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靜


早在2001年,聯想就提出了“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等戰略目標。標準化工作是實現上述戰略目標的基礎性工作,而標準國際化工作更是突破技術壁壘的重要途徑。為了解聯想標準化工作的現狀與未來規劃,本刊采訪了聯想集團首席標準師陶宏芝。
陶宏芝,聯想集團首席標準師,中關村標準化協會理事和技術委員會專家。在標準和認證領域有近20多年的工作經驗,曾擔任十多個國內、國際標準技術委員會的專家,如國際電工學會(IEC)TC108、TC111和TC124的專家委員會委員,IEC/ISO/JTC1/SC39聯合編輯;IECEE(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合格測試與認證組)/PSC(政策和策略委員會)國家代表和工作組召集人。陶宏芝博士是IEEE、Bluetooth、ITIC、UL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聯想首席代表,他曾經擔任的社會職務還有:中國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節能減排推進委員會副秘書長等。
Q:請介紹一下聯想集團標準國際化工作團隊及其職責和任務是什么?
A:聯想總部每個領域都有一個或多個技術領域的領導者負責,這些領導者都有豐富的工作經歷和專業知識。其中標準國際化工作由總部的全球標準認證和合規團隊負責,這個團隊由三部分人員組成:
一是聯想集團公司級標準和合規專家與管理團隊,主要負責公司所有業務在全球的標準管理和合規工作,長期跟蹤各個國家標準和認證管理政策。標準發展要經歷跟蹤標準、影響標準、制定標準階段。聯想的產品是信息通信技術產品,更新換代很快,不能等標準生效了再去執行,所以聯想會提前預判,在標準制定之前,甚至有想法的時候就開始參與。等標準生效的時候,聯想的產品認證就已經做好了,這樣就不會對聯想的產品和運營管理造成影響。
二是各事業部的認證團隊,主要負責所在事業部的產品標準、測試和認證工作。總部職能在各個事業部基本上都會復制一份,包括臺式電腦、手機、筆記本電腦、服務器等事業部,其中電腦業務又分成商務、消費和中小企業事業部,無論哪個事業部都會涉及標準和認證。三是分布于全球四大區(包括中國區、美洲區、歐洲和非洲大區、亞太區)的本地標準和合規專員,負責參與本地標準工作。四大區服從本地管理,但具體業務要匯報給總部。
三部分人員組成了一個既分工明確,又互相支持的覆蓋全球和各業務的立體網絡。團隊的主要任務是承擔聯想標準引領戰略和產品合規的落地。聯想要符合三層次要求:第一保證安全底線;第二要解決各種復雜問題,如在有毒有害物質管理中,僅靠后端的測試是無法在可接受的時間和可接受的成本內完成的,而必須在前端供應鏈的管理中,建立從原材料開始的信息系統來實現,供應商需要一級一級把原材料的合格證明報告都傳到信息系統里;第三層次是要有競爭力,全公司的目標是做高質量的產品,包括環境保護、保護客戶隱私、信息安全、產品安全、人機功效學等方面的要求。
Q:請分享一下聯想集團在標準國際化工作中所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該如何應對?
A:聯想集團在標準國際化遇到的最大挑戰是技術和標準的快速迭代。標準工作從最開始就是追求產品和技術的穩定和一致性,但是,聯想集團的主要產品和業務都是信息通信技術和服務,而信息通信技術領域是我們這個時代產品更新換代最頻繁,技術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為了應對信息技術領域這種本質特征,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有分工合理、分布合理、經驗豐富和技術成熟的專家團隊;
二是要提前布局,主動參與到新產品、新技術的標準開發和制定工作中,一方面避免新標準對企業業務和運營帶來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可以抓住新標準和新技術帶來的先機;
三是要對標準提出異議,對沒有必要的標準提出意見,現在我國現行標準較多,多則亂,起不到標準的作用。
為了做好這些工作,我們也要充分依靠國內和國際第三方專業標準化組織和服務提供商,國際上如ITI、C2P;國內如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院、CQC和中關村標準化協會等。
Q:在聯想集團標準的國際化過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和經驗可以分享給我們?
A:人工智能技術興起,導致各種技術規范和標準不斷增加。以人工智能應用為最大特點的對話機器人研究領域的評價標準出現不一致、不兼容、不互通等問題,給研究人員、開發者和使用者都帶來了很多困擾。基于此,2 0 21年,聯想牽頭制定了中關村標準T/ Z SA15 -2 0 21《任務型智能對話系統的能力評價》,并在IEEE成功立項IEEE P3128, Recommended Practice forThe Evalu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DialogueSystem Capabilities 。該標準對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的智能對話系統,確立了評價體系,把智能能力分為三個類型、五個等級,明確了各自的能力組成和相應的能力表現要求。另外,該標準與國內已有的智能語音交互系統、人工智能等級評估等國家標準、團體標準都兼容,且適用于面向任務型的智能對話系統,非任務型的其他智能對話系統也可參考使用。這對構建兼容社會規范的、安全的、系統擴展性良好的人工智能設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2022年底大語言模型點爆人工智能新一輪浪潮,這項標準作為評價AIGC生成系統的能力評價標準,成為規范和引領該新技術最早的標準,證明了聯想通過標準引領,洞察未來技術的能力。
此外,早在2006年,聯想就布局產品碳足跡和產品循環回收利用領域的標準,聯想在該領域的標準參與度和產品與技術的領先度一直位列全球第一陣營,成為聯想產品在全球破除貿易壁壘和獲取全球50 0強大客戶的利器。隨著國家“雙碳”目標深化,聯想不單單為碳排放做了“減法”,還肩負著做智能化轉型“加法”。每一項低碳技術為企業轉型注入綠色動力,讓企業在“雙碳”大潮下大有可為。而標準必將隨之發展并完善。目前,聯想集團研究和參與編制的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標準已達到9項。2022年4月,聯想集團聯合北京賽西認證有限責任公司啟動制定零碳工廠標準,為行業實現碳中和提供頂層框架和通則指南,并在天津從零開始建設零碳工廠,為業界打造科學可復制的零碳制造智能解決方案。同年7月,聯想集團以企業單位代表身份參與聯合編制的《ICT產業碳達峰碳中和白皮書》正式發布。該白皮書由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通信設備節能與綜合利用特設任務組(ST2)組織編制,提出了ICT產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技術路徑以及ICT產業自身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建議。
Q:請談談聯想集團未來在標準國際化工作中的發展規劃和戰略是什么?
A:聯想集團未來在標準國際化工作中的規劃和戰略有以下兩點:
一是保證底線,繼續保證聯想對全球貿易至關重要的強制類標準制定的全面參與,包括安全、電磁兼容、無線入網和越來越多的低碳、節能等綠色標準。
二是繼續貫徹“標準引領”的戰略,不斷地把聯想的新產品和新技術轉化為創新類的業界標準,引領產業進步和發展。以標準引領來識別公司創新的機會。因為創新只有標準化以后,才能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才能產生規模。只有能夠降低成本,提高用戶使用體驗,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才是有效的創新,所以要盡量把創新的標準運用到產品標準中,通過標準引領來實現真正的創新發展。
Q:請談談中關村標準化工作如何與聯想集團的標準國際化工作互相協同,助力聯想的標準國際化工作?
A:中關村標準化協會作為國內少有的具有全國和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類標準開發和制定組織,和聯想的“標準引領”戰略不謀而合。國家標準主要是完成第一個任務,就是保底線,其大部分標準都是各個國家妥協下來的,都是認證、保證貿易合規的標準,是要保證產品能賣到全球的標準,不符合標準的產品無法賣出去。中關村標準定位是引領創新,會直接跟用戶相關,可以完全結合新技術新產品去做一些提升的標準,而且制定標準速度快,可以幫助信息通信技術產品迎接最大的挑戰。
中關村標準化協會可以通過政府平臺和業界影響力,作為橋梁為聯想的想法和做法提供一些支持。反過來,聯想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標準落地也為中關村標準國際化提出一些建議和支持,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二者相互促進。中關村標準化協會在聯想做新、做深標準的基礎上,在多個行業推廣,甚至固化聯想的標準引領戰略和實踐經驗,避免聯想走過的彎路。而聯想借助標準化協會這艘大船,可以組團出海,在多個領域和其他企業優勢互補,工作互助,形成巨大的團隊力量。
Q:在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方面,聯想有哪些重點任務,未來規劃是什么?
A:《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到“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和“標準化工作由國內驅動向國內國際相互促進轉變”等發展目標。聯想現在是一個國際化的企業,在180多個國家都有業務,了解當地的標準和政策,所以我們在《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承擔的任務方面要起到排頭兵作用,聯想把兩個目標當作自己的重點任務。一方面,聯想將繼續貫徹“標準引領”的戰略,未來可以增加更多的人員去跟蹤安全、環境等標準,并根據國家重點發力的方向,去保證資源層的調整,加大對國際標準的投入,進一步提升標準國際化的能力和數量。另一方面,聯想在全球的標準專家網絡,可以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建立橋梁和通道,提供可以借鑒的實踐經驗。
Q:聯想的前沿技術在國內和國際中的優勢是什么?在國內行業引領和國際技術突破方面,聯想的標準化工作有哪些貢獻?
A:聯想作為在計算機、服務器和智能手機領域都處于領先地位的系統廠商,在系統設計領域積累了廣泛而深厚的技術優勢。系統設計技術和單一領域的技術優勢不同,單一技術領域的優勢,很容易因為突破性技術或者強勢的競爭者出現而落后,甚至被淘汰。而系統設計技術覆蓋范圍廣,需要研發團隊具有多樣性,而且需要廣泛的全球市場認同和眾多的客戶群體大數據支持。聯想標準化工作在支持聯想國內技術引領和國際技術突破方面的作用顯而易見。在國內技術引領方面,聯想可能在國際上早有儲備,比如國內近年興起的低碳和節能技術,聯想在2006年就開始參與IEEE標準制定,并投資開發節能和減碳技術,整整領先國內10多年。在國際技術突破方面,聯想大多的創新類產品和技術都是首先在國內試水,如果能在國內這個巨大的市場獲得成功,借助聯想的國際標準化網絡,非常容易推廣到全球市場。
Q:您對當前中國標準化工作有哪些建議?
A:目前中國發布的各類標準非常之多,但是主要還是基礎和規范類標準,對引領產業的作用效果不明顯。標準多了不僅出現競爭,還很難協調。要真正做到標準引領,標準化工作必須非常重視以下三點:
一是在國內標準立項時,要首先解決市場需求大的領域的標準供給,制定標準要抓住客戶的痛點,比如客戶體驗和高質量要求,要以客戶痛點設定標準指標。聯想做標準就是針對客戶需求和市場需求,解決客戶的痛點和國家的痛點,這樣做出的標準才有用。
二是在國際標準相關工作中,中國企業要組團出海,在優勢領域互助和互補,避免各自為政。這就需要中關村標準化協會這樣的組織把國內企業聚在一起,共同制定高質量的標準。
三是培養標準化人才。首先,目前中國各企業的頂尖技術人才,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大。而制定標準需要長期的投入,占用企業核心技術人員的時間過長,企業的資源投入將面臨很大的考驗。其次,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需要專業的知識并精通英語。國際標準需要專家的英語能力達到非常高的水平,目前來看,這依然是很多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明顯的瓶頸。最后,標準化隊伍不穩定,很難做出強勢的標準,也很難培養更多專業知識牢固和有國際競爭力的頂尖人才。所以亟需解決以上問題才可以培養高技術標準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