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江 陳光鑫 郭旭斌 譚文星 王有基*
(1.河池學院體育學院 廣西河池 546300;2.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3.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8)
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1]正式出臺,該意見中多次提及文化保護與文化傳承,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是從民族文化視角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文化傳承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桂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該文對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對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底蘊文化資源進行創新,以此來促進桂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桂西北地區是廣西少數民族聚集地最多的地區,這里居住著瑤族、侗族、壯族、毛南族和仫佬族等8 個少數民族,其中壯族民眾占多數。桂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既有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色,又極具本地方民族風格。每個少數民族項目的運動特點,都將本民族的感情、精神、理論融入其中,從而形成象征著桂西北地區的一個極具特色的文化符號。
當地的體育項目資源整合后可以大致分為4種類型(見表1)。第一種,傳統表演類的民族傳統體育,這種類型的體育平時很少見,只有在節日里或者盛大活動中用來表演。第二種健身娛樂類,這一類參與人數最為廣泛,也最為常見,這種類型的活動與現代生活城市中的廣場舞很相似。第三種是體育游戲類,它源于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具有一定的健身性、趣味性,便于參加,可以讓人們快樂玩耍的同時,感受到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第四種是體育競技類,這一類的活動對參與者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表1 桂西北地區部分傳統體育活動分類整理名錄
1.2.1 傳統表演類
桂西北地區少數民族表演類型的體育項目具有很強的表演性和觀賞性,主要在大型祭祀、節慶日、婚禮中開展。常見的有壯族的扁擔舞、瑤族的銅鼓舞、侗族的舞草龍。這種表演類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有著深沉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都體現在優美的舞蹈動作和金光燦燦的服裝與飾品當中,這些屬于少數民族的民俗舞蹈的表演項目具有非常大的藝術文化價值,需要人們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1.2.2 健身娛樂類
桂西北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常見的健身娛樂類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這類的體育活動,常見的有都安江南鄉壯族的壯拳,羅城仫佬族的象步虎掌,水族的撈魚樂、上刀山下火海,侗族的斗雞、斗牛等。這些都屬于健身娛樂類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組織的體育活動,有排解社會成員不良情緒、鍛煉身體的作用,是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1.2.3 游戲參與類
桂西北地區不僅有在盛大節日舉辦的傳統體育表演類項目和日常的傳統體育健身娛樂類項目,還有游戲參與類的傳統體育項目。在桂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這一類是最具娛樂性的,也是最具普及性的。在當地最為常見的有羅城仫佬族的母雞守蛋,都安瑤族的叢林追獵,環江毛南族的同頂、同填等,這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都是從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中挖掘出來的,真切地反映了自身民族頑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桂西北地區的寶貴財富。
1.2.4 體育競技類
桂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競技類體育項目,通過制定出比賽規則和體育相應的比賽規程,參與者需要在體育中競爭,具有很強的競技對抗特點。比如,侗族、仫佬族、壯族3 個民族共有的傳統體育項目搶花炮;水族、苗族共有的傳統體育項目獨竹漂(又稱劃竹竿),如今這些項目都已經被正式列為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比賽項目。同時,該類項目也可以更好地體現參與者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積極進取的優秀品質,在比賽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拼搏精神。參與者在比賽中取得榮譽的同時,也能彰顯自身競技能力。
政治機遇是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參與鄉村振興的最大優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說明中,總的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桂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資源豐富,這些少數民族體育資源可以成為促進地方發展的潛在資源,體育可以改善社會工作者的身體狀況,可以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產生諸多積極影響。桂西北地區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多樣性、趣味性和健身性,非常適合普通大眾,民族傳統體育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向公眾推廣當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中華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多彩廣西。
無論是現代體育,還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科學的管理模式是體育發展的基礎。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科學管理模式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科學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解放思想,其重點在于敢于創新,只有創新發展,才能擺脫民族體育發展困境。桂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宗教性和民俗性,在某些運動項目中,存在著性別、種族和信仰的差異。這些過時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隨著科技通信設備和互聯網的發展,桂西北地區的許多偏遠村落逐漸與外界建立聯系,當地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也逐漸為外人所知。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根植于桂西北傳統體育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并逐漸與城鄉一體化的新社會結構相結合,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成為二者的催化劑。首先,體醫結合的模式加速了城鄉全民健身的數據化,提高了城鄉傳統體育參與者的科學健康水平。其次,城鄉體育部門推進教學改革,將趣味性、健身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推進到城市學校課堂,并且建立了城鄉體育部門,實施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工作,確保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最后,桂西北農村地區憑借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優勢,擴大農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滿足城鎮居民的需求,也向人們展示了桂西北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給桂西北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外在生活方式的改變,并且改變了桂西北少數民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方式。生存手段的改變,讓人們不再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而生活習慣的改變,使得部分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繼承人的思維發生變化,對本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保護意識逐漸淡化。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高于少數民族傳統生產方式,導致少數民族地區大量人口流失。面對少數民族村體育代表人和傳承人隊伍的大規模縮減,繼承人的培養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多樣性的保護就變得愈來愈重要。
桂西北地區體育文化在歷史長河中逐漸發展成為多種形式的傳統民族體育運動,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時,又保留了原生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桂西北傳承千年的價值觀、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也代表了桂西北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運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只能在一定的區域內發展和傳播,這就是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在發展的道路上停滯不前的原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和信息傳遞日益發達,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特征正面臨消失的危機,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有耐心和毅力來傳承桂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人銳減,生存觀念和物質消費觀念的急劇變化,導致包括桂西北傳統體育文化在內的諸多民族文化變遷。鄉村振興的體育實踐,能很好地對鄉村自治體系建設、社會關系構建起到積極作用[2]。學校教育是傳承最好的承載者,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獲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知識,不僅能提高自身文化水平,還能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起到一定作用。
隨著西方體育文化不斷涌入我國各個角落,國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但在西方體育事業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桂西北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正隨著時間的推移悄然消失。在當今數字化時代,青少年受多維意識形態與民族文化的制約,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認同逐步淡化,由自我效能感缺失所產生的文化認同危機,導致國家認同所賴以依存的物質與精神基礎彌散[3]。如今,新聞媒體和短視頻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加速了西方體育文化的傳播,擴大了受眾群體,由于受西方體育文化盛行的影響,我國傳統民族體育文化漸漸暗淡。由此可見,挖掘文化內涵才是民族地區傳統體育文化擺脫故步自封困境的破解之法[4]。這兩種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競爭,使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信仰、節日、習俗甚至語言在我國逐漸被遺忘。
桂西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族環境孕育出了許多民族體育,包括了以技擊、防身為主要目的的民族傳統武術,以節日、婚禮、慶典為主要目的的民俗體育,以健身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民族體育游戲等項目,它們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民族體育傳統體育文化的參與者,更重要的是培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者。河池地區已有部分中小學開設繡球、板鞋競速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過在學校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熱愛和參與積極性,創造良好的校園民族體育文化氛圍,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校園文化,弘揚和發展民族文化。依托地方政府與高校共同建立廣西世居民族文化傳承中心,在建設思路上可以將“中心區域化、區域內容化、內容課程化、課程精品化”作為主線,并以地域劃分進行分段建設[5]。當地中小學應積極構建特色課程,注重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與保護,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體育文化、桂西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共生。
推進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建設,一是要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管理機制,各級民族文化職能部門全面負責,集團建立民族體育人才建立市、省、社區民族體育俱樂部或俱樂部,吸引和培養民族體育人才,為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持。二是成立組織協調機構,挖掘、融合、保護和發展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同時,桂西北各省、市、社區的領導也要充分認識本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是鄉村振興發展和物質文化建設的需要。它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還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同時也有很強的教育和社會功能。三是制訂相應的文化救援方案和建立保護機構。在桂西北地區以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庫和人才庫為導向,征集當前桂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聲音、視頻、文字、圖像,根據不同層次、民族、階層逐步進行篩選、歸檔和共享。今后要將桂西北少數民族壯麗的傳統體育文化全面介紹給世界。
少數民族體育傳承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鄉村文明與產業興旺”的核心要義是以人為本,突出非物質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性,將“文化自覺”“鄉村文明與產業興旺”有機結合。只有自覺地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才能弘揚桂西北地區的鄉風文明,從而促進桂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使桂西北的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蓬勃發展。桂西北少數民族體育作為“造血”的手段和抓手,在運作中彰顯了其巨大的商業價值潛力[6]。隨著新時期政府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發展的重視,桂西北民族對自身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越來越強,各族人民的需求和責任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將鄉村振興戰略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發展同步推進,更有利于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整體推進,實現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整合效益的最大化。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體育精神和體育技術的象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各個民族息息相關,它承載著各個民族歷史文化傳承,呈現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體現出各個民族的精神品質。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僅是一種運動,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縮影。通過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需要廣大群眾提升自信心和認同感,可通過文化交流、特色活動、教育實踐等傳播途徑,讓大眾加強認知與認同,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