產業承接性進行了聯結,有利于各專業利用原有功能定位,引導專業依據所處食品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明確專業定位,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取長補短,防止建設內容雷同,彰顯集群效應,整體上拉抬了專業群建設效益,內生發展動力,專業群發展潛力得以大幅提升。
食品類專業群主要面向與食品相關的生產制造企業、質量與安全監管單位和檢測機構,在培養學生擁有均衡性專業技能,具備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等通用素質能力的基礎上,群內各專業互有側重:食品加工技術專業主要培養生產技術管理、生產設備操作與維護保養及解決生產中常見問題的能力;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專業主要培養食品藥品生產過程中檢測分析、品質控制、質量管理的能力;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主要培養學生的營養咨詢與指導、膳食評估與配餐、健康評估與管理的能力,為高質量服務于食品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食品類專業群在健全的管理機制規范下,通過建立專業群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和需求理論指導下的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實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地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教育活動,有機地將專業(群)、學校、地方和社會聯系起來,發揮人的最大優勢,高效地進行了資源配置,極大地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水平,實質性兼顧了各方關切和利益,現實中對課題的核心主體,即學校和專業(群)提供了后續發展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學校和專業(群)的辦學活力,形成了全社會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圍。本課題在研究過程、實施步驟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上都展示了借鑒和推廣的模式,形成了特色工作方法,積累了寶貴工作經驗,可為其他兄弟院校或相近專業的人才培養實踐提供參考。
當前,在國家“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已從建設框架轉為內涵和要素建設,但其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還不夠深入。作為實現高職教育政策優化和戰略調整的關鍵一環,各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進一步彰顯新時期各高職學校重新審視辦學定位、明晰育人功能的理念價值。各高職院校應科學構建專業群的建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落實可行措施,及時開展考核工作。根據自身特色和所處主導行業,確立專業群重點發展方向,及時關注產業布局,提高專業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推進校、政、行、企教育資源的整合、優化與共享,將更多的引入價值導向與標準評價原則,將量化與調研結合,使其從整體單一性發展成為復合性、特色性和層次性,不斷提高專業群建設的經濟效益,應用好、發揮出專業集群的整體優勢,持續拓展校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保障學生可持續發展力,增進了所培養人才的崗位適應性和職業遷移能力。2023年“金蘋果”高職專業群及專業排行榜數據顯示,專業群的所有專業均位列全國同類專業前三名。食品智能加工技術排名分專業類排行榜第一。為推進專業群建設服務職業教育和食品產業發展,走出一條集系統性、科學性、保障性于一體的可借鑒、可推廣、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形成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食品類專業群建設經驗,從而為地方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