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江蘇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 江蘇 淮安 223200)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蔬菜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由于多年種植,土壤中的病原菌逐年累積,造成細菌性病害發展速度快、危害重、防治難,嚴重制約了當地蔬菜產業的發展,甚至某些細菌性病害已發展成毀滅性病害。
1.1 大白菜軟腐病。田間發病往往從大白菜包心期開始,植株早期的外圍葉片通常在日光照射下表現萎蔫,早晚又恢復正常,隨著病情逐步加重,植株外葉萎蔫不再恢復,露出中間葉球部位,發病部位充滿污白色或灰黃色黏稠液體,腐爛病葉在干燥環境下失水變成透明薄紙狀。發病嚴重時,植株不能正常結球,葉柄下部和根莖部位組織腐爛,里面布滿灰黃色黏稠物,臭氣熏天,農事操作時易被碰落。
1.2 茄子青枯病。青枯病屬于細菌性維管束病害,區別于茄子真菌性枯萎病和黃萎病。茄子苗期一般不表現癥狀,開花結果以后癥狀才開始逐漸表現,至盛夏時發病最為嚴重。病株初期僅部分幼葉表現萎蔫,早晚或陰天溫度低時可恢復正常,同時下部老葉輕微黃化,其莖、根部的維管束發病后變褐腐爛,根部則呈水漬狀,數天后植株即青枯而死。后期莖的外部亦可部分呈現褐色病變,植株葉片呈青綠色,莖稈粗糙,后期病株隨更多葉片的萎蔫與枯死而導致全株死亡。通過解剖莖稈,發現病莖維管束變褐,橫切后用手擠壓可見乳白色黏液流出,這是青枯病典型癥狀。根據此項特征,可與真菌性的枯萎病或黃萎病相區別。
1.3 番茄潰瘍病。番茄潰瘍病屬于細菌性維管束病害。病害從幼苗期即可發生,引起植株部分葉片萎蔫和莖部潰瘍,發病嚴重時幼苗提前枯死。成株期植株早期下部葉片萎蔫下垂,葉片卷縮,植株一側或部分小葉出現萎蔫,而其它部分生長正常。莖稈上出現褐色條紋,后期條紋開裂形成潰瘍斑。縱剖病莖木質部有黃褐色線條,多雨季節用手擠壓有菌膿從莖傷口流出。果實病斑呈圓形,外圈白色,中心褐色,呈鳥眼狀,稱鳥眼斑,是該病特有的癥狀。
1.4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病害主要侵染葉片和果實,也能為害莖蔓、葉柄和卷須。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葉片染病,從下部老熟葉片開始,向植株上部葉片逐漸擴展,葉片早期階段形成水漬狀斑點,受葉脈組織限制病斑擴大后呈多角形,淡黃色至黃褐色,后期病斑中央易干枯碎裂。濕度大時,葉背面病部可見乳白色黏液,即菌膿,干燥后形成1層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病斑后期易開裂穿孔。潮濕時瓜上病斑也產生菌膿,后期腐爛,有臭味。幼瓜受害后常腐爛、早脫落。幼苗期子葉染病形成圓形水漬狀凹陷,之后病斑變褐干枯。真葉受害后,初生尖頭大小水漬病斑,后因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黃褐色。
1.5 菜豆細菌性疫病。該病主要為害葉子、莖稈及豆莢部位,菜豆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葉片發病,早期形成暗綠色油漬狀細小斑點,隨著病情加重,病斑逐漸變大,病斑呈不規則形,葉片受害部位逐漸變褐枯死,枯死葉片組織變薄,半透明。葉片早期發病部位有黃色暈圈,常分泌一種淡黃色、露水珠狀的菌膿,干燥后病部表面形成黃色的薄膜狀物。發病嚴重時病斑連成一大片,后期引起葉片大片枯死,葉片一般不落葉。莖上的病斑常發生在第1節附近,多在豆莢半成熟時出現,表現為水漬狀,有時凹陷,逐漸縱向擴大并變至褐色,表面常常開裂,滲出菌膿。病斑常環繞莖部,導致病株在此處折斷,此癥狀又稱環腐或節腐。莢上病斑初呈暗綠色油漬狀小斑點,逐漸擴大,病斑呈不規則形,紅色至褐色,有時略帶紫色,最后病斑中央凹陷,病部常有膠狀的黃色菌膿溢出。發病嚴重時,全莢皺縮,種臍部也產生淡黃色菌膿。
病原細菌主要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能存活2年以上,屬弱寄生菌,營腐生生活。帶菌種子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帶菌種子萌發后,病菌侵染子葉,在子葉、幼莖上形成病斑并溢出黃色菌膿,借助昆蟲和雨水在田間擴散蔓延。病菌從傷口侵入葉片,或由氣孔、水孔侵害植株內部,引起植株相應部位發病。病菌通過侵入植物的生長點,進入維管束部位,蔓延至植株各個部位,引起系統性發病,嚴重時引起幼苗枯萎或植株枯死。病原菌在田間主要通過雨水和灌溉水將細菌擴散到未發病的田塊或健康的植株上,此外,病原菌利用田間昆蟲、農事操作工具等也能傳病。溫暖多雨、地勢低洼、種植過密、通風不良、連作、晝夜溫差大、偏施氮肥、磷肥不足等均有利于發病。
3.1 選用抗病品種和種子處理。選用抗病品種是預防病害的重要環節,不同蔬菜品種抗細菌病害的能力存在差異。種子處理具體方法:用50℃的溫開水浸種15min,然后撈出放在涼水中浸種3~4h,再播種催芽;也可用3%中生菌素300倍液浸種2h,清水沖洗后催芽播種,均可起到對種子消毒作用。
3.2 輪作與嫁接。發病較重的地塊可與蔥姜蒜或禾本科的大田作物輪作4~5年,有條件地區實行水旱輪作效果更明顯,或采用嫁接技術控制病情。
3.3 加強田間栽培管理。底肥與有機肥要充分腐熟,減少田間病原。生長后期注意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田間可起高壟、挖深溝、覆蓋地膜栽培,以降低土壤濕度及水分蒸發。注意清潔田園,蔬菜拉秧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可集中深埋或燒毀;早期個別植株發病時及時摘除病葉。栽培密度不要過大,確保田間通風透光。在不影響產量的前提下,可考慮適當遲播。
3.4 減少田間農事操作和害蟲為害造成的傷口。細菌性病害主要通過植株上的傷口侵入,所以要盡量減少對植株根部、葉片、植株莖部及花柄的損傷。在育苗時要用穴盤育苗,減少移栽不慎造成蔬菜傷根的情況。在除草、施肥、中耕農事操作時,要減少對根系的傷害;在摘葉、打杈、抹芽操作時,選擇晴天上午露水干燥后進行操作,加快傷口愈合速度,減少病菌的侵入。另外,要及時噴藥防治蔬菜害蟲,防止害蟲取食形成傷口,導致病菌侵入。
3.5 調節土壤酸堿度。酸性土壤易導致田間發生細菌性病害。因此,在酸性土壤中可結合整地撒施適量的石灰,畝施石灰50~100kg,將土壤酸堿度調至呈中性或微堿性,創造一個有利于蔬菜根系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發生的土壤環境。
3.6 利用太陽能土壤消毒。夏季高溫季節,大棚溫室蔬菜換茬時,將溫室大棚密閉,在大棚溫室土壤表面撒上碎稻草(每667m2用量800~1200kg)和生石灰(每667m2用量500kg),土壤深翻30cm,使石灰、稻草、土壤均勻混合,耕翻后起壟,壟寬50~60cm,高30cm左右,保持水層,在壟上蓋嚴棚膜,密閉大棚半個月左右。石灰遇水放熱,稻草腐爛也放熱,再加上夏季天氣炎熱和大棚保溫,白天棚內地溫可達55℃~60℃,25cm深土層全天溫度都在50℃左右,15d左右即可起到消毒土壤作用。
3.7 藥劑防治。在細菌病害發病初期,用3%中生菌素1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30%DT6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噴霧,每隔7~10d噴1次,共噴2~3次。發病嚴重植株成株期每次每株灌藥液1.0L,防治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