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藝術主要是依托于計算機技術及其軟件設備產生的一類具備新時代數字化發展特征的藝術表現手法。通過進一步包裝、加工,可以改善展示設計的藝術性和表現性,發揮出數字媒體的價值,提高參展者對物品本身的美學視聽感官體驗,營造出風格形態不同、更為生動形象、具備數字化技術特征的藝術作品。通過將數字媒體藝術運用在展示設計中,可以為展品賦予強大的生命力,在提高其觀賞性、人文內涵的同時,也可以展現出作品本身表達出來的豐富文化,為參展者帶來極為深刻的印象。基于此,本文針對數字媒體藝術在我國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展開研究,并提出運用策略,以供參考。
一、數字媒體藝術概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文化之間聯系密切,相互促進。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始終與科學技術的推動密不可分。例如,2019年我國舉辦的一次晚會上呈現了當時難度最大、最復雜的一次動態圖形表演,其中展翅翱翔的和平鴿以及氣勢磅礴的長城,都是通過3000多名演員手持光影屏,依托發光圖形來展現出來的。現場通過將無線接收器、播放器和光影屏幕綁在一起,通過共計3290個光影大屏,形成了流光溢彩的動態光影圖案,為晚會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在后續采訪中我們得知此次表演是通過復雜的電腦編程、反復地精密計算和演員在現場重復不斷地訓練,才呈現出了這場讓人酣暢淋漓的完美表演。因此,藝術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結合,已經成為未來的必然趨勢,展示設計也不例外。
二、數字媒體藝術為展示設計注入的新特征
(一)互動性
數字媒體藝術所表現出來的互動性,主要在于人可以參與到其中。在傳統的展示設計中,展示設計為少數人的藝術,參展者只能被動參與到其中,享受創造者創造出來的藝術,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較遠。但是將數字媒體藝術應用于展示設計之后,參展者可以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實現和三維畫面的溝通交流互動,讓整個展示過程從無聲到有聲,從單媒體轉變為多媒體,從真實物體展覽轉變為虛擬鏡像展現,從被動參與變為主動互動,塑造了我國在藝術展覽形式上的全新形態。
(二)虛擬性
將數字媒體藝術用在展示設計過程中的虛擬性特征,主要在于可以改變傳統產品的展品模式和陳列形式,即無須在某種特定限制空間中進行展示,也并非一定需要實體產品。在傳統產品展示過程中,受到時間、空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例如場地太小無法一次展現所有產品,或者由于天氣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無法保證長時間展覽。但是通過數字媒體藝術的虛擬性優勢,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例如通過利用VR技術,人們頭戴VR設備,即可在眼前呈現三維立體化的藝術展品;可以通過運用觸覺手套,與藝術產品進行互動,達成對藝術產品進行欣賞的目標;可以通過設置虛擬藝術展廳,運用互動裝置遙控器、聲光學電等不同技術手段,創造出數字化的產品虛擬空間。除了可以讓人們進行觀賞之外,還可以動手操作,甚至根據其觀賞意愿,對產品展示形態等進行重新設置,創造出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設計師可以依照其個人設計想法,隨心所欲地去創造,這也是藝術發展不受限制的重要表現形式。
三、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一)在靜態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靜態展示設計涉及內容較廣,本文所指的靜態展示設計,為對展示進行設計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傳統的靜態展示設計過程中,主要是以靜態圖文設計為主,是一類較為原始、同時使用較為廣泛的設計展示辦法。靜態展示設計優勢在于成本投入較少,信息傳遞非常清晰直觀。但不足之處也較為突出,例如展示風格較為單一,效果單一,同時因為是圖文展示方式,很容易在展示過程中引起參展者視覺疲勞,為參展者展現出來的內容也較為狹窄,對于展示設計的長遠發展來說,其后期探索和拓展的難度相對較大。但是將數字媒體技術有效運用在靜態展示設計工作中,則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之處。與此同時,伴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從某種程度上,展示設計效果也將得到全方位改善,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
一是將數字媒體藝術應用于靜態展示設計的過程中,可以確保設計形式越來越豐富多樣。舉例來說,2018年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舉辦的大型展覽中,其中的大美中國影像長廊,就曾通過數字媒體技術結合文字、圖片,創作出符合主題的新媒體作品,展現了我國近年來的國家重大事件,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活質量上的巨大變革。若是通過傳統的靜態展示設計辦法,參展人員只能通過簡單的二維視覺感官欣賞其中的文字和圖片。但是在數字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可以通過運用長度33.5米、高度6.6米的長屏幕,將相鄰兩個展區之間的通道直接創造為三維立體的光影世界。相較于傳統的文字和圖片展示設計模式,依托于聲光電數字媒體技術,可以讓文字和圖片具備更強的現代感以及高科技感,吸引參展者的注意力,改善在參展過程中的體驗。但是在這一展覽中,圖片和文字并未呈現動態化變化,只是通過對光影的交互設計,在其中配合音樂,同時參展者在欣賞時,會產生一定的畫面變化,由此會為參展者帶來動態展示效果。
二是在靜態展示設計過程中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可以使設計載體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在傳統的靜態展示作品設計過程中,作品只能通過展臺和展柜進行展示。但是伴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參展者除了可以通過展臺和展柜觀看產品,通過曲面LED屏幕、半透明幕布、曲線形環繞投影和大型4K液晶顯示屏,也可以看到圖文信息,為參展者帶來不同的觀感體驗。舉例來說,“行走的力量分享”展覽就通過文字和照片,展現出了八月時節西北到荊州之路,一行人在行走過程中的心緒轉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讓參展者也感受到了如何通過行走來實現對自我的內觀,并在安靜的歲月中喚醒來自內心的深層次力量,感悟到了其傳達出來的行走精神。在這一過程中,文字和圖片都是通過數字媒體技術所展現出來的,為參展者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二)在動態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動態展示主要是將視頻展示作為核心,可以將展覽內容通過視頻的模式,融合音頻設備展現在參展者面前。并依托視聽語言,創造出一個動態化產品展示空間。通過將數字媒體技術用在展品的動態展示中,可以確保展覽信息更為多元化,容易吸引參展者的注意力。與此同時,對于其中的新內容,添加過程也十分便捷。在數字媒體技術的支持和引導之下,產品藝術設計也開始走向多樣化的發展之路,例如,可以通過在其中增設不同感官互動形式,為參展者帶來沉浸式體驗感,讓傳統的展示設計從單向靜態展示、實物展示,轉變為雙向動態展示和虛擬展示。例如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圖》,設計師就依托數字媒體技術,通過用更為現代化的投影裝置和投影技術,讓原本二維靜態的河水在人們面前流動了起來,曾經一動不動的人也在畫面中行走叫賣,乃至路邊的花草樹木,也擁有著活力和生機,讓一動不動的靜態畫卷真正實現了動態視頻展示。另外,還在其中融合音樂以及光影變幻處理效果,參展人除了可以基于視覺感官系統感悟作品傳達出來的美感,還可以基于聽覺系統,感悟作品傳遞出來的聽覺語言。在參展過程中,人們也會獲得一定的時空交錯之感,仿佛與古人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使作品展示效果趣味性全面增強,活力十足,生動有趣,代表著我國在展示設計上的一次創新變革。而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在參展過程中,也不再被動地欣賞作品,反而是主動接受展品傳達出來的內涵和精神文化,更加有利于我國傳統藝術和現代科學技術二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參展者可以加強對傳統藝術的理解,以確保中國傳統藝術可以真正地扎根在廣大群眾心中,進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活動中去。還有南京博物館數字館,在《韓熙載夜宴圖》的展示過程中,將韓熙載擊鼓這段靜止的畫面以全息展示的方式展現在參展人面前,讓靜態擊鼓畫面變為鼓槌上下輪流擺動,同時在其中配合音樂,鼓發出咚咚之響,參展者獲得了更為豐富的視聽體驗,代入感極強,也使得參展人整個觀賞過程的積極性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
(三)在交互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靜態展示和動態展示設計相比,交互展示由于有著較為特殊的參展互動性,受到當前參展者的廣泛青睞。在傳統的展示設計過程中,不管是參展者還是創作者,二者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系。但是通過將數字媒體藝術用在其中,可以改善參展者在參觀過程中的創作興趣,讓參展者也積極地參與到展示設計過程中去。因此,如何進一步展現出數字媒體藝術的價值和優勢,提高參展者和創作者二者之間的信息溝通互動效率,成為相關工作人員的重點研究課題。從本質來說,交互展示設計核心在于以人為本,為一種更為新穎的展示設計信息傳達模式,也正是由于將數字媒體藝術用于交互展示設計過程中,十分關注參展活動中參展人的地位以及其可獲得的信息,交互展示設計才可以真正發揮出其交互性和信息傳遞價值。在交互設計上,依照其主題差異大致可劃分為兩種類型:首先是信息傳達交互設計,其次是娛樂交互設計。其中,信息傳達交互設計有著非常突出的人性化特征和個性化特點,可滿足不同參加者的心理和精神文化需求,可以綜合個人需求來理解展示信息。而娛樂交互設計是目前我國各地博物館和主題展覽比較常用到的一類設計模式,并在各種展覽項目中,發揮出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例如我國國家博物館所舉辦的大型展覽中,就曾通過建設能源互聯網、智能電子互動展示系統,將信息傳達作為核心,為將數字媒體技術用在交互設計中的典型代表案例。其中,能源互聯網智能電子互動展示大屏依托于卡牌、棋子等小游戲,以觸摸的互動模式吸引了非常多的參展者到此進行游戲體驗,并依托于三維建模技術,基于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分別展示了三個重大場景,分別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社區智能電網和中國智能大電網,突出了我國電力事業數年來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突出發展成果。再如,南京博物院通過建設數字化文物修復體驗區,將娛樂作為核心,也是將數字媒體技術用于交互展示設計中的代表。通過運用觸摸屏幕,可以展現出有待修復的文物。參展者在看見這一大屏幕之后,也會主動上前與屏幕進行互動,并通過小游戲的方式感受文物傳遞出的信息。通過游戲了解文物相關知識的同時,也實現了和展品之間的深入溝通、交流互動,使得整個展覽過程趣味性十足,縮短了文物和當代人群的距離,趣味性更強。由此也可以得知,通過在展覽展示設計中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加強交互設計水平,可以進一步調動參展者在展覽舉辦過程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對于傳承我國優質傳統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也可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軟實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管是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還是展示設計的不斷進步,都是我國藝術領域的重點研究內容,也都是為我國社會發展和文化事業的進步提供服務。同時在整個過程中,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依托數字媒體藝術,可以使展示設計發展空間全方位拓展,延長展示設計領域互動性的發展生命。未來,只有通過科學合理地運用數字技術,展現出展示設計的本源,才可以發揮出數字媒體技術的最大價值,為我國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郭恬靜.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04):25-27.
[2]卜文婷.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運用[J].西部皮革,2021,43(22):151-152.
[3]李鮮.淺析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運用[J].今古文創,2021(11):66-67.
[4]侯召洋,劉菲菲,周春華.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運用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4):166-168.
[5]李君利.數字媒體藝術與現代展示設計的結合性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5):74-75.
[6]張巖.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創新運用研究[J].才智,2019(35):229.
[7]劉柏如.數字媒體藝術在現代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21):88-89.
(作者簡介:韓明睿,男,碩士研究生在讀,長春科技學院,研究方向:影像藝術)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