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莎 趙子丹
本文將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藏族非遺舞蹈“跳曹蓋”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等理論方法,從身體語言、意義闡釋兩個層面對四川綿陽平武縣白馬人舞蹈“跳曹蓋”進行分析,旨在通過舞蹈形態特征的細化分析,解讀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追尋其背后的文化意蘊。
白馬人“跳曹蓋”是國家級非遺舞蹈,它是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藏族聚居地十分普遍的舞蹈活動。該舞蹈由白馬人指定的專人帶著具有象征意義的面具在北蓋(念經人)的帶領下挨家挨戶進門表演,具有驅鬼逐疫的內涵。每年正月初五、初六,各寨子都要舉行祭祀活動,整個活動從農歷正月初五下午開始,初六凌晨第一聲雞叫時“跳曹蓋”,直到初六下午全寨人都加入舞蹈活動,盡興后方可結束。舞隊中有不戴面具的巫師北蓋3 至5 人,戴面具的“曹蓋”4 至8 人,舞蹈風格粗獷威嚴,質樸單一,變化較少,明顯保留著白馬人原始宗教祭祀活動的古樸風貌,其目的是送崇迎新,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無病無災。北蓋、經文、曹蓋是平武“跳曹蓋”儀式中的三個核心要素。作為一種祭祀性儀式舞蹈,雖然北蓋、經文作為語言表達內在信仰的宗教行為主導著整個儀式活動,但“跳曹蓋”則是白馬人用身體動作語言呈現內在信仰的宗教行為。據調查,北蓋在念經時,白馬人及北蓋并不知曉經文的內容與含義,而“跳曹蓋”是白馬人通過感官可直接感知且最容易接受的宗教行為,因此在白馬人心中“跳曹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8 年,本校將白馬藏族原生態舞蹈“跳曹蓋”引進校園,發現該舞蹈動作尤其簡單,但是學生對舞蹈動作背后的成因及蘊藏的文化內涵并不了解。因此,本文將平武縣白馬人“跳曹蓋”作為研究對象,從身體語言、意義闡釋兩個層面對該舞蹈進行分析。
“造勢示威”是“跳曹蓋”的第一個結構。所謂“造勢示威”是指白馬人祭祀儀式前的撐場子。白馬人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活動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念經”,第二個部分就是“跳曹蓋”,而“跳曹蓋”的內容極其復雜。當搭好祭棚,念完《請神經》,安完神位,便鳴槍三響,鑼鼓齊鳴,這時曹蓋們頭戴面具,手執大刀、牦牛尾等法器,在一片吼叫聲中從寨子后山向祭祀場地沖下來,時而橫跳縱越,時而高舉法器,大有神兵降臨,要除盡人間妖魔的磅礴氣勢,這就是“造勢示威”。它至今保留著兩套舞蹈動作,首先是“造勢示威動作一”,該動作是在原地轉圈的基礎上完成的,腳下步伐主要以碎步為主,手中高舉法器,準備時大八字步半蹲,雙手側平舉,右手略微高,在原地碎步右轉一圈后,上身微微擰右旁腰,該動作左右交替不停地轉圈,所表達的意思是造勢。其次是“造勢示威動作二”,表演者雙手前后交替劃立圓,盡可能將自己的手劃到最大的限度,左右腳交替跳躍,上身微微向前傾。在采訪“跳曹蓋”國家級傳承人旭世修老人時,他曾強調:“在跳‘造勢示威’這兩套動作時,舞者一定要有氣勢,因為我們頭戴‘達納尸界(黑熊神)’的面具,它是懲惡揚善的神靈,不吉利的東西最懼怕它,因此,舞蹈動作要大,氣勢要足,要一出場就要把不吉利的東西震懾住。”
當“造勢示威”結束以后,鼓鑼由快速轉變為中速平緩,這時就到了“拜祖獻祭”環節。曹蓋們面向祭棚,雙手在胸前平擺、攤掌,表現出虔誠馴服的拜見狀。之后,接過北蓋手中的象征性祭品,邊舞邊向空中拋撒,每間隔幾分鐘拋撒一次,以示將祭品貢獻給能給他們免去災難的超自然力量擁有者。在該結構中,有“拜祖獻祭動作一”“拜祖獻祭動作二 ”的舞蹈動作?!鞍葑娅I祭動作一”一共四拍,雙腳原地并跳一次,著地成右前左后腳位,雙手從右向左平擺,右手彎曲,左手平伸直,雙手手心向下,并向左轉體45°,雙膝微曲,上身微微前傾?!鞍葑娅I祭動作二”一共四拍,右腳輕跳一次的同時,左腳向左邁半步,手收至腹部前交叉,手心向內,上身前傾。接著,左腳輕跳一次,右腳經吸腿伸至左腳后側,重心在右腳,雙手于腹前經上向外分開至兩側攤掌,右高左低,稍擰左腰。
曹蓋們“拜祖獻祭”之后,還要到每家每戶的內室舞蹈,目的是驅趕邪氣。曹蓋們按照寨民們約定俗成的順序,對每家藏匿的不吉利的東西進行驅趕,上至神柜、煙洞,下至常年不熄的火塘,任曹蓋們擊打翻抄,這種反日常的行為意味著要將邪氣驅凈。在該舞蹈結構中,有“內室清除動作一”“內室清除動作二 ”兩個舞蹈動作?!皟仁仪宄齽幼饕弧币还舶伺?,雙腳大八字步半蹲原地,輕跳后成左踏步半蹲,右手自然放于按掌位,左手叉腰,上身微微左側,接著雙腳并跳成大八字步半蹲,右手由下至上倒肩側平攤,左手叉腰,上身微右側。國家級“跳曹蓋”傳承人旭世修老人曾強調:“由于我們的目的是在室內將邪氣驅趕出去,那么在跳該舞蹈動作時,我們手上與腳下的動作一定要大,這樣符合白馬人年節時將邪氣全部趕走的心理特征?!薄皟仁仪宄齽幼鞫币彩前伺牡奈璧竸幼?,第1 拍,左腳向左邁步,雙手收至胸前。第2 拍,左腳為著力點原地小跳一次成左踏步半蹲,雙手于胸前經上向外分開至肩側平攤(右手略高)。第3~4 拍,做第1~2 拍相反動作。第5 拍,左腳向左側邁一步。第6 拍,右腳為著力點向左并跳成大八字步半蹲,同時,雙手從右側雙晃手至左側上方擊掌一次。第7~8 拍,做5~6 拍相反動作。
當“內室清除”完成,曹蓋們將各家邪氣趕至祭棚前面,與北蓋一起逆時針圍繞繼續做驅趕狀,讓邪氣依附在壩中草制的惡鬼替身上,也就是白馬人稱的“奴尼”。這時,便來到了“跳曹蓋”的第四個結構“驅趕出寨”。曹蓋們繼續做攻擊性的動作,直到把“奴尼”趕出山寨。一路上寨民們鳴槍,放鞭炮,曹蓋們不停跳躍,全寨男女老少緊隨其后,邊撒雜糧邊“哦!哦……”喊叫,以示驅趕,直到將“奴尼”趕至寨外,丟在河谷或用火燒之,這時寨內所有邪氣都被統統驅盡。該結構包含兩套舞蹈動作,首先是“驅趕出寨動作一”,該動作主要以磨刀動作為主,在右前弓箭步的基礎上,右手拿刀柄,左手拿刀尖,雙手平端大刀,刀刃向下,向下推一次,如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磨刀行為?!膀屭s出寨動作二”一共10 拍的動作。準備時,舞者八字步半蹲,右手持刀,左手叉腰。第1 拍,右腳先于左腳跳一次,同時轉向8 點方向。第2 拍,右腳著地成右前弓箭步,右手持刀從右上方朝左下方砍擊一次,左手叉腰。第3~4 拍做第1~2 拍的反面動作。第5~6 拍,面朝1 點,原地輕跳一次,大八字步半蹲,右手從右上方朝左下方砍擊一次,左手叉腰。第7~9 拍,大八字步半蹲向左踮跳三步,同時,右手從右上方朝左下方連續砍擊三次,左手叉腰。第10 拍,停止。
在儀式尾聲,由曹蓋們開路,北蓋率領全寨寨民,手捧各式祭品,高舉各色三角紙旗和柏香,列長隊奔向總山神“葉西納蒙”所在地。途中曹蓋走S 形路線,以“圈菜心”式圖形調度,時而以大刀舞在前,時而在隊伍兩旁維持秩序,并始終手舞足蹈跳躍不停。到山神腳下時,寨民們把全部祭品放在石峰下面,將掛有每家彩色布條的祭品放在山坡上,并向山神祈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
我們分析舞蹈的身體形態,不僅僅要研究舞蹈動作本身,更要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文化成因,讓形態更有意味?!疤苌w”舞蹈行為的目的就是驅逐邪氣,以此保佑寨民平安,這與周代的敬神舞蹈“蠟祭”“儺祭”類似。但“跳曹蓋”又有其獨特之處,其承載著屬于白馬人特有的生命記憶,久而久之形成了有意味的身體形態。
在《走進白馬藏人》一書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先是一陣緊鑼密鼓,曹蓋便搖著手臂一圈圈地旋轉。鑼鼓突然變換了節奏,敲出粗獷而整齊的節奏:‘咣——咣——咣、咣、咣!’聲音豪放而響亮。隨著鑼鼓,曹蓋便劈掌、蹬腿、蹲騰跳躍,揮踹起伏,跳起整齊的舞蹈。”可見,聲勢浩大的開場是“跳曹蓋”舞蹈的特點之一。白馬人把每年所遭受的天災與人禍歸結于妖魔,認為所有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它們帶來的,因此,白馬人對這些十分畏懼。于是,在“跳曹蓋”時,曹蓋們會通過自己震天動地的吼叫聲、快而急促的腳步給自己造勢,也就是給自己壯膽,以兇猛的形象、雄渾的氣勢,威懾妖魔。
白馬人模仿黑熊神的形態是“跳曹蓋”舞蹈呈現的第二個特點。在“跳曹蓋”舞蹈中,有許多順手順腳、揚手前后劃立圓的舞蹈動作。這些動作多是模仿白馬人最崇拜的黑熊神的形態動作。出于白馬人克服鬼魂異己力量的需求,他們幻想得到神靈的幫助以此征服不可抗拒的力量。于是在“以丑制丑、以惡制惡”的原則下,他們通過生活經驗和幻想來尋求超自然力量擁有者的庇佑。比如,在白馬人的實際生活中,他們看到黑熊這種動物的形象兇猛且勇敢,就把黑熊神當作靈物崇拜。
此外,白馬人還把黑熊神與氐族最崇拜的山神聯系起來,認為它是山神創造的靈物,用這種幻想來使自己更加相信它的驅魔逐疫的超自然能力。因此,在白馬人中又有“‘達納尸界’是總山神‘葉西納蒙’派來保護他們的護法神”之說。然而,白馬人認為要真正將不吉利的東西消除掉,僅有“神靈化”的幫助是不夠的,還要將它“人神化”,使它以超自然的形象出現在“跳曹蓋”的儀式中,讓人們感覺到它真正存在并親眼看到它像人類英雄征服敵人一樣,運用超自然力量征服妖魔的過程。因此,在“跳曹蓋”的許多舞蹈動作中,都有類似熊抬手、劃手、跑、跳等動作。
在近幾年的當代舞蹈中,敘事類舞蹈層出不窮。鮮明的人物關系、精確的動作語匯、完整的情節結構等讓敘事類舞蹈以獨特的表現手法帶給觀眾一個個經典的舞蹈作品。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古代儀式類舞蹈中,舞蹈身體語言也具有敘事性。“從邏輯上講,儀式的敘事性和神話的敘事性必然導致舞蹈身體語言的敘事性,當這種敘事由直白淺露的功能性走向審美的身體修辭時,舞蹈便成為更有張力的敘事。”儀式是一種“古代的語言”,白馬人“跳曹蓋”作為一種儀式性舞蹈具有完整敘事過程,其敘事的特性與中國東北游牧地區滿族薩滿的治病舞類似?!疤苌w”是一種儀式性舞蹈,神話、信仰等族群的心理共構在白馬人的儀式中得到凸顯,隨即神話觀念、宗教信仰在白馬人舞蹈語言中被激活,最后形成了舞蹈身體語言的敘事性。這一特點在其他儀式性舞蹈中同樣具備,如貴州苗族舞蹈就將苗族口頭傳說與舞蹈一起參與敘事。從“跳曹蓋”五個舞蹈結構看,從白馬人驅除前的示威,去到指定的場地拜祖先獻祭,再到白馬人內室進行反常態化的驅趕等,無不表現著一種敘事性流程,可見在儀式場景下的“跳曹蓋”為我們呈現了白馬人祭祀的生活圖景。
本文對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人“跳曹蓋”舞蹈身體形態與意義進行分析,通過對微觀動作的描述與闡釋,較為清晰地說明白馬人舞蹈的形態與風格。在形態各異的舞蹈身體語言中,一方面解讀了白馬人“跳曹蓋”舞蹈形態身體語言,在每一個舞蹈結構、每一個舞蹈動作中,都有白馬人所要表達的內在意蘊;另一方面發現白馬人“跳曹蓋”有著族群文化的“意義系統”,不論是聲勢浩大的開場,還是動物形態的模擬,又或者是帶有敘事性的儀式舞蹈,白馬人通過自身的身體記憶系統,從未間斷對本民族自我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