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河大鼓歷史發展概況
凌河大鼓發源于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榆樹林子鎮大凌河流域,主要集中在宋營子、傅家店等自然村。清朝時期,演唱凌河大鼓的老藝人在東北、唐山、京津等地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現主要在承德市平泉市境內及周邊區域流傳。平泉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是由河北省直轄,承德市代管的縣級市。清初,平泉屬喀喇沁右翼喀喇沁扎薩克公旗地,雍正七年設“八溝廳”,乾隆四十三年改設平泉州,為清代關內外的交通樞紐,為“拱衛神京”的北大門,是“熱河府”最繁華的重鎮,這便為民間藝術的傳播提供了先決條件。
凌河大鼓原名為“地方大鼓”,是經近百年的藝術實踐與吸收融合發展起來的本地曲種,在流傳于當地的聲腔、曲調的基礎上,吸收京東大鼓、東北大鼓等藝術表演形式融合發展而成。20世紀60年代,平泉市文化工作者王道一對流傳在平泉一代的地方大鼓進行了整理、研究和改編,在發展中不斷豐富,日臻完善,平泉地方大鼓正式更名為“凌河大鼓”。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傳播,其在平泉境內占有重要地位,已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成為平泉及周邊市、縣人們非常喜愛的具有滿族文化藝術特色的曲藝品種。多年來,凌河大鼓兩次參加全國曲藝調演,四次參加河北省曲藝會演,多次參加承德市曲藝會演,都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好評和專家的認可。1980年,凌河大鼓作為一個地方曲種被列入由侯寶林、汪景壽、薛寶琨編寫、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曲藝概論》一書中。2019年12月28日,凌河大鼓成為河北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凌河大鼓的曲調優美,表現力強,富有藝術感染力和較高的藝術價值,深受群眾喜愛。其主要采用二人對唱,兼以單人或群體靈活多變的表演形式,演員自擊鼓板,說唱并重,另有三弦、揚琴、二胡、笙等樂器伴奏。唱詞基本是七字句、十字句和長短結合句?;景迨接新?、二六板、流水板、二重唱抒情樂句等。近現代傳統段子有《山溝里飛出金鳳凰》《丹心似火》《英雄贊》《跑新娘》《民兵贊》《智取長生口》《攀親家》《契丹傳說留人間》等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省、市各級賽事和展演并獲獎。
二、凌河大鼓在傳承和發展上存在的問題
我國非遺曲藝多形成于民間,扎根于群眾,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眾審美和文化生活方式也變得多元,受眾銳減,傳播乏力。近年來,雖然針對凌河大鼓做了許多挖掘、搶救、傳承的工作,但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凌河大鼓傳承人青黃不接,缺乏繼承和發展凌河大鼓曲調、唱腔的專業性人才
曲藝類非遺主要通過師傅和徒弟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所以傳承人是非遺傳承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學習曲藝,需要長期的練習和演出實踐的積累,而現在的多數年輕人不愿意為這種非遺曲藝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學習,也沒有興趣成為一名曲藝類的傳承者。還有一些原來從事曲藝的藝人迫于生活壓力,不得不離開舞臺,從事其他的職業。凌河大鼓也面臨著多數非遺曲藝相同的困境,演出技藝、經驗與傳承人渾然一體,難以依托一種較為規范的正文范本進行曲藝的傳承,隨著傳承人的過世,能熟練掌握并表演凌河大鼓的人越來越少,愿意接受和學習凌河大鼓的年輕人也是寥寥無幾,甚至出現傳承人斷代、青黃不接的局面。而一時的學習和培訓也難以掌握精髓,所以熟悉凌河大鼓曲調和唱腔的人才極度缺乏是凌河大鼓傳承和創新發展目前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二)內容缺乏新意,藝術形式單一,傳播度不高,跟不上時代步伐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對曲藝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過去由于生產力落后,媒體和網絡技術欠缺,曲藝在文化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出現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產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選擇性也越來越多元化,導致凌河大鼓不管從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都有些缺乏競爭力。此外,相較于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出現,傳統曲藝在表演形式和宣傳方式等方面也是較為傳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雖然政府加大了對非遺曲藝的保護力度,但在創新發展上依然難以突破。
(三)凌河大鼓研究能力不足,新作品創作舉步維艱
很多傳統曲藝都是依靠大量傳統的和新創作的優秀作品支撐和發展起來的,所以培養理論功底扎實、舞臺表演經驗豐富的創作團隊是非常重要的。凌河大鼓雖然有《山溝里飛出金鳳凰》《丹心似火》《英雄贊》《跑新娘》《民兵贊》《智取長生口》《攀親家》等一些傳統經典曲目,但近年來,由于傳承人才缺乏,理論水平不高,創作團隊缺失,此種環境下難以形成理論提升和科研引領,節目內容也難以推陳出新,新創作的作品當然也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老藝人大多受文化程度限制,不具備理論研究能力,所以也難以創作出新的作品。創新作品稀少,說唱形式單一,使得凌河大鼓更加缺乏吸引力,影響力日漸衰弱。
三、凌河大鼓創新發展策略
曲藝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創新發展是曲藝傳承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必由之路。相關指導意見指出:在有效保護和傳承的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緊密地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所以,在做好凌河大鼓保護與傳承的同時,也要創新發展,要與時俱進,使藝術體現出時代的精神。
在加強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時代背景下,凌河大鼓的創新發展需要有更高的站位和創新的理念。要積極努力探尋凌河大鼓這一優秀傳統曲藝創新發展的新思路、新路徑,將凌河大鼓重新打造成平泉的重要文化符號。通過人才培訓、組建團隊、創作精品,創新傳播途徑、多形式開發等方式,實現凌河大鼓創新發展新的生機,取得傳承發展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一)要強化傳承人、專業人才和創作團隊的培養
曲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是作品要符合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凌河大鼓的創新發展,首先要根據自身優勢,組建創作團隊,積極吸收傳統經典作品的精華,通過長期舞臺實踐排演,精益求精,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植根大眾日常生活、反映當代人民喜怒哀樂的現代精品佳作。
發展的前提是傳承,凌河大鼓的長遠發展離不開傳承人。應該經常聘請傳承人和資深藝人開展培訓、定期講學,言傳身教,鼓勵傳承人廣收弟子,重點選拔,將那些有志于鉆研凌河大鼓的年輕人重點培養,培養一批理論知識和說唱功底扎實的新藝人,擴大人才隊伍。政府也要提供平臺,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并建立監督機制,督促新藝人不斷進行學習和表演,通過實踐,讓人才隊伍逐漸成長起來。
(二)融合新媒體,創新凌河大鼓傳播途徑
我國傳統曲藝歷史悠久,與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人們對文化信息的獲取方式更加多元,凌河大鼓傳統的傳播模式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漸漸遠離人們的視野。因此,融入新媒體,創新傳播途徑將成為凌河大鼓創新發展的首要任務。
凌河大鼓要實現創新發展,必須遵循與時俱進原則。一方面,表演形式、內容、風格、語言等須符合當代大眾審美;而另一方面,還要有效利用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多媒體平臺,強化凌河大鼓的新媒體推介。通過曲藝網站、短視頻平臺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播,也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故事情節設計、人物形象設計和動畫設計等,增強觀賞性和互動性,讓大眾更易于接受和了解傳統曲藝文化,使凌河大鼓煥發時代的藝術魅力。
新媒體的優勢是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搭建宣傳平臺,方便快捷,操作也非常方便,有利于聚集喜愛曲藝的人群。在新媒體平臺上,也可以實時獲得用戶對作品的反饋并進行互動,隨時隨地交流與分享,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新媒體傳播手段豐富,視頻、文字、語音、直播等形式多樣,豐富的傳播形式更加有利于拓寬凌河大鼓的傳播途徑。各種直播等平臺都是巧妙運用了新媒體的互動性、多樣化、即時性的特點,同時還能兼顧賞析與研討、表演與教學的功能。凌河大鼓借助新媒體拓寬傳播渠道,創新發展,能夠極大促進其傳播力度,創新凌河大鼓傳播途徑。
(三)強化作品創新,創新表演形式,符合大眾審美需求
曲藝的創新發展既要重視作品內容的創新,也要重視表演形式的創新。凌河大鼓作品創作要緊跟市場,強化創作人才的培養,作品內容要貼近群眾生活,要接地氣,要有新意,把當下時事熱點融入作品創作中。只有多推出精品佳作,針對大眾的需求進行創作,才能獲得人們的認可。另外,還要重視表演形式的創新,不謀求表演形式的創新就沒有市場。表演形式的創新不是要否定傳統,而是在保留傳統本質特征的同時創新形式,努力嘗試讓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使之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2011年,平泉文化館就把創新作品表演形式當作重點來抓,創作了《契丹傳說留人間》,最大的亮點就是在表演形式上,由原來的兩人表演增加到多人表演,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個曲目參加了河北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并獲獎。
表演形式的創新還可以體現在將凌河大鼓與其他形式的藝術相結合,創新表演形式,要將各自的優勢和特色進行提取,展現出它們各自的藝術魅力,增強藝術性和觀賞性。也可以將凌河大鼓融入其他的舞臺劇或情景劇中,例如,將凌河大鼓融入有一定實力的大型實景演出中,既給大型實景演出增加了亮點,又在更好的平臺對凌河大鼓進行展示,讓觀眾有新的視覺和藝術體驗。當然,要在融合的方式和內容的統一上下功夫,否則會適得其反。還可以將凌河大鼓與民間音樂等藝術相結合,增強觀眾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力。
(四)凌河大鼓的傳承發展要以高校為依托開展深入合作
當地高校音樂專業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文化資源,以非遺傳承基地為依托,把凌河大鼓的傳承發展工作和專業教育結合起來。一方面,把凌河大鼓引入高校,通過傳承人授業解惑,對那些喜歡曲藝的學生進行專業培養,為以后從事曲藝相關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高??梢园蚜韬哟蠊呐c音樂專業對接、利用其專業優勢進行產、學、研融合發展,將非遺曲藝凌河大鼓進行創新創作,參加實踐演出、展演等活動,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服務,使其成為新的文化增長點,也能為凌河大鼓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提供助力和支撐。
(五)多種渠道推廣,多種形式開發,讓凌河大鼓煥發光彩
凌河大鼓在渠道推廣和開發形式上也需要發展創新。
一是可以從演出場館的角度來對凌河大鼓進行開發,對曲藝演出場地進行改造,運用新的技術對舞臺設計、場館布置、舞臺燈光、服裝道具加以創新,提高觀眾的觀賞度。還可以謀劃在交易展會、博物館、非遺館、民俗館等地方入駐展館來進行推廣,并將表演項目在醒目位置進行宣傳,相互合作,拓展發展空間,培育觀眾和市場。
二是要與當地的文化旅游景點有機結合,將凌河大鼓融入旅游景區。一方面傳統的曲藝文化能為旅游景點增加亮點,向游客展現本地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旅游景點也能更好地促進曲藝的發展和傳承。還要借助導游等對演出進行宣傳和介紹,會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演出內容上,可以選擇經典曲目,也可以唱一些緊跟時代創作的作品,要符合大眾口味。
三是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凌河大鼓是從民間興起的鼓書藝術,來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必須走入農村的廣闊舞臺中去??刹捎谩安噬苣薄扒囅锣l”等形式,走進鄉野村鎮,不需要華麗的舞臺,帶上服裝、樂器、音響,稍加布置就能實現。在作品創作方面,要抓住農民關心的熱點問題、用生活化的高水平的說唱演出來,節目不要重復那些傳統歷史段子,要給人以新鮮感,如此一定會在農村遼闊的舞臺上站穩腳跟,打開市場。
四、結語
綜上所述,凌河大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平泉地方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傳播,在整個平泉境內,凌河大鼓占有重要地位,成為當地人非常喜愛的滿族文化特色的鼓書藝術,是寶貴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瑰寶,蘊含著生活在這塊熱土上的人們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表演藝術的精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學和藝術價值。因此,在傳承的基礎上對凌河大鼓進行創新發展意義重大。要努力探尋凌河大鼓在人才培養、傳播途徑、表演形式、推廣渠道等方面創新發展的新路徑,努力嘗試,多措并舉,推出更多適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現代曲藝精品,開創凌河大鼓創新發展的新局面。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項目“凌河大鼓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HB22-YB0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海東,男,本科,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