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文化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出來。近年來,我國對文化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并基于戰略和全局方面的考慮做出了長遠的規劃設計,尤其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更是不斷提高重視度。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積累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的理論源泉,也是我國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堅實基礎。所以,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新發展和積極轉化,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優秀傳統文化當中就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其也是當前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顧名思義是由廣大群眾在日常從事生產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體驗形式,與群眾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并且其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能夠使人們的文化、審美等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當前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大力發展群眾文化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弘揚和傳承至關重要,而同時,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可以為群眾文化發展指明方向。
一、群眾文化與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間的關系
首先,群眾文化與民族民間文化有相似之處。從社會功能層面來看,民族民間文化和群眾文化兩者發揮著相似的作用。例如,在舉辦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作為文化工作者必須協調好群眾間的關系,使群眾能夠在意見和觀點上達成一致,更加認同民族文化,增強群眾凝聚力。而來自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以及手工藝等形式,不僅充分展現了群體化、社會化等顯著特點,而且還可以使人們在藝術方面得到提升。
其次,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依托群眾文化的發展。就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來說,人們往往會對各民族文化間的聯系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并將其逐漸相互融合滲透,以此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通過不斷地演變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且在群眾文化活動中通過多種方式發揮積極作用。此外,隨著民族民間文化的不斷發展,其在內涵、形態等方面也越發完善。比如,在過去元宵節主要是為了祭神,而如今則是人們外出賞花燈和猜燈謎;中秋節也由拜月習俗演變成了賞月的習俗,等等。
最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是民族民間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中國有著五千年積累下來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各民族文化經過長期實踐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而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又在傳播民族民間文化的過程中使二者相互促進。
二、群眾文化發展和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的現實意義
(一)推動文化藝術得以持續穩定地發展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在表現形式上較為多樣化,能夠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將民族民間文化積極地傳承下去,是推動傳統文化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這樣才能在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文化的過程中保證內容的積極健康,摒棄那些落后、與新時代需求不相符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夠促使群眾文化活動健康發展,還能夠使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雖然身處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也能夠心系先輩,使傳統文化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相關部門應當為傳統文化提供有效保護,將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充分地體現出來,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一直以來,社會發展的目的就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發展經濟是打下堅實物質基礎的重要條件,而發展文化則是為了使群眾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所以,必須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經濟實現有效增長,還可以使群眾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如此一來,群眾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能夠得到高品質的保障,并能夠與社會發展保持步調一致。在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之后,必然對精神文化生活有更高的追求,進而也會使得群眾的生活品質有所提升。因此,在發展群眾文化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加大力度進行文化宣傳,并注重文化和經濟協同發展,如此才能更好地調動起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主動性,為社會和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推動文化發展與經濟建設實現良性循環
文化和經濟兩者要想更好地發展,不是靠單方面就能夠實現的,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確保經濟體系穩定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同樣,經濟實力的強大也是文化得以實現良好發展的保障。也就是說,只有廣大群眾的物質生活富足了,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為民族民間文化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也讓廣大群眾能夠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和提升文化素養,進而促使社會文化能夠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另外,在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還應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以此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這樣才能獲得相關部門的有力支持和群眾的認可,文化和經濟才能實現協同發展。同時,要平衡好文化和經濟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確保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地位。
三、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的有效策略
(一)確保民俗風格不受影響
就目前情況來看,民族民間文化已經與群眾文化建立起了非常緊密的聯系,其也在群眾文化中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并且隨著非遺保護計劃的提出,各地相關部門都對此予以高度重視。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滄桑歲月積累下來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結晶,也是體現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的重要因素。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所蘊含的深厚內涵和豐富多樣的形式是各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推動文化藝術不斷發展的助力。所以,加大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力度,對傳統文化的持續穩定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并且對于現階段群眾文化發展更是不竭的動力。民族民間文化擁有極為豐富的表現形式,尤為突出的就是地域、民俗等特點。而想要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護好當地民風民俗、建筑物風格,等等。當前有些少數民族所具有的獨特建筑已經逐漸被城市化所取代,而這極不利于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換言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城市發展,并逐漸適應和喜歡上了城市居住環境,這就使得原本的風俗習慣被舍棄。因此,為了能夠讓民族民間文化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必須在不改變原有的民風民俗、建筑風格等情況下來創建更加良好的生活環境。
(二)通過旅游產業帶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發展
就群眾文化而言,其不僅參與者眾多,而且傳播范圍廣,活動場地更是有較多選擇性。相關數據表明,在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中,項目多以民間文化藝術形式為主,不僅對群眾有著較大的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廣大基層群眾所認可和接納。在新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與整個大環境是高度契合的,書畫、唱歌以及舞蹈等娛樂活動不僅僅讓人們身心得到放松,更能夠對群眾起到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養的作用,這樣對地方發展極為有利,通過將民族民間文化與旅游產業相融合的方式,從而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旅游產業日益發展,這是由于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有機會在工作之余參與到休閑娛樂活動中,釋放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同時,人們對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能夠放松身心,還需要景區在地域文化等方面有獨特之處。因此,將民族民間文化適當融入旅游當中具有極大的可行性,能夠為文化藝術的傳播提供一個新的平臺。所以,對于那些擁有大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的地區,應對其旅游產業的潛能進行挖掘,借助旅游吸引游客擴大宣傳,將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更好地傳播出去,這樣不僅可以使當地經濟效益得到提升,還能夠帶動其他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動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商品化現象過于嚴重。除此之外,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還可以將本地區獨特的飲食文化作為亮點,吸引更多的人來旅游觀光,讓人們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夠欣賞到不一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以此拓寬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途徑,使其能夠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推動民族民間文化朝著數字化方向發展
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將民族民間藝術融入可以使活動更具感染力,群眾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在文化、審美等方面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這也就使人們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越發重視起來,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化。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相關部門必須與時俱進,積極推動數字化媒體與民族民間文化相互融合發展,為群眾文化發展創造條件,讓群眾能夠享受到不一樣的體驗。一方面,在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將群眾文化活動現場情況通過數碼設備、手機等拍攝成短片,留住每一個美好的瞬間,并上傳到網絡平臺上面,這樣不僅可以將活動過程完美地展現給大眾,還能將文化藝術魅力呈現出來,以此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或觀賞。同時,還可以利用虛擬技術手段,將過去的生活場景、節日慶典等場景展現出來,讓參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產生與眾不同的體驗感。另一方面,除了讓人們感受自然風情、文化魅力之外,還可以引導群眾對當地歷史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在積極推廣地方文化的過程中,將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用于鄉村建設,這樣可以使其成為區域文化的一個亮點。
(四)以民族民間文化為依托組織開展實踐活動
在社會日益發展進步的形勢下,文化擁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而在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必須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的挖掘,使廣大群眾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民族民間文化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性。而群眾文化要想實現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依托民族民間文化,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以此使群眾文化活動更具凝聚力。比如,在傳承一些民間文化藝術的過程中,可以將民歌元素科學合理地融入舞蹈等藝術形式中,讓多種形式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能夠有效融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發展模式。在一些節假日期間,社區或是村鎮通常都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藝演出活動,旨在將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而在這一過程中,群眾文化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也得到了展現和豐富。例如,在春節期間通常會有各種各樣的民間藝術作品出現,像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貼的年畫、剪紙等這些都是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再比如扭秧歌、舞獅以及踩高蹺等民俗娛樂活動,這些不僅為節日增加歡快的氣氛,還可以使人們的節日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廣大群眾通過積極參與群眾文化活動,不僅可以讓身心得到放松,業余生活變得更加充實,還可以受到藝術的熏陶。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精神文化方面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加大力度發展群眾文化,并在此過程中將民族民間文化更好地弘揚和傳承下去,使其文化內涵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廣大群眾,讓他們的藝術、審美等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由此可見,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群眾文化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兩者之間是協同發展的關系,而只有將兩者科學合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夠真正滿足廣大群眾的多樣化需求,也才能確保民族民間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并使群眾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文化傳承隊伍當中。
參考文獻:
[1]葉子.群眾文化活動與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關聯探析[J].對聯,2022,28(20):12-14.
[2]謝春華.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的發展研究[J].參花(下),2022(01):128-130.
[3]呂玲玲.如何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J].藝術品鑒,2021(30):77-78.
[4]周南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與保護[J].藝海,2021(04):103-105.
[5]杜欣.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J].西部皮革,2020,42(24):91-92.
[6]于洪英.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相關研究[J].大眾文藝,2020(12):11-12.
[7]扎西東知.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思考分析[J].傳媒論壇,2020,3(06):146.
[8]廖智享.舞蹈節目的民間文化元素與公共文化服務實踐[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8(03):67-69.
(作者簡介:李劼,男,本科,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