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中國人物畫創作獲得了長足穩定的發展,畫家更加關注繪畫內容的客觀性,以歷史或現實進行敘事和抒情,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主題性中國人物畫。新時期如何構建主題性中國人物畫的價值理念,如何加強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應引起文藝理論者和繪畫實踐者的深度思考,并就相關內容展開深入研究。
一、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特點及藝術價值
(一)主題性中國人物畫的創作特點
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都要依托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來呈現藝術內容。藝術語言的合理性和表現手法的適切性直接關乎藝術作品創作的質量。在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中,“主題性”是該藝術創作最顯著的特點。它強調創作的責任意識和精神價值,要求畫家圍繞明確的主題展開創作。在進行創作時,畫家要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場景作為人物畫創作背景。如將某個歷史人物作為創作對象,須選取該人物所處的時代及所參加的典型事件做背景,用以突出主題,豐富主題內涵。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在藝術表現上具有較強的具象特點。畫家應對多種形象進行整合,用以加強整體構圖,讓人物形象表現更加飽滿生動。此外,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更注重挖掘人物的思想情感。畫家須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利用繪畫語言將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以提升作品的藝術內涵,使之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人們對一幅畫作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主題性中國人物畫更具表現性,其主題不僅存在于作品的表面,也隱藏在作品的背后,通過深入挖掘,人們可從中收獲更多的審美啟發和藝術享受。
(二)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的藝術價值
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不只是展現人物形象的藝術之美,整個創作過程也是依托人物傳達情感和精神理念的過程,所以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對人的情感認識和價值觀具有引導和啟發作用。當前,我國主題性人物畫藝術獲得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表現內容的豐富,表現手法的增多,對突出人物形象特點起到促進作用。許多畫家在保留傳統繪畫藝術的同時汲取西方繪畫精髓,使繪畫藝術獲得更加開闊的發展空間,取得諸多成就。譬如在新思想和新技法的支持下,畫家站在現實主義和人文關懷的視角,在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塑造人物形象,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理念。通過利用人物畫作加強與人們的思想交流和心靈碰撞,不僅促進了藝術審美觀念的傳播,也升華了藝術作品的內涵,更利于傳遞正能量,使主題性中國人物畫藝術發揮出應有的社會功能。
二、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遵從的原則
(一)體現歷史再現的真實性
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強調真實性、準確性,畫家須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利用畫筆再現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也就是說,在進行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時,畫家應盡可能多地收集和整理相關歷史素材,對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進行深入的研究,對相關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過程、后果及產生的影響和作用有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要準確提煉人物的樣貌、服裝、道具和環境等細節。一幅成功的歷史題材人物畫作,要求畫家將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歷史情境,合理把握人物的思想內涵、心理活動及精神狀態,賦予作品真實可信的歷史感,讓觀者從多個角度走近人物。如以主題性中國人物畫作品《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為例,畫家首先要收集關于秦始皇執政的史料,對修筑長城這一事件涉及的人物進行梳理,了解秦始皇修筑長城的動機和原因,明晰修筑長城對整個華夏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影響。無論秦始皇采取怎樣的措施,造成怎樣的負面后果,都不能否定長城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擾及對沿線地區和內陸地區農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的保護作用。為了更好地還原歷史真相,畫家可以參觀歷史博物館,認真研習從戰國時期到西漢時期人們的服裝、發飾、飲食等生活細節,參考秦始皇陵兵馬俑,了解將軍和士兵使用的兵器、甲胄和馬匹等,實地考察秦長城遺跡,深刻感受萬里長城蘊涵的歷史文化氣息。畫家只有盡可能多地挖掘歷史,將修筑長城的過程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呈現出來,才能使觀者切實感受到那段歷史。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歷史沒有留下印記,部分真相無從考證,需要畫家合理發揮想象力展開藝術創作,確保畫作內容符合歷史邏輯,能夠展現出應有的歷史風采。
(二)體現人物形象的鮮活性
人是事件的參與者,正是因為有了鮮活的人,才讓事件發展充滿變化。人物作為主題性美術創作的主要內容,只有被描繪得準確、靈動,才能給觀者帶來極佳的審美視覺。在進行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時,畫家須準確了解人物和事件、人物和人物之間的關系,選用一個最典型的情節來突出人物和表現事件,往往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劉松年創作的《中興四將圖》,該作品展現的是正義凜然的武將,愛國愛民的英雄。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皆是傳奇性歷史人物,在民間留下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畫家從全身的視角展現各個人物形象特點,將這些武將的外在形象描繪得入木三分,內在精神刻畫得淋漓盡致,配合許多繪畫技法完善細節,避免畫作落入俗套。對于主題性人物畫創作而言,賦予人物鮮活性和靈動性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開端,人物塑造須置于適宜的環境中,以寫實的手法凸顯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精神,往往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
(三)體現主題內涵的深刻性
歷史為藝術創作提供素材,藝術豐富歷史表現形式。歷史與藝術在敘事上有共鳴,但也存在本質區別。前者強調事件發生的真實性,內容極為復雜。后者強調對歷史的整合,再對之進行藝術加工與深加工,賦予其本身新的思想內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歷史演進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對歷史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創作歷史題材人物畫作品時,畫家不能一味地推演和重現歷史事件,須加強對歷史內涵的解讀。也就是說,畫家要開闊視野,多角度認識歷史事件,除了還原歷史事件真相,還要闡釋歷史事件的意義和價值,向觀者提供全新的認知思路。以主題性中國人物畫《沙漠變綠洲》為例,畫家首先要做的是實地考察,深刻認識荒漠環境下勞作的艱苦和綠洲環境下盎然的生機,理解沙漠變綠洲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深度思考是什么樣的人將沙漠變成綠洲,從中提煉出“楷模”的先進事跡,將“堅守”作為主題展開繪畫創作。以現實主義和人文關懷的視角切入,依托具象寫實的表現手法,真實還原治沙人辛苦勞作的場景,刻畫出鮮活靈動且令人欽佩的典型人物。針對人物的塑造,畫家可以從外在形象的描繪和內在情感的表達入手,突出治沙人無私奉獻、永不退縮,敢于拼搏的精神,賦予《沙漠變綠洲》這一主題更加豐富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內涵。
(四)體現藝術語言的創造性
一部令人稱贊稱絕的優秀繪畫作品,無論是內容的創作,還是形式的選用,都有其獨到之處。特別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完美結合,更能增添整部作品的藝術色彩,給人以良好的審美體驗。在進行主題性美術創作時,畫家應選用最合適的表現形式,依托高超精湛的技法構建畫面,展現畫作內容的藝術性。只有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和展現藝術創造力,才能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力,從而奪人眼球,打動人心。寫實性的創作手法在突出主題思想、塑造人物形象及表現藝術美感等方面更具優勢,仍是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的重要手段與方式。以創作《農民工》主題性中國人物畫為例,為了展現農民工不怕苦、不怕累和不怕難的勞動精神,在描繪該人物服裝時,畫家可以采用干筆皴擦的方法,將衣紋呈現出來,配合粘上灰塵、被汗浸透、有裂口等細節描繪,增強服飾的質感和人物的滄桑感。通過融合繪畫語言和客觀物象,賦予畫面內容表現力和感染力。主題性中國人物畫蘊涵豐富的時代精神,畫家依托合理的藝術想象和無限的藝術創造,將這些精神以人物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更易引起人們對主題性中國人物畫藝術的思考。
三、提高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題材的普遍性和表現性
任何藝術創作都包含創作者對社會的認識和世界的理解,畫家往往以自身所處的社會為背景進行繪畫創作,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呈現在畫面上,反映的是社會現象,體現的是時代精神。在進行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時,畫家要關注創作題材的普遍性和表現性,熟悉主題是否契合大眾的審美需求,是否契合大眾的情感需要。只有挖掘題材打動人心的點,配合豐富的表現性,才能讓觀者提高對題材的認識度和認可度,更好地引起觀者的共鳴。縱觀古今中外的一些繪畫形式,無論是寫實風格,還是寫意風格,抑或是超現實風格,其表現手法也許不被大眾所理解,但是其所展現的精神無不以人類普遍情感為依托。如果畫家選擇的題材超脫所繪的時代精神領域和公共情感范疇,那么畫作就失去與人的思想世界和情感世界交流的紐帶,無法引起觀者的共鳴。這樣的作品顯然是失敗的。
(二)關注當下的審美價值觀
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要取得理想的藝術效果,被大眾喜愛和理解,畫家就必須充分認識時代審美價值觀。人物畫是以人物為主,依托人物的表情、姿態、動作等塑造人物形象,能夠展現出畫家對社會和個人的情感態度。若畫家不注重情感表達細節,片面地以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進行創作,很可能使作品偏離大眾審美。時代在向前發展,審美觀念在不斷變化。唐代以胖為美,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是微胖身材,被當時人們稱為國色天香。宋代以瘦為美,如“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的李師師是柔弱身材,被當時人們稱為絕世美女。畫家要順應時代發展變化,不能違背時代潮流,結合大眾審美調整自己的審美感,依托最感性和最直接的審美心理進行人物繪畫創作,將個人情感有機融入作品,賦予作品以靈魂,豐富作品內涵,才能以時代審美精神為準繩促進大眾理解作品,使大眾產生更深刻的共鳴。除此之外,畫家要站在現實主義和人文關懷的視角,利用畫作準確傳達真實的社會現狀,恰如其分地流露情感,賦予作品生命活力。
(三)加強繪畫理念和技法的運用
中國人物畫中的人物范圍不外乎宗教人物、歷史人物、現實人物三類。每類人物畫的創作都有自己的藝術體系,使用不同的繪畫技法突出人物特色。針對主題性中國人物畫的人物描寫,畫家不僅要加強對人物外形的描繪,還要重視對人物性格與內心世界的揭示,確保人物形象塑造合理得當。
在具體的創作中,畫家首先要結合經驗對所選主題內容作出準確的理解、認知與判斷,梳理對描繪對象的情感,為相關人物創作鋪墊情感基調。其次,畫家要加強對敘述情節、畫面構圖、人物要素等方面的研究,準確把握尺幅和畫面感染力對創作的要求,如形象設置、位置安排、色彩設定等,保證畫作與類似題材作品在表現形式上拉開距離。依托多種表現手法的融合運用,提高人物表現的準確性。保持形式與內容一致,不能偏離主題思想,將情感融入其中,充分調動自身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素養。最后,加強繪畫技法的運用,確保人物構圖合理,色彩鮮明。以工筆重彩畫法運用為例,畫家在起稿階段,先用鉛筆在稿紙上準確畫出人物造型,完成修改后將畫紙蒙在上面覆描。在勾線階段,采用勾勒法和勾填法進行勾線,突出人物造型效果。在分色染底階段,為了表現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變化,可以在暗處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用赭色分染。在著色階段,利用三白法上色,突出人物裝扮特點。在罩色階段,為了使色調統一或補救某些不協調的部分,采用淡赭石平涂一到兩遍。在提色階段,對重點部分進行再加工,如眼睛、口角或鼻子等,突出這些部分的效果。工筆重彩畫法在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中有著廣泛的運用,該技法洗練縱逸,惟妙惟肖,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在中國繪畫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新時期背景下該藝術的發展仍有漫長的路要走。如何將這一藝術有機融入當下的文化體系,對推動我國中國畫藝術發展具有現實意義。主題性中國人物畫創作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溯,也是對時代精神的弘揚。為了讓主題性中國人物畫藝術發揚光大,美術工作者須繼續努力。
(作者簡介:徐錦程,女,本科,江蘇省興化市景范學校,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美術學科教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