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雪雯
(阜平縣農業農村和水利局 河北 阜平 073200)
綠色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也是消費者的需求,在確保農作物穩產高產的基礎上,實現綠色生產勢在必行,這就要求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不合理的施肥,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工作,提高施肥水平和肥料的利用率。其主要技術措施有以下幾點:
1.1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測土配方中通過對不同地塊進行取土、化驗,掌握地塊所含的營養成分,并把這些數據上傳到數據庫,為作物科學施肥提供基礎性數據。另外對不同作物開展田間試驗,進行肥效對比,得出科學配方參數,建立并完善主要農作物施肥技術體系。不同地塊種植不同作物時即可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選擇不同的精準配方肥,滿足作物需求,保障綠色高產高效。
1.2 機械化深施肥技術。依據施肥時間的不同可分為底肥、種肥和追肥。此項技術就是在耕松土地、進行播種以及在作物生長過程中利用農業機械,按照肥料的種類、數量和化肥的位置進行深施,一般施肥深度在土壤表層以下6~10cm。
1.3 有機肥代替化肥。與化肥相比,有機肥含有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更多營養元素,而且長期施用能夠改良土壤性質,提高地力,進而提高農產品品質,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3.1 有機廢棄物堆肥還田模式。利用畜禽糞便、作物秸稈、菌渣、枯枝落葉和尾菜等廢棄物,在地頭挖坑進行堆漚或者放入沼氣池,通過微生物使其發酵成為有機肥,用于農作物生產。使原有廢棄物營養成分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減少了化肥施用量,提高了耕地質量,農產品品質也得到了保障,環境也得以改善。
1.3.2 果園生草模式。在自然條件適宜的果園,可以適當讓草自然生長或者種植鼠茅草,這樣可以使土壤裸露面積減少,減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而且草類生長密度較大,根系也多,在腐爛后可直接進入土壤,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也得到提高,土壤地力水平得以很好地改善。
1.3.3 設施蔬菜大棚秸稈生物反應堆模式。溫室蔬菜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是一種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特定條件發酵,釋放二氧化碳、低分子有機質和熱量,這些能量被作物利用,冬季大棚蔬菜就不會因缺少二氧化碳而降低產量,土壤中有機質得到補充,土壤地力水平也會提高。
1.3.4 商品有機肥模式。在實現水肥一體化或者施用配方肥的基礎上,還可以依據實際需要購買合適的商品有機肥,每畝增施商品有機肥300~500kg,可以減少20%左右的化肥用量。
1.4 水肥一體化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指灌溉的同時進行施肥的一項農業新技術。肥料是可溶性固體或液體肥料,根據土壤中含有的營養成分和種植的作物種類,配兌適宜的配方肥溶于灌溉水中,通過管道系統實現水肥同供,一般是滴灌形式,這樣水肥可以浸入到根系深處,節約成本。同時還可根據作物不同生長時期需肥情況和土壤環境的不同,精準施肥,提高了肥水利用率,可節肥35%左右,節水25%,農作物增產15%左右。
2.1 小麥。一般采用秸稈還田和配方肥結合施用。播種時結合機械耕翻施用底肥,并把肥料同種子混勻進行播種。在追肥期間,一般結合澆水同時施有機肥料或緩釋肥料,實現“水肥一體化”。這樣小麥就能充分吸收肥料養分,保障產量的同時減少了化肥用量。有的地方還推廣麥—豆輪作,以提高土壤的有機成分,實現化肥減量。
2.2 玉米。適用“配方肥+化肥機械深施”模式。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實現有機肥代替部分化肥。播種時種肥混勻實行機械深播。生長期間的追肥,結合除草深松施肥或結合灌溉實現“水肥一體”。
2.3 蔬菜。“有機肥+配方肥”。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把大量元素配方肥、微生物肥料通過滴灌、微噴的方式施于蔬菜,提高了蔬菜對肥料的吸收率,同時也可以改良土壤營養成分,防范和修復土壤鹽漬化,提升地力水平。
2.4 果樹。“有機肥+配方肥”。根據果園不同的地勢推廣不同的有機肥代替化肥技術。在地勢比較寬闊的區域,推廣“畜—沼—果”技術,通過畜禽養殖,糞便入池,產生豐富有機肥資源,施于果園,代替部分化肥;果樹間隙較大的果園,可以套種或間作三葉草、苕子等;實現滴灌的果園,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精準施肥,提高果實產量、品質。
在化肥減量增效中推廣施用配方肥、緩釋肥、中(微)量元素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水溶肥以及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等肥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