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
德育與智育在語文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兩部分。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德育越來越受重視。語文教學應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傳統,將德育融入其中,以優化教學效果。文章以小組寫作教學為例,從融入德育的意義和必要性入手,探討通過德育優化寫作教學路徑的問題,希望通過在寫作教學中融入德育,進而形成龐大的德育體系,從而達到加強德育的目的。
一、寫作教學融入德育的意義和必要性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入,學校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想讓學生全面發展,德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正處于人生的重要階段,由于受年齡的限制,其認知、閱歷不足,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和侵害。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小學生喜歡的學科之一。小學語文課程體系蘊含豐富的德育素材,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可操作性強。而且,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有著較為完善的理論基礎,例如小學語文新課改就將德育視為重中之重,主張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德育,讓學生掌握多元化的知識,并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和品質。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試必不可少的題型。寫作教學滲透、融入德育,可使學生的道德素養、認知能力等得到顯著提升。但是,在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德育又往往最易被忽視。一些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對作文德育尚未形成正確認知,也不知如何將德育融入作文教學;有的教師更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寫作技巧。所以,他們習慣一股腦地教給學生一些寫作知識,強迫學生去掌握。除此之外,一部分教師以高考為指揮棒,要求學生不斷拔高作文立意,導致學生缺少對生活的關注及對道德的認知,寫出來的文章缺少溫度和情感。久而久之,學生對作文的認識就逐漸固化了。
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是新課改的核心。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素養、身心健康和終身發展。教師將德育融入教學實踐,打造德育與智育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課堂,不僅可以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補齊作文教學“重智育、輕德育”的短板,還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汲取正能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將德育融入作文教學,使課堂綻放人文和道德光彩,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二、通過德育優化寫作教學的路徑
1.樹立德育理念,創新作文教學方式
教師是教學的設計師和直接負責人,所以能否將德育融入寫作教學,與教師的教學理念、品德修養、教學經驗等密切相關。要想將德育真正滲透、落實到寫作教學中,教師需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作文教學當做德育的重要路徑,重視德育滲透,拓展德育路徑,創新作文教學方式,使德育在教學中落地生根。
以“推薦一個好地方”作文教學為例,教師不能只關注對“好地方”的推薦理由和方法介紹,還要注重“民俗風情”、“情感抒發”等與“德”緊密相連,且易產生反應的“燃點”,讓學生確定“德”與“美”的描寫方向,進而篩選寫作素材。
如在介紹風箏之鄉——山東濰坊時,讓學生結合濰坊風箏節、風箏會等搜集材料,了解并介紹山東風箏的歷史文化;或讓學生聯系實際,描述當地帶有“大美”意味的人文景觀、風土人情,使地方美景與人文歷史互映生輝,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挖掘教材價值,強化德育滲透
教材是教學的工具,是學習的依據,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寫作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缺少寫作經驗和素材積累,所以有的教師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品鑒文字,學習教材相關的寫作技巧和方法,讓學生知道“寫什么”、“怎樣寫”;也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利用教材開展基礎性的寫作訓練,如讓學生對課文進行仿寫,或改寫故事,創編故事,補充文章內容等。學生之所以會對寫作產生興趣,也離不開教材的引領。因此,在德育實踐中,教師要重視教材的引領作用,深挖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將德育理念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如在“我的動物朋友”寫作教學中,結合教學目標“展現、探尋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世界,培養情誼感知能力”,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母雞》:老舍先生描繪了一只怎樣的母雞?作者在文中,為什么先寫母雞之“短”,再寫母雞之“長”?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作者對母雞的喜惡之情,在什么時候發生了變化?作者主要歌頌母雞的什么品質?作者如何突出母雞的特點?在學生閱讀文本并做出回答后,教師可以結合課文,講解先抑后揚這種寫作手法的妙處,講解通過外形、神情、動作刻畫動物的技巧;然后,鼓勵學生基于對動物的觀察,選一種熟悉的動物去寫,并引導學生在寫作時模仿課文,用細膩的筆觸進行創作,以激發學生對動物的愛護之情及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3.重視寫作的真實性,提高道德意識
寫作是一項綜合性的語言應用和輸出活動,寫作也是作者以自己為尺去丈量世界的一種手段。在寫作時,作者如果對真實的自己缺少了解,就想去丈量世界,寫出來的東西就很可能是虛假的。因此,針對寫作,我們開出一劑良方,就是“真實寫作”。
所謂真實寫作,簡而言之,即寫真人真事,說真話,動真情,把真實當成一種美德。在小學寫作教學中,重視寫作的真實性,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培養學生誠實的品質,有助于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真話,講真事,表達真情實感,讓學生形成自己的風格,用真實好看的作品征服讀者,征服受眾。
如在“游______”寫作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還要提醒學生:寫作內容要真實,切忌憑空想象、試圖用華而不實的文字糊弄讀者。教師可以讓學生借鑒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的寫法,預設游覽過程,選取重點景物,并基于個人的真實生活體驗,突出景物的特點,寫出自己印象最深刻、最喜歡的地方,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樣寫出的文章可能沒有太多技巧,但卻更容易使讀者獲得更加真實的閱讀體驗。
4.創設寫作教學情境,激發情感共鳴
寫作是我們借助文字去記錄生活、表達訴求的一種手段,所以寫作不僅需要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需要他們開動腦筋、創新思維、注入情感,而這些又恰恰都是小學生欠缺的。所以,如果老師能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寫作情境,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便可能讓學生在寫作時文思如泉涌。
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德育與情境創設結合起來。創設德育情境,讓學生能夠在特定情境下自然流露情感,然后,教師再從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上給予正確引導,繼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水平。
以“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用問題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文化遺產嗎?我國的“文化遺產日”是哪一天?你知道我國已有多少項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嗎?通過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踴躍發言。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我國文化遺產的圖片,如長城、故宮、敦煌莫高窟、湖北武當山古建筑群、山東泰山、四川峨眉山等,借此讓學生“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感受民族遺產的多樣性,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后,結合這些圖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談談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識和感受,并選擇最有價值或最感興趣的方面,去搜集資料,完成創作。這種直觀的方式,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道德情感是大有幫助的。
5.借助實踐活動,提高道德認知水平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活動是學生較為喜愛的一種學習方式。因為,小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貪玩好動的階段,而開展學習活動可以讓他們盡情地釋放熱情、展示自我,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喜歡的各種熱鬧活動。而教師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可以大大拓展語文教學空間,有效塑造學生人格,使學生對生活、實踐、道德的認識提高到新的層面。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生活化”的理念,經常組織一些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引領學生進行道德實踐,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滋養學生的心靈健康成長。
如在植樹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去野外開展植樹活動,也可以帶領學生給校園里的樹木澆水,除草,并配合主題班會,讓學生創作關于“環保”、“植樹”的宣傳畫,制作創意盆栽,開展作文競賽,以各種形式進行宣傳,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又如,在勞動節,鼓勵學生走上街頭,為環衛工人獻愛心,跟他們一起勞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珍惜美好的生活。
在其余節日,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如為留守兒童捐書、捐款,為養老院舉辦的公益派對制作裝飾品,參與社區義務勞動,走上街頭做“小小交通安全員”等。這些事看起來很簡單,卻可以培養學生關心他人的好習慣,使之成為可用之才。
6.關注作品評價,提高德育生成水平
之前,作文評價不受重視,部分教師的評價方式和手段都非常簡單,使得作文評價缺乏導向性。作文是學生心靈的寫照,是他們認識的再現。所以,有什么樣的認識,就有什么樣的情感,也就有什么樣的作文。對此,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因此,教師可以將寫作與育人統一起來,在作文評價中滲透德育。
如在“多彩的活動”作文教學中,有的學生為了“省事”,經常會“編文”、“抄文”,使得所寫之事和所抒之情缺乏真實性。對此,教師可以將作文評價與經典賞析結合起來,讓學生先閱讀名家作品,再通過講評這一關鍵環節,剖析名家作品打動人的原因就是寫真事、抒真情。然后,指出學生作文說假話、說空話的問題,引導他們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最后,給學生留出時間,讓學生自己評價并修改自己的作文,解決“假、大、空”的問題,融入真情實感。這樣可以幫學生轉變認識,走出誤區,提高他們的思想和道德水平。
綜上所述,語文在德育方面有著先天優勢,而作文教學不僅肩負著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任,還承擔著德育滲透、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責任。因此,在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中,德育已成為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要以德育為己任,積極探索將德育融入寫作教學的路徑,通過發掘德育資源、創設教學情境、開展實踐活動等,將德育有效滲透到教學中,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