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華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商丘 476100)
1.1 接生與護理。母豬正常分娩時,接產人員應做好護理,用消毒毛巾迅速擦掉鼻端、口腔及體表黏液;然后用消毒剪剪斷臍帶,留5cm扎緊固定后立即將仔豬放入保溫箱,待分娩結束后及時清除胎衣更換墊草。3天內專人看管,加強對出生仔豬的護理,以防被母豬踩踏壓死,造成經濟損失。
1.2 吃足初乳。仔豬出生后要盡早吃上初乳,因為初乳中營養物質豐富,含有大量的母原抗體和微量元素,能提高仔豬自身抵抗能力,提高成活率。
1.3 注重保溫。剛出生的仔豬皮下脂肪層薄,皮毛稀疏,自身調節能力差,應及時送入保溫室。一般來說,仔豬脫離母體的適宜溫度為33℃左右,保育員應根據仔豬所在位置調節保溫燈適宜高度,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一般距仔豬18cm左右即可,隨著日齡的增加,再恰當調節保溫燈高度和距離,為仔豬的健康生存營造適宜的環境。
1.4 科學寄養。對于產崽超過有效乳頭或者泌乳不足的母豬,可采取科學寄養措施。在仔豬出生1~6h內讓其吃足初乳,10~24h內選擇近期一周之內有產崽的母豬寄養,為了仔豬能快速適應陌生的新環境,提高存活率,采取強弱分窩法寄養,把弱小的留下母豬喂養,強壯的挑選出去寄養。
1.5 補充鐵硒。新出生的仔豬體內鐵存儲不足,易引起腹瀉拉稀,貧血,毛粗、皮皺,缺氧死亡的嚴重后果,為了減少此類疾病發生,在仔豬出生3d后,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進行補鐵,以此提高仔豬吞噬功能以及細胞和體液的免疫反應。硒在細胞內抗氧化,能有效中和自由基不受到破壞,同時有效防止水腫病和白肌病發生,因此仔豬在出生2d之內工作人員要根據情況肌注硒鐵制劑,以滿足仔豬對硒、鐵元素的需求。
1.6 剪牙斷尾。仔豬出生后要吃奶,相互之間還會發生搶奶現象,在爭搶的過程中如果乳齒過長或者過于鋒利還會咬傷彼此,造成仔豬傷害,母豬乳房發炎,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仔豬出生24h內在牙齒還比較柔軟的情況下,可以用專用牙鉗剪牙。此外,仔豬出生后,為防止互相咬尾或受其它同類攻擊,應及時斷尾,斷尾還能使仔豬舒適生活和運動,從而增加食欲,加快增長速度,更好的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1.7 適時閹割。一般出生一周后即可閹割,月齡越小傷口越小應激也越小。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過早睪丸小易碎,過晚易出血多,不利于傷口愈合,影響仔豬的正常采食和成長。
2.1 斷奶前喂養。為減輕斷奶的應激反應,提高育齡期和育成期生長性能,需適時規劃斷奶。一般3周以后根據仔豬采食、體重以及發育狀況靈活確定是否可以斷奶,斷奶采取循序漸進法進行,這樣能提升仔豬生長性能和對病原體的免疫反應。但是在斷奶前需喂食訓練,飼料中可適當添黃芪多糖、維生素C,減少斷奶后應激反應,最終確保斷奶仔豬保育環節達到最優。
2.2 配制日糧、控制喂量。仔豬斷奶后要配制日糧,控制喂量。首先,斷奶后的仔豬營養元素減少,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減弱,易發生消化道疾病,為保障仔豬正常生長發育,飼喂人員可將酶制劑、酸制劑拌入飼料,以此改善仔豬消化和吸收功能。其次,斷奶時飼喂量可降到哺乳采食量的40%~50%,隨著斷奶日齡增長,適當增加喂料量,遵循少食多餐原則,2周后根據情況可改喂仔豬料,基本上3周即可自由采食。
2.3 控制溫度,清潔飲水。仔豬斷奶后隨著日齡的增長,結合季節因素,靈活調整保育舍溫度,斷奶前期保育舍溫度以26℃~28℃為宜,后期保育舍溫度以20℃左右為宜。一般飲用泉水、井水或自來水,冬季飲用溫水,禁用涼水,飲水時可加入黃芪多糖、電解多維、葡萄糖等,以此預防消化疾病的發生,以免出現腹瀉等疾病。
3.1 科學免疫。仔豬免疫接種不容忽視,飼養員要嚴格制定免疫計劃和程序,參考控制疫苗的接種時間、劑量和方法,為確保免疫效果最佳,接種免疫14d左右,禁止飼喂青霉素和土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
3.2 驅蟲。仔豬驅蟲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體內寄生蟲,一類是體外寄生蟲,體內體外寄生蟲對仔豬生長發育都會造成極大影響,因此飼養人員應做好驅蟲工作,選用合理的驅蟲方法,最佳的驅蟲藥物,制定科學的驅蟲制度。仔豬斷奶1個月后可進行1次體內驅蟲,空腹連續一周喂伊維菌素、阿苯達唑即可;體外寄生蟲外噴施雙甲脒即可。
3.3 衛生消毒。仔豬飼養圈舍、用具及運輸工具消毒,選用刺激性小的藥物,控制好濃度,并交替使用,以防產生耐藥和毒害現象,可采用強堿配比消毒。平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及時用清水沖刷地面,清理豬舍糞污,減少殘留,防止病原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