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生 馬德路 吳俊偉
摘要:勞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具備沉浸性、具身性和社會性的特征,其價值觀的培育是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須依托于具體的實際場域或學習場域。學校運用場域學習理論構建“農業園—學校園—家庭園—社會園”“四位一體”的中學勞動育人體系,通過農業場館的具身體驗、學校場域的文化浸潤、家庭場景的言傳身教、社會場所的勞動實踐,貫徹新時代勞動教育理念,融入生態文明觀念,確立勞動情感,樹立勞動精神,為中學勞動教育提供參考,幫助學生打通個體生長路徑,涵育幸福人生。
關鍵詞:場域學習;勞動育人;全員育人
德智體美勞五種素養是人的基本素養,而勞動素養是德智體美四種素養的綜合,其核心目標是德育——勞動價值觀的培育。現階段有關勞動教育的研究層出不窮,大多表現為勞動教育育人價值的探究與學校勞動教育實踐的現狀研究,有關中學如何實踐落實勞動教育的研究稍顯淺薄,沒有關注到勞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具備沉浸性、具身性和社會性的特征以及場域對于學生形成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和勞動價值觀的重要意義。筆者基于對遼陽市第一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學校”)的實踐探索和落實勞動教育的實際情況,運用場域學習理論構建從“農業園—學校園—家庭園—社會園”“四位一體”的勞動育人體系,啟發普通中學就如何落實勞動教育展開深入思考,引領學生在現代農業場域的具身體驗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并在場域浸潤和實踐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與勞動精神。
一、農業園場館學習:獲得勞動具身體驗
場館學習是讓學生在真實場域中重新認識、定義勞動、動手體驗、情感激發的實踐探究課程,突出了具身認知理論中認知的涉身性、體驗性、互動性、情境性、主體性、生成性等特點。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感知覺運動及其狀態和所處環境都影響并參與著認知和情感的學習。因此,農業園場館學習是學生在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進行探索、重構,以促進身心發展、人格塑造,實現身體與精神和諧統一的學習。
(一)學農實踐:“傳統+現代”的農業體驗
農業教育實踐基地是學農實踐的重要實施場域,是學生體驗操作、體會艱辛、感受科技、具身參與的空間保障。走入“傳統+現代”的農業實踐基地,讓學生全方位、實境式地參與,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體驗度。
農業園勞動教育課程是以“勞動育人、科普育人、環境育人”為目的,通過“傳統+現代”的農業教育實踐場域,以“實踐”為基本出發點,突出“勞動”功能,感受智慧農業。例如:讓學生參與梨樹園除草、植樹、薏米種植等傳統農業活動,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學習現代農業技術,感受物聯網技術在傳統農業中的應用,運用電腦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監測土壤水分、土壤溫度、植物養分含量等參數。
農業園勞動教育課程引導學生以自覺、能動、快樂、積極的狀態投入勞動,以直接經驗勾連內在的間接經驗,走出“勞而不動”“只問收獲、不問耕耘”的認識誤區,通過經歷完整的勞動過程,理解自我生存與自我發展,提高創意物化能力,提升創新意識和科技意識。共同指向科學探究、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勞動創新等目標的培養。
(二)農耕文化:體會勞動文化價值
農業園場館將農業文明、農耕文化融入勞動教育課程,以農業生產為依托,讓學生在課程實踐中感知農業的“物候與節氣、生產與加工、文化與技術”,獲得情感體驗,體會農耕文化中的“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勞動內涵和“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勞動思想。
首先,學校以農業園場館為依托,讓學生的視野從書本移向大自然與社會,深刻認識農業、農村、農民,充分尊重農耕文明,樹立愛農崇農情懷,增加對農業成果的自豪感。
其次,學校以農業園場館為依托,從農史介紹、古農具展示、農事活動、勞動體驗、農業科普、農耕文化、鄉土民情、素質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等多視角出發,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勞動文化教育,以實地、實景的方式讓學生具身參與,互動體驗,拓展視野,感知農村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獲得審美體驗,形成“勞動創造美”的觀念。
最后,學校以農業園場館為依托,科普農業文化,讓學生在“認知—實踐—體悟”中感受勞動智慧,在融入自然、融入生活、融入科技的勞動教育中提升學生的勞動自由度和交互性。
以具身化的勞動教育策略幫助學生進入“自主體知”的具身狀態,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及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培養新時代勞動價值觀,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高尚”“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崇高理念。
二、學校園文化浸潤:習得勞動價值觀念
校園文化是學校長期辦學中凝練而成的制度、精神、行為、物質文化的集合,在學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校園文化創設出的濃厚氛圍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浸潤,真正實現立德樹人要求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理念。學校是學生活動和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勞動教育的主體責任,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勞動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具身環境中陶冶勞動情操,從而傳承優良的勞動品德,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一)物質文化:學圃園每班“一片田”
學校勞動教育不是簡單地建設一個“物質”場域,也不是單純的勞動鍛煉與實踐,而是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勞動教育原則基礎上,以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為目的的勞動具身體驗,它強調的是一種文化、文明狀態和勞動價值觀念。
學校創建學圃園作為勞動教育第二課堂的主要場域,并為此開發了學圃園“一片田”勞動教育實踐校本課程,使學生得以親近自然、親自動手、親歷生長。每個班級分到“一片田”,田間勞動從“翻土—整地—施肥—播種”開始,學生學習了蔬菜種植,之后又親歷了蔬菜的養、收、食、儲等過程。農場就是課堂,耕作也是作業。學生常說:“‘一片田’是我們的另一間教室,不僅能了解一些農作物的樣子和生長過程,更了解了它們的栽培方法和簡單病蟲害的癥狀與處理方法。”
“一片田”將書本知識帶到田間地頭,讓學生所學知識更加生活化、立體化,激發了學生的勞動熱情和求知欲,使學生獲得具身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調查能力。通過小組活動,學生還學會了分享和合作。
學圃園作為校園內的勞動教育資源,承載著學校勞動教育,激發學生勞動體驗,感知勞動樂趣,促進勞動意識、情感與價值觀的形成,使學生更好地體悟勞動的真諦,明確自身的價值。
(二)精神文化:校園勞動習慣養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弘揚“工匠精神”,要對自己的工作精雕細琢、做到極致。事實上,這正是勞動本身承載的教育和涵養的勞動精神。也就是說,學校園勞動教育要拓展勞動空間,進行精細化設計、管理與評價。
圍繞學生的全部在校生活,學校創設了校園勞動日常場域,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生生活日常,創造良好的勞動氛圍和勞動文化。學校將室內外校園需要清掃的區域按班級數量進行勞動責任區劃分,同班同學在班級勞動責任區域內再進行個人分區認領,學生每天固定在早讀前、晚飯后打掃勞動責任區。
學校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賦予勞動教育的深刻內涵,讓校園的每一面墻都“說話”,設計勞動教育標語、圖畫,通過校園廣播、勞動報欄、勞動角等陣地宣揚優秀勞模事跡,讓整個校園充斥著正向的勞動價值觀念,浸潤學生內心,促進學生發展。
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校組建學生輪班值周小組在固定時間進行檢查,管理勞動工作。學校將學生的勞動過程、行為、表現等方面記入個人勞動素質檔案,每兩周評選一次“流動錦旗”班集體,這成為各班學生非常重視的一項集體榮譽。
學校的勞動教育體現在校園生活中,每天以勞動開始、以勞動結束,便于學生養成勞動習慣。在每天的勞動中,學生低下頭、彎下腰,增強勞動體驗,出力流汗,收獲身心成長。
(三)行為文化:勞動課程的行動生成
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過什么樣的生活就要受什么樣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載體,教育會反作用于生活。勞動教育課程要創新“知行合一”的育人思路,既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又要豐富勞動課程活動的教育形式。
十年來,學校不斷進行課程體系化建設的探索與完善,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和終身發展,構建了突出知識性、參與性、體驗性、技能性、創造性等特點的20余門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編寫了《盆栽常識》《美食制作》《學農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用書》等10余種校本教材,形成了與新時代勞動教育相適應的“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四位一體”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1.將德育價值融入勞動課程
開展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課,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開展“勞動模范進課堂”活動,既讓學生懂得勞動的重要性,提升成為高素質勞動者的勞動自覺,又培養了學生勤勞節儉的勞動品質,幫助其樹立健康的勞動觀。
2.將智育知識銜接勞動課程
將勞動技術課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課內做好勞動理論知識的傳授,利用傳統技術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將特色的通用技術課程與勞動教育關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識,感受科技智慧之美,體驗勞動創造之榮,助力多名學生在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國家級、省級獎項。
3.將體育意志滲透勞動課程
播種課學習耕地、播種、施肥,小廚師課堂學習擇菜、洗菜、做菜,崗位實踐課學習回收餐具、清掃廚房。這些身體力行的勞動任務,讓學生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崇尚奮斗,培育學生熱愛生活、陽光向上的心理狀態,從而促進學生獲得身心健康。
4.將美育情感內化勞動課程
開展寢室環境美化評比活動,使學生感受勞動創意之美;開設班級勞動角,讓學生種植喜愛的盆栽,營造崇尚勞動的濃厚氛圍,感受生命之美;將詩文中的勞動意境與真實勞動體驗相結合,創建美好情境陶冶情操,獲得勞動情感。
構建“四位一體”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用手觸摸、用眼辨識、用嘴品嘗、用耳傾聽、用腦思考、用心感受等經驗,實現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態度、勞動情感的全方位提升。
三、家庭園言傳身教:養成自主管理習慣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自主管理習慣的養成是勞動價值觀養成教育在個人層面的現實表現,它體現了學生在思想、情感和態度上對勞動的認同和內化,是個人與環境、行為相互影響的結果。要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養成自主管理習慣,家庭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
(一)家庭教養: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教育場域,是學生的終身學校。家庭教養是教育的初始形態,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紐帶。家庭教養對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勞動技能的培養、勞動價值觀的培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發揮家庭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為每一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打好底色。
為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場域,學校成立了校級、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和家庭教育咨詢中心,每學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家長進行勞動觀念教育。舉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勞動教育能帶給學生什么”“好習慣是怎樣養成的”等主題教育講座活動,營造崇尚勞動的環境氛圍,構建勞動學習型家庭。
通過創建家長大講堂,轉變家長勞動教育觀念,讓家長對勞動有正確的認知: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處于同等的地位,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是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學校要喚醒家長的勞動意識,以身作則,勤于勞動、善于勞動、樂于勞動,為學生樹立好勞動榜樣,陪學生一起做勞動。引導家長通過傳授整理房間、烹飪美食等勞動技能,激發學生融入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家庭氛圍,并及時教育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而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二)家校合作:促進學生自主成長
勞動教育應利用和發揮好家庭和學校的育人功能,寓勞動教育于現實生活,家校協同、齊抓共管,構建家校勞動教育共同體,形成勞動育人合力。家校互相交流、溝通學生現狀,讓勞動教育更有發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學校和家長達成共識,家校合作勞動教育以學生家庭場域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讓學生具身參與家庭勞動,以促進其勞動意識和勞動情感的提升。學校從2011年起,就開始嘗試建立家庭與學校的長效聯動機制,以校風帶動家風,深入開展“五個一”活動,即做一道菜、打掃一次衛生、手洗一次衣服、收拾一次餐具、擦一次玻璃,讓家庭勞動成為常態。現在,學校形成了完善的家校共育勞動教育體系,制定了家務勞動計劃表,建立了釘釘家庭勞動記錄本,鼓勵學生每周參與家庭勞動,并將參與情況形成圖文記錄,上傳釘釘群,及時獲取評價。
學校通過網絡平臺建立了實施、反饋、留檔體系,納入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同時將傳統文化與家庭勞動教育結合,布置元宵節做燈籠、端午節包粽子等家庭勞動作業。學校還以五一勞動節為契機,舉辦與勞動相關的演講或者晚會,弘揚勞動文化,表彰“勞動小楷模”,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勞動習慣,增強學生的勞動榮譽感,體悟勞動的意義。
四、社會園勞動參與:提升勞動實踐能力
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勞動教育的開展亦是如此。勞動教育只有融入廣闊的社會和自然之中,才能發揮其育人功效,具有生命活力。社會實踐是學生成長的奠基石,勞動教育應與社會相銜接,營造多元社會勞動場域,共筑育人平臺,以求適應社會需要。
(一)志愿服務:體會勞動奉獻精神
在社區或團體中的勞動能增進學生對于他人和社會的情感,產生樂于奉獻的品格,形成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志愿服務作為社會勞動的出發點,能幫助學生增進責任心,樹立服務情懷,在服務他人中找尋自己的人生價值。
學校將志愿服務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成立志愿服務團隊,采用“校內+校外”的方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提升服務意識。
在校內,學校設立了10余類志愿服務崗位,如義務勞動志愿者清掃書香園地衛生,健康監測志愿者匯總健康出席情況,文明禮儀志愿者維護課間紀律,等等。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獲得成就感、體會勞動奉獻的快樂。
在校外,學校與社區簽約,合作共建,建立社會志愿服務勞動教育基地,做到資源共建共享,克服了志愿服務路途遠、場地緊張、環境不熟等難題。同時,把社區活動參與度作為學生勞動教育評價考核的重要指標,實現學校和社區勞動成果的互惠互享。鼓勵學生利用周末或假期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走進福利院、關愛空巢老人、宣傳垃圾分類、參與河畔凈灘活動等,運用所學的勞動理論升華認知,在社區勞動服務中淬煉意志品質,感知勞動的社會價值,磨礪勞動價值觀。在勞動體驗中,強化勞動意識,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命的高貴正是源于勞動中的無私奉獻。
(二)職業啟蒙:樹立正確職業觀念
知行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始終強調的觀點。勞動教育是將書本上理論知識聯系現實社會實踐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想要富有生機,就離不開社會實踐。學生只有通過社會實踐,參加實際工作崗位或模擬情境,才能獲得職業啟蒙,體認職業角色,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培養職業興趣,進而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念和勞動觀念。
為充分發揮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構建全方位的社會勞動教育場域,學校與企業、工廠、社會團體建立聯系,加強各方之間的勞動教育合作,讓學生通過感知真實的勞動環境,釋放參與勞動實踐的身體潛能,以聯動素養的發展。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成立職業啟蒙教育講師團,講師團由各行各業的家長代表組成。來自各行業職業啟蒙教育講師講學,讓學生了解不同崗位所需要的綜合素質、通識能力以及特殊勞動知識和技能。走進消防大隊、氣象局、服裝廠等單位,讓學生參與職業體驗,體會不同職業的屬性和特點,在勞動教育中樹立未來職業目標,提升職業幸福感。
總之,學校全面打造“農業園、學校園、家庭園、社會園”四個勞動教育場域的組合聯動,遵循勞動學習的具身性、實踐性和社會性的特點,以“四園聯動”實現勞動教育內容在不同場域的貫通和勞動素養在不同情境中的遷移。學校通過“四園聯動”涵育幸福人生勞動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打通個體生長路徑,以勞促思,創意生活新工具;以勞促行,創設生活新環境;以勞促志,創想生活新未來。
參考文獻:
[1]檀傳寶.開展勞動教育必須解決好的三大理論問題[J].人民教育,2019(17).
[2]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教育觀的挑戰[J].教育研究,2015(4).
[3]胡佳新,陳詩.從離身到具身: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轉向與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3).
[4]李蘋.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內涵與路徑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0(8).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01).
[6]胡君進,檀傳寶.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教育觀:經典文獻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5).
[7]湯素娥.習近平新時代勞動觀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