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浪 張瑜東 呂俊娥 張劍

摘 要:為了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監管體制,自然資源部制定了《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標準體系(試行)》(以下簡稱《標準體系》)。本文通過項目的建設設計了公共類標準體系的分類、構建原則和體系建設內容,以數據標準規范(數據分類、資源目錄建設、數據編碼、數據發布)、技術標準規范(平臺建設、數據交換、數據服務、安全保障)和管理標準規范(數據庫管理、數據質量管理、項目管理)為體系建設內容,使得各部門在信息化系統建設中能夠有章可循,為政務平臺建設提供依據。
關鍵字:標準體系,數據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1.005
0 引 言
2021年1月,自然資源部按照《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要求,制定了《標準體系》。《標準體系》以統一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標準為核心,按照業務總體設計和調查監測工作流程構建,涵蓋了通用類標準、調查類標準、監測類標準、分析評價類標準、成果及應用類標準5大類、22小類[1]?!稑藴鼠w系》以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標準化業務流程和內容為主,在試行過程中鼓勵產學研用各領域積極參與,對重點領域和需求方向開展業務拓展,不斷地完善《標準體系》建設。本文以某市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系統項目開發為依據,研究適用于“省市(區)縣”自然資源調查監測三級業務平臺構建的標準體系流程。
1 標準體系分類
標準規范制定能夠給系統建設的各參與方的業務互聯互通互操作提供基本保障,圍繞數據采集、組織、分類、保存、發布與使用等生命周期各環節建立規范和標準[2]。針對平臺建設的公共類標準可分為數據資源類標準、系統類標準和管理類標準三大類,主要對各個系統通用數據、技術要求以及管理進行規范。
(1)數據資源類標準
數據資源類標準包含編碼規范、元數據規范等內容,解決雙方或多方對數據語義的無歧義理解,數據交換必須按照規定數據結構完成。數據類標準包含數據分類、資源目錄建設、數據編碼、數據發布等標準。
(2)系統類標準
系統類標準針對系統建設的需求、業務、集成、接口技術和安全保障等內容進行規范,主要包含系統架構搭建、接入方式要求、共享開放技術、應用接口設計等標準。
(3)管理類標準
管理類標準規定政務數據資源匯聚、治理、共享、開放過程中的運作機制、操作流程,涵蓋機制規程、運維管理、檢測評估三個層次。主要包括數據庫管理、數據質量管理、業務管理等標準。本平臺標準體系建設內容見表1。
2 標準體系構建原則
(1)切實可行,準確實用
標準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盡可能利用已有的成果。標準的制定力求準確實用,使執行者易于理解和執行,既不要讓標準規范所涵蓋的領域過寬,使編制的標準規范沒有實際技術內容;也不要讓標準規范所涵蓋的領域過窄,造成對標準規范的肢解[3]。
(2)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積極采用國內、行業內經過科學驗證和生產實踐檢驗的標準規范,做到安全可靠。標準規范中的各項規定能夠反映當前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和生產建設的先進經驗,能夠促進、指導系統建設質量不斷提高,同時也要考慮經濟性,引導項目順利開展。
(3)遵循國標,易于擴展
本項目的標準建設首先要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然后再根據總體設計和當前的具體情況制定和完善后期業務擴展,能夠適應行業的變化。
3 標準體系內容
3.1 數據標準規范
3.1.1 數據分類標準
數據分類標準是對業務平臺用到的各類資源進行分類管理,包括元數據分類規范和數據轉換規則。標準字典如城市代碼、職業代碼等國標或者行標,以自動/半自動化的ET L代碼方式作為輸入,不同區域、不同級別的數據分類標準參照《智慧城市國家標準應用實施報告(1.0 版)》進行建設。
3.1.2 資源目錄建設標準
資源目錄建設標準規范了資源目錄的元數據、資源分類標準、資源編碼規則,并依此對目錄內容進行有效管理。
(1)元數據標準規定了資源元數據和服務元數據應當遵循的內容標準[4],包括資源名稱、資源發布日期、提供單位等數據元,參照GB/T 21063.3-2007《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 第3部分:核心元數據》進行建設。
(2)資源分類標準規定了信息資源的分類原則與方法以及分類類目表,參照GB/T 21063.4-2007《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 第4部分 政務信息資源分類》進行建設。
(3)資源標識符編碼規范規定了資源標識符的編碼方案,給各個資源設定唯一的標識符,參照GBT 21063.5-2007《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 第5部分:政務信息資源標識符編碼方案》進行建設。
3.1.3 數據編碼標準
由于業務不同和建設機構不同,相關部門的數據格式差異很大,數據編碼標準整合不同行業部門上報的基礎性業務數據,在邏輯上依據國家業務標準統一定位,以實體標識碼(如身份證、企業的組織機構代碼等)為基準點,為各類多元異構數據統一數據編碼,具體標準參考各行業的標準規范,這里不再贅述。
3.1.4 數據發布標準
數據發布標準規范數據服務向不同渠道發布時的流程及方法,保證數據發布及時有效、內容豐富,滿足用戶需求,主要從發布內容、發布方式、發布流程和資源服務四個方面構建。
3.2 技術標準規范
技術標準規范圍繞信息采集、分類、存儲、發布與使用等過程中用到的技術進行規范化,解決信息資源的不一致性帶來的系統級聯不統一問題,是系統集成和互聯互通的基本保障。
3.2.1 系統建設標準
系統建設標準規定了系統在總體架構設計、數據接入規范和應用接口規范等內容。
(1)總體框架設計主要包括數據接入系統、交換傳輸系統、支撐服務系統、分析管理系統、業務分發系統和綜合管理系統等[5],參照GB/T 21062.1-2 0 0 7《政務信息資源交換體系 第1部分:總體框架》進行建設。
(2)數據接入規范包含系統運行環境要求和網絡環境要求兩部分內容。運行環境規定承載共享各信息庫、信息系統及其交互的基礎環境的要求,主要包括服務器、網絡、操作系統、交換機、數據庫軟件、中間件的要求;網絡環境規定對各政務部門接入系統所依托的網絡的要求。
(3)應用接口規范指的是數據交換、業務共享和應用支撐的應用接口標準,主要包括技術要求和接口報文規范兩部分。技術要求規范了各信息系統的技術支撐環境的功能組成要求和實現互聯互通的技術要求;接口報文規范了交換數據格式、數據類型、表達方式等內容,并包含通信模型的規定。
3.2.2 數據交換標準
數據交換標準主要規定基礎信息數據結構和數據交換協議兩部分內容。平臺建設應考慮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各類數據的集成管理,需全面考慮數據的現實情況,已有系統和新建系統的數據差異、不同平臺和數據庫環境的差異、不同業務系統建設的階段性、技術性以及其他經濟因素等影響因子[6],在數據交換階段需盡量不涉及具體業務,采取松耦合的數據集成方式對現有系統進行數據抽取,為各個分子系統數據分析提供支撐。
3.2.3 數據服務標準
數據服務標準的建立是為了統一各部門在同一平臺上實現數據互聯互通,需在數據資源的分類方法、編碼規則、標識語言、數據格式、交換協議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標準規范[7],標準制定將數據從服務模式上統一管理,可通過擴展通用元數據的方法來創建適應于平臺的元數據標準(可參照ISO、OGC元數據標準),搭建一個涵蓋通用服務、公共組件服務和專題服務的數據服務體系。
3.2.4 安全保障標準
安全保障標準為系統安全提供技術保障,主要包含物理安全、操作系統安全、網絡安全、安全認證等內容[8]。
(1)物理安全涉及系統的設備、設施、配套組件以及運行環境安全等方面,參照GB/T 21052-2007《信息系統物理安全技術要求》進行建設。
(2)操作系統安全是操作系統實現安全等認證采取的必要安全措施,參照GB/T 20272-2006《信息安全技術 操作系統安全技術要求》進行建設。
(3)網絡安全技術指的是網絡設備的技術要求,參照GB/T 21050-2007《信息安全技術 網絡交換機安全技術要求》、GB/T 18018-2007《信息安全技術路由器安全技術要求》、GB/T 21050-2007《信息安全技術網絡交換機安全技術要求》等規范進行建設。
(4)安全認證指的是提供鑒別、加密、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服務,包括數字證書管理、身份鑒別、數據加密、密鑰備份與恢復等要求,參照GB/T21053-2007《信息安全技術公鑰基礎設施 PKI系統安全等級保護技術要求》進行建設。
3.3 管理標準規范
管理標準涵蓋信息資源管理、交換共享、業務約束等方面內容。從數據治理角度出發,以業務管理和質量管理為目標,對各級機關單位推進信息資源管理提供管理參考規范,約束各部門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職責和業務規范,促進更高層面的業務整合和整個政務機制的逐步完善。
3.3.1 數據庫管理標準
數據庫管理標準是保障數據庫安全可靠運行的基礎,針對結構化、文檔、空間等不同類型數據庫運行情況制定相應的規則,包括安全策略、備份恢復策略、定期維護優化、日志審計管理等,參照GB 50174-93《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范》進行建設。
3.3.2 數據質量管理標準
數據質量管理標準針對來自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匹配校驗,保證數據完整性、一致性、準確性,規定了導入質量校驗規范和整合質量校驗規范兩部分[9]。導入質量校驗規范是對數據導入過程進行質量校驗規范,主要包括原始數據完整性校驗、一致性校驗和規范性校驗;數據整合質量校驗規范是對數據整合的過程進行質量校驗規范,主要包括人工匹配質量校驗規范、唯一性校驗規范、基本信息完整性校驗規范等。
3.3.3 業務管理標準
業務管理標準是平臺建設期間為建設方、承建方、外包方的工作提供指導性意見,主要針對項目管理五大目標(計劃、進度、質量、成本、風險)和項目建設五大流程(啟動、計劃、執行、監控、收尾)等全項目生命周期進行管理[10],參照《國家電子政務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進行建設。
4 結 論
本文依據自然資源部制定的《標準體系》,結合某市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平臺項目規劃建設,設計了針對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項目的公共類標準體系分類、構建原則以及具體的標準體系內容,解決不同部門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過程中面臨的設備重復布設、數據重復采集、資源命名規范、技術多樣化、管理多樣化等問題,支持不同部門的業務建設協同,推動政務系統數據資源的共享互換,使得各部門在信息化系統建設中能夠有章可循,但隨著自然資源管理需求和資源調查監測工作的不斷開展,標準體系內容的構建還需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以更好地指導平臺建設。
參考文獻
王寶鋒.自然資源統一管理背景下調查工作思路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6):13-14.
杜預.鹽城市地稅系統信息管稅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樊鐵山.煤礦風井防爆裝置自動復位技術及標準研究[J].河南科技,2017(2):91-93.
嵇俊康,勞知雷,魏文翠.會計數據采集中的元數據標準探討[J].會計之友, 2010(2):53-56.
袁東,徐永兵,閆士秋,等.山東省黃水東調工程調度運行管理系統[J].水利信息化,2020(5):68-72.
汪川.制造數據交換協議及制造服務平臺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7.
周冬鎖.鄂爾多斯市服務型礦政管理電子政務系統設計[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4.
桂華平,李永剛.建立信息監督機制化解銀行信息化風險[J].華南金融電腦,2005(9):32-33.
胡一飛.淺析營運商在大數據的應用與分析[J ].中國電子商務,2014(2) :21-24.
余滿峰.論互聯網思維對現代企業項目管理的影響[J].現代商貿工業,2018(33):50-51.
作者簡介
郝志浪,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系統研發與應用研究。
張瑜東,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
呂俊娥,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遙感地質與生態修復方向研究。
張劍,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挖掘。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