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61)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正確的法治觀是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
1.1 法律知識儲備不足。法治觀的形成需要大學生有意識地吸收法律知識,法律知識的多寡是評價大學生法治觀的決定因素。大學生法律知識不足主要表現在維權意識不強。很多大學生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時,不能主動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有些甚至意識不到被侵權。目前,高校雖然認識到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重要性,但傳統的教育方式使大學生主動學習動力不足,法律知識儲備不足將影響法治觀的形成。
1.2 價值判斷力不成熟。價值判斷力是法治觀培育的基礎,具備理性而穩定的價值判斷力能保證其在復雜的環境中做出正確的選擇與評判。近年來,“兩微一抖”的飛速發展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廣闊平臺,大學生群體個人心智和價值觀尚未健全,極易受外界影響。在這個追求“點擊量”的媒體時代,缺少全面信息的大學生群體往往會對熱門話題“一腔熱情”地評論、轉載,甚至效仿。大學生價值判斷能力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不足,法治觀無法充分發揮作用。
1.3 法治立場不堅定。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便利,但也帶來了挑戰。大學生雖然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但是當他們面對利益誘惑時,存在僥幸心理,例如淘寶刷單、網絡貸款等,大學生被騙上當的案例與日俱增。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網絡犯罪中,大學生群體已發展成為網絡詐騙的實施群體。可見,大學生在法治觀的形成過程中,還存在法治立場不堅定的現實問題。
2.1 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興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由此可見,中國的未來和中華民族的未來都取決于青年一代。新征程上,大學生要深刻認識自身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增強歷史主動精神,達到高度自覺。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國家的穩定、繁榮、發展取決于青年一代,正確的法治觀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基本保障。因此,當代大學生要樹立與這個時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要有責任擔當的勇氣。
2.2 有利于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時期正處于人生中拔節育穗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成熟的關鍵時期,特別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培育大學生法治觀不僅僅是對法律知識的傳授,更是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德法兼修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關系到個人未來人生的走向:或許成為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或許成為一個對國家有危害的人,而決定他成為哪一種人的前提是他是否具有社會主義法治觀。
2.3 有助于大學生未來職業的規劃與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全球化趨勢的加速,人才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畢業生就業壓力隨之增大。大學生通過網絡尋找工作非常普遍,而在網絡求職中不免遇到個人權益被侵犯的事件。另外,由于大學生就業意愿迫切,法律意識、社會經驗欠缺,被不法分子利用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件屢屢發生。因此,正確的法治觀對大學生未來職業的規劃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引導他們恪守法律底線,規范行為。
3.1 實施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科學方法。大學生法治觀的培育僅僅依靠法律基礎課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大學生法治觀根植于內心,必須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方法。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進程證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河北、福建工作期間,開展多項法治實踐工作,例如“千萬工程”、“楓橋經驗”,這些都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實踐創新,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法治觀培育具有重大指導意義,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法治理論實務。在培育大學生法治觀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鼓勵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親自去實踐,將課堂上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堅持實踐教學為主渠道。在實踐中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各類媒體技術,發揮其正能量,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用直觀的、動態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他們增強法律意識,提升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覺的遵守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3.2 鑄牢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主陣地。高校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第一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我們的高等院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力量的主陣地。高校必須將對學生的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系統觀念,做好整體設計,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然而,當今教師群體中權利濫用和道德失范的現象對學生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因此,想要守好人才培育的主陣地,首先要打造一支立場堅定、法律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在日常教學中,應結合熱點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灌輸滲透到大學生法治觀培育過程中,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樹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觀念。此外,要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輔導員的價值觀取向、思維認知模式、日常行為習慣必將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和引領作用。因此,輔導員應熟練掌握現代媒體技術,帶領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社會實踐體驗,引導大學生掌握法律知識,理解法治內涵,增進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3.3 構建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大思政。大思政是在新時代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形式。它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實現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教育大格局,將立德樹人作為該格局中的中心環節。大思政注重發現學生的認知規律、成長發展規律、接受知識規律,集合學生全時空領域的生活學習素材,架構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互通互聯,從而實現育人育才的目標。無論是思政課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在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進行教學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要進行深刻挖掘,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創新,積極應對社會環境變革帶來的巨大挑戰,做大學生法治觀養成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的授課內容應與學生產生共鳴,努力將鮮活、有趣、真實的有關法律內容融入大思政課堂教學中,讓他們聽得進、記得牢、用得著,將法治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養成自律意識,形成自律精神,自覺地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從而完成從道德法律向道德自律的轉換。在此情況下,他們才能不斷增強觀察世界、把握時代、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社會主義法治觀,成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