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雯 么洪福
摘要: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其幸福感的高低對自身、學生、學校乃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會產生影響。心理教研員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導向,從積極自我、積極情緒、積極投入、積極關系、積極意義和積極成就六方面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在線積極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提升教師幸福感。
關鍵詞:積極心理干預;中小學教師;幸福感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他們的幸福不僅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狀態有重要影響,還關系到學生、學校乃至國家的發展。心理教研員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導向,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在線積極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幸福感。
一、在線積極心理干預提升中小學教師幸福感的依據
據研究顯示,教師幸福感的整體水平不高,情況不容樂觀。有研究者對2002~2019年間教師幸福感研究報告進行了橫斷歷史的元分析,結果發現: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在逐年下降,中小學教師的主觀幸福感下降的趨勢更明顯。這充分反映出提升中小學教師幸福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國家政府機關及各級機構紛紛出臺政策和文件,從不同的層面來提升教師的幸福感。例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使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要求進一步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為教師安心、靜心、舒心從教創造更加良好環境。這些政策和舉措充分彰顯黨和國家對教師幸福感的重視。
積極心理干預是一種以明確干預路徑可行性為前提,以強化個體積極資源為目標,以改變積極變量為手段,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的心理干預方法。相應地,在線積極心理干預是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與實踐開展的,以積極活動為依托、以在線技術為載體,旨在提升人們幸福感和優勢的干預。它相對于傳統心理干預更具時代性和普適性。近幾年,積極心理干預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且效果顯著。教師的日常工作時間長且繁重,不太可能長期參加受時空限制的干預活動,而在線積極心理干預在時間和空間上較為靈活。鑒于此,大連市金普新區引入了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的“幸福學校公益計劃”項目,試圖探索在線積極心理干預對中小學教師幸福感提升的有效性及可推廣性。
二、在線積極心理干預提升中小學教師幸福感的研究方法及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報名參加“幸福學校公益計劃”的4所學校(1所小學、3所初中)的305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將持續參加線上會議(專家課+分享會)且打卡活動120次以上的教師作為實驗組,最終回收獲得有效的可匹配量表112份。其中,女教師87人,男教師25人;小學教師46人,初中教師66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段建華修訂后的《總體幸福感量表(GWB)》,通過問卷星在線工具進行測評。《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是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者對幸福的陳述,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此量表共有18項。對被試者進行施測,各項指標良好。
(三)統計分析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四)實施過程
首先,通過《總體幸福感量表》對參加項目的4所學校的教師進行測評。接著,從積極自我、積極情緒、積極投入、積極關系、積極意義和積極成就六方面進行干預。活動結束后,再次通過《總體幸福感量表》對實驗組的教師進行測評,并進行差異檢驗。具體干預過程如下。
1.積極心理學主題課程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五要素理論(PERMA)指出,積極心理干預可以從積極情緒、積極投入、積極關系、積極意義和積極成就這五個元素進行干預。自我探索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我始終是幸福感研究中的核心,亦是幸福感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前提。因此,項目主要從積極自我、積極情緒、積極投入、積極關系、積極意義和積極成就六方面進行干預。
2021年3月—2022年3月,每2個月實施1次由積極心理學專家授課,主題為針對提升教師幸福感的六大模塊積極心理學線上課程(分別為“最優自我——從自我苛責到自我欣賞”“情緒管理——幸福的感受”“和諧關系——和諧人際關系”“追求意義——幸福而有價值的人生”“積極投入——熱愛與專注”“實現成就——達成目標與創造價值”),通過課程系統學習積極心理學基礎理論和提高幸福感的方法。
例如,“積極投入——熱愛與專注”一課中的心流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它可以提升一個人做事的效率和幸福感。教師可以通過做有挑戰性或技術性的事情,明確目標,集中注意力,及時給自己反饋來獲得心流體驗。
2.積極心理學深度踐行
為保證踐行的順利實施,每所學校建立管理組、執行組和技術支持組負責項目的對接與運行;教師分組建立“踐行小組”(每組約30~50人,視學校人數而定),用于每日的踐行打卡與互動;每組配備2名專業積極心理學踐行指導員進行踐行指導與互動,主要負責答疑與賦能。
相對應地,每個課程主題進行60天的實踐活動,踐行內容為三件好事練習、品格優勢練習、感恩練習、贊美練習、福流體驗、成長型思維練習,實踐名師授課中的理論與方法,在踐行中體驗、感悟,以行促知,完成從知道到做到的轉化,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三件好事練習是指教師每天寫下當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好事,并寫出引發的情緒感受。這些好事既可以是升職、結婚、受到表彰等大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事,如上班路上沒堵車、課堂氣氛活躍、吃到喜歡的菜等。這個練習可以將教師關注事物的視角從消極轉向積極,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
第二,品格優勢練習是指教師每周選擇一個核心品格優勢(核心品格優勢可通過VIA測試測量獲得或者自己總結),每天用這個核心優勢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解決一件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又或者想改善提升的一個地方。這個練習可以讓教師通過發揮優勢來減少生活壓力,提升工作效率,讓自己更幸福。
第三,成長型思維練習是指教師相信自己的才能、智慧是能夠通過毅力、決心和辛勤努力而不斷發展的,愿意擁抱挑戰,從批評中學習和進步。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教師從過程中享受到更多樂趣,在困難面前更愿意堅持,更愿意努力去達成長遠的目標。
每次主題課結束后的第一個月為“每日打卡月”,教師每周打卡5次及以上為滿勤,3次為合格;第二個月為“自由實踐月”,教師根據之前所學內容和打卡的感悟,選擇適合自己的踐行方式。打卡內容可長可短,事件可大可小;形式可文字、圖片、視頻或音頻。教師用打卡小程序進行每日打卡記錄,還可以分享到微信小組群,大家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鼓勵。
3.積極心理學經驗分享
項目組在每個主題踐行的第二個月末進行線上分享與總結。每次分享會由一所項目學校主辦,優秀踐行教師進行分享,基金會指導員進行總結。項目校或踐行組也可自主舉辦校內分享會、推進會、總結會。分享會的召開,使分享者的積極心理學理論與方法更加融會貫通,內心充滿成就感與幸福感;同時,營造了示范帶動、典型引領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提升了教師踐行的積極性與體驗的深刻性。
三、在線積極心理干預提升中小學教師幸福感的研究結果
(一)中小學教師總體幸福感狀況分析
首先,在性別方面,男教師總體幸福感得分為82.94分,略高于女教師的80.57分,但差異不顯著。
其次,在學段方面,小學教師總體幸福感得分為84.44分,高于初中教師的79.48分,并且差異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小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依戀程度較大,比較好管理;初中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青春期,心理活動激烈動蕩,常常不認可、不服從教師的管教,所以小學教師的幸福感相對來說更高一些。
(二)干預前后教師總體幸福感的差異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干預后實驗組的教師在“對生活的滿足和愛好”“憂郁或快樂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以及“總分”維度上分數有所上升,并且差異顯著;在“對健康的緊張”維度上分數有所提升,但差異不顯著;“精力”維度分數有所降低,但差異也不顯著。
四、在線積極心理干預對中小學教師幸福感提升的影響
積極心理學旨在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尋找能夠幫助個人、群體和組織理解并獲得幸福的有效機制,從而促進個人、群體和組織達到一種豐盈的狀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積極心理學就是一門教人們如何追求幸福的學科,幸福是積極心理學研究聚焦點。而積極心理干預正是基于這一基本原理而開發的干預技術。本研究證實了在線積極心理干預后,教師的幸福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這與以往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
干預后,教師在“對生活的滿足和愛好”“憂郁或快樂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以及“總分”維度上分數有所上升,并且差異顯著。原因可能是:其一,積極心理干預中的6節專家課能夠為教師提供積極心理學有關的理論和方法,從而使其能夠多關注、挖掘自身和他人的積極資源(積極情緒、積極行為、積極優勢等);其二,教師通過每日打卡來認識和運用積極優勢、感知和品味積極體驗、訓練和養成積極思維、建立和維持積極關系等,將習得的方法和經驗運用到現實情境中來,加深了對方法和理論的領悟,改善了自我狀態;其三,教師通過互相的點贊和評論、線上的分享交流,在提高對自我及他人經驗意識的同時獲得啟發,還能引起情感的共鳴,互相激勵,共同成長。
干預后,教師在“對健康的緊張”和“精力”兩個維度上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原因可能是:第二次測試教師正值居家線上教學,長期地與學生分離,教育工作難度變大。教師們既要做好個人防護,還要適應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又要付出多于日常的精力進行線上授課、學生管理、作業批改;還需做好各種緊急、日常的班級工作,工作量倍增。因此,居家線上教學期間,除了積極心理干預措施之外,建議教師采取以下三點解決辦法。首先,要理性應對,做好防護。其次,要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合理安排時間,保證自己的正常作息與飲食,適當地練瑜伽、打太極、跳操等,有效增強身體免疫力,提高工作效率。最后,當任務過重疲于應對時,要學會接納自我,避免自責內疚帶來的內耗;還要學會求助,尋求同事的幫助、家長的配合、領導的支持,以及家人的理解,多渠道解決面臨的困境。
總之,從研究數據來看,在線積極心理干預后,教師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從每日打卡來看,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挖掘和應用了積極資源,獲得了積極體驗,增加了積極行為,提高了生活滿意度。這些充分表明,在線積極心理干預可以應用于教師幸福感的提升。為此,學校要重視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創造有利于教師心理發展的良好環境,運用積極心理干預提升教師的心理素質,從而保障良好的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辛素飛,梁鑫,盛靚等.我國內地教師主觀幸福感的變遷(2002—2019):橫斷歷史研究的視角[J].心理學報,2021(8).
[2]段文杰,卜禾.積極心理干預是“新瓶裝舊酒”嗎?[J].心理科學進展,2018(10).
[3]張平,張蘭鴿,倪士光.在線積極心理干預策略及其應用研究(綜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2(3).
[4]任正盼,劉云.小學教師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6).
[5]朱海,宋香,周云,等.職業壓力對西部山區中小學教師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2(1).
[6]劉文華.教師幸福感:學段和性別的差異有多大?[J].中小學管理,2011(7).
[7]么洪福,王曉雯,孫娜.瑜伽對中小學女教師幸福感的影響研究[J].遼寧教育,2017(20).
[8]繆艷君.成長思維:讓情緒和陽光在一起[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22).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