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桂欽
(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和法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但由于受到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以及自身經濟條件等限制,大部分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著孩子共同進城生活,只得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委托他人代為監護照料。由此在農村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近年來,隨著城市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大量的留守兒童在農村涌現。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龐大,隨之產生的問題也非常凸顯。由于父母監護的缺位,家庭親情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心理成長與生涯發展缺乏正確的指引,部分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扭曲,行為產生偏差,即行為失范。何謂失范行為?失范行為是指違反或偏離某個社會現行規范的行為。根據行為的偏差、危害程度輕重,失范行為可分為越軌行為與違法行為。越軌行為是指違規、違紀行為,如一些留守兒童不講衛生、愛講臟話、說謊、上網成癮、上課遲到、逃學等。違法行為又可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一般違法行為是指違反刑事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行為,如有些留守兒童喜歡小偷小摸、打架斗毆、尋釁滋事等。犯罪行為是指行為人違反國家刑事法律規定,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行為是失范行為中社會危害性最大,失范最嚴重的行為,如搶劫、殺人等。一般違法行為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但還不構成犯罪。但如果放任之,不及時予以引導,一般違法行為很容易演變發展為犯罪行為。有時候,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也就一步之遙。
2.1 家庭教育缺位。父母是子女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點和基點。在對個人品格培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健康成長、教導社會規范等方面,家庭的教育和影響功能是巨大的。正如教育家卡爾威特所說,“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很難有好的結果”[1]。然而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導致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非正常結構的家庭環境中,造成家庭教育和保護功能的弱化甚至缺失。許多農民工每年回家探親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留守兒童在面對各種生活問題時無法及時獲得來自家庭的幫助與指導,情感饑渴得不到慰藉,行為失控時缺乏引導,這很容易導致他們在面對社會問題,特別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社會現象時,價值認識上產生偏差。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與父母之間交流與溝通的缺乏,親情間關愛與呵護的缺失,又容易使留守兒童形成自卑、內向、暴躁及孤僻等性格,同時內心焦慮、敏感、抑郁、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問題也較為突出。父母的缺位,使得留守兒童相較于農村非留守兒童而言,在有心里話和煩心事時更傾向于找同輩群體傾訴,遇到困難更易于向同輩群體求助。而選擇同輩群體成員時又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管和引導,留守兒童又處在生理心理不成熟、人格也尚未穩定的特殊時期,是非善惡判別能力弱,容易加入不良群體。模仿同伴貫穿于整個兒童時期,通過觀察和模仿,兒童認知情感變量和自我強化成為其行為的控制機制。當他們走出家門時,兒童傾向于在言談、舉止等方面與同輩群體保持一致。而當所交往的同輩群體中亞文化特別是反文化的人大量存在時,留守兒童就會受其影響,導致行為失范。
2.2 學校教育不力。和家庭一樣,學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塑造和影響留守兒童行為的社會化機構。學校良好的教育與正確的引導對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就學校方面而言,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仍存在諸多的不足。很多農村學校受傳統教育觀念及現有教育體制的影響,片面追求教學質量,追求升學率,以分數來作為判斷“好學生”與“差學生”的重要標準,忽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雖然國家要求中小學課程中須設置品德教育課,但很多農村學校并沒有開設,有些雖有開設,但也往往沒有配備專門的老師,通常由主科老師數學或語文老師兼任。而調查中發現,這些老師本身本學科教學任務已十分繁重,再加上升學的壓力,通常上這類課不會很用心,基本不備課,甚至直接占用該課程時間來上自己任課的主科課程數學或語文。許多農村學校沒有配備專門的品德教育課的老師。除了上述提到學校不重視原因外,農村教學師資匱乏也是其重要原因。由于農村教學師資匱乏,農村教師工作量大,所授班級數量眾多,導致教師沒有充足的精力對留守兒童給予足夠的關懷與幫助。加之農村師資隊伍整體素質較低,就教師個人而言,普遍缺乏心理輔導的認知與能力,沒有能力對留守兒童可能產生的問題作出預判和進行控制。甚至一些學校將行為出現偏差、品行不端的留守兒童視為學校的負擔。非但沒有對其加強監管、教育與引導,而且還予以歧視,甚至勸退、拒收,將這類所謂的“問題學生”推向社會,使其閑散在社會上,致使這類留守兒童的越軌行為非但沒有能夠得到及時糾正,反而偏離軌道越來越遠,最后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2.3 外部監管缺失。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兒童問題從來不僅僅是個人與家庭的私事,它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國家有必要,也有責任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予以引導、監督及保護[2]。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源在于父母監護的缺位。留守兒童由于缺少了父母的規范教育、陪伴及親情的呵護,心理較非留守兒童脆弱,容易形成極端性格,行為容易失范。一些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外出打工,在選擇受托監護人時非常隨意,甚至將孩子委托給沒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朋友。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或責任心缺乏等原因,一些受托監護人沒有或無法很好地履行監護職責,對留守兒童行為沒有能夠予以正確引導或干脆對留守兒童的失范行為放任不管。一些不負責任的父母甚至將留守兒童委托給受托監護人后不聞不問,連基本生活費也不給付。而另一些留守兒童父母雖然關心子女,但由于在外地打工因而對于受托監護人是否認真全面履行監護職責無從知曉,鞭長莫及。所以,就需要國家作為第三方監督留守兒童的父母及受托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是否全面與到位,對留守兒童父母及受托監護人不當監護行為予以干預與糾正,引導留守兒童父母及受托監護人正確教育留守兒童,防止留守兒童價值觀偏離,行為產生偏差。然而我國現有的有關監護監管制度的規定非常有限,僅在《民法總則》、《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中有零星體現。主要是針對監護人且相關規定過于籠統,對受托監護人的職責、監督主體、監督標準等都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導致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成為“僵尸條款”。另外,留守兒童正處于社會化的初級階段,心智還未成熟,自控力弱,容易受周邊環境的誘惑,不良的社會環境很容易影響留守兒童的思想,致使其行為產生失范。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價值多元化的沖擊,一些農村不良風氣興起,封建迷信、賭博等活動盛行,一些留守兒童受“金錢至上”、“讀書無用論”等錯誤價值觀影響,功利思想嚴重,厭學、逃學,崇尚享樂主義。學校周邊充斥著網吧、臺球室、卡拉OK廳等這些不適合未成年人消費的娛樂場所。許多留守兒童因沉迷于這些娛樂場所而荒廢了學業,特別是一些留守兒童上網成癮,打游戲成癖,為了有錢上網、打游戲甚至鋌而走險,踏上了敲詐勒索、盜竊、搶劫等違法犯罪之路。因此,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整體社會環境的整治,特別是校園周邊的環境的監管,凈化農村社會風氣,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
3.1 強化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是兒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是人類個體社會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形式。家庭環境直接影響著兒童心理和行為健康發展。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失范問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監護缺位是關鍵。我國實行二元制結構的經濟體制,在城鄉公共資源配置與公共服務等方面實行雙軌制,制度的壁壘使得農民工無法帶著孩子在城市安家落戶。要改變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的狀態,那么首先就必須打破現有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消除城鄉差別,特別是住房、社保、教育等制度障礙。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落實農民工在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權,使農民工有能力帶著未成年子女遷入城市共同生活,使留守兒童不再留守[3]。在現有經濟背景下,一些家庭若確實沒有能力帶著子女進城共同生活,那么作為父母應該慎重選擇受托監護人,把孩子托付給有愛心、責任心,作風正派,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成年人照顧,并要多與留守兒童聯系與交流,有條件的還應常回家看看子女或在子女放寒暑假時將其接進城里共同生活;加強與學校溝通,了解留守兒童最新動態,關心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及心理問題,發現留守兒童價值觀發生偏差、行為失范,應及時予以教育、引導及糾正。
3.2 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作用。學校的任務不僅是教書,還要育人。學校有責任教育和引導青少年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由此,學校因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首先,學校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德育教師隊伍,保證德育課的開設并落實到實處。相關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管,發現沒有按要求開設德育課的學校應下令整改,并對學校相關負責人予以嚴懲。另一方面,國家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為農村學校輸送優質充足的師資,對老師進行心理知識方面的專業培訓,劃撥一定的專項經費設立心理咨詢疏導室。對于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學校則應給予更多的關注,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建議學校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檔案,動態把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及其家庭情況,定期家訪,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熱線,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及受托監護人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將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及思想動態第一時間反饋給留守兒童家長。對心理存在問題的留守兒童及時予以疏導,行為產生偏差的及時予以引導。特別是對于留守兒童中學習差、品行差的所謂的“雙差生”應進行重點關注,鼓勵有條件的老師擔任問題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實行一對一幫扶。第三,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一些留守兒童法制觀念淡薄,行為違法甚至犯罪仍渾然不知。學校應加強法制宣傳,通過開設法治課程,將法治宣傳教育納入課堂教學,組織律師司法干部深入學校開展送法活動,通過法制圖片展等方式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防止留守兒童行為失范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對于已失足的留守兒童不得歧視,應及時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矯正其失范行為,幫助其回歸。
3.3 加強外部監管。兒童不是一個家庭的私有財產。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失范問題不僅僅關系到留守兒童個人成長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社會安定、民族興盛、國家繁榮的重要問題。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失范問題的治理,僅靠家庭與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亟需國家和政府的介入。首先,應立法明確留守兒童父母與受托監護人的職責。作為父母,是留守兒童的當然監護人,并不因外出務工而完全免除其作為監護人的職責。因此留守兒童父母應謹慎選擇受托人,并且不能將子女委托給他人照顧之后甩手不顧,應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對子女進行關心、教育和引導,并承擔子女必要的生活、學習費用。受托監護人接受留守兒童父母委托后,應全面認真履行監護職責,不僅要在生活上予以照顧,學習上予以督促,思想與日常行為上也應注意予以引導和教育,并且應與留守兒童父母經常保持聯系,及時反饋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思想動態。其次,加強國家對監護人的監督,設立監護監督機構,督促留守兒童父母及受托監護人正確履行職責,防止留守兒童行為失范。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都選擇由法院作為監護監督機構,通過司法作用和程序優勢發揮其監督作用[4]。我們國家法院公信力高,具有權威性,對監護權享有中止、變更、撤銷等權力且組織機構完備,故筆者建議我國亦可由法院擔任監護監督機構。由法院對留守兒童父母及受托監護人的監護行為進行監督檢查。當留守兒童父母或受托監護人沒有履行監護職責或履行不到位時,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撤銷其監護資格并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以此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及受托監護人恰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證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防止其行為失范。再則,政府應加強對農村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管與整治,凈化農村社會風氣。公安、工商、文化等政府相關部門應聯合對農村文化市場、學校周邊的娛樂場所加強管理和監督,對“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應加大查處力度,發現違法經營的堅決予以取締,特別是要加大對網吧的管理力度以及對網絡文化的監督,防止留守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和色情網站等。同時政府應加大投入,建設“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體育俱樂部”等活動場所,豐富留守兒童業余生活,倡導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形成健康人格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兒童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失范,不僅是個人與家庭的問題,更是關系到我國人力資本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社會問題。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學校教育不力、政府監管職能缺失等因素影響,導致留守兒童人生觀、價值觀出現扭曲,行為產生偏差。要防止留守兒童行為失范,需要家庭、學校、國家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通力配合,彌補家庭教育缺失,改善學校教育,加強政府監管,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其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