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林
(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520)
“止戈為武,隨通而行為術。”武術是在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一直強調內外兼修,既重視外在的筋骨錘煉,具備強身健體的功效,也強調內在的涵養德行,能夠培養習練者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正因如此,在國家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倡導下,2016年我國開始正式推進武術進校園的計劃方案。而廣東省作為我國的武術大省之一,是洪拳、詠春拳、劉家拳、龍形拳等眾多地方傳統拳術的發源地,同時也誕生過黃麒英、黃飛鴻、梁寬、梁贊、葉問等諸多武術名家。武術進校園方案啟動后,廣東省積極響應,并分為了3個階段、6個步驟進行貫徹落實,廣東省的學校武術教育也因此得以發展。其中,3 個階段的時間節點分別為2018 年底、2020年底、2022年底,如今已近3個階段的尾聲,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的開展狀況究竟如何、有哪些經驗與不足、后續應如何推進?為了厘清上述問題,該文就針對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的現實狀況進行了審視,對后續的實踐路徑進行了探討。
研究中檢索收集了大量與學校武術教育、廣東省武術進校園計劃有關的文獻資料和政策文件,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研讀和全面剖析,為研究思路的明確、研究框架的建立、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石。
為掌握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的客觀資料,結合研究議題設計了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調查問卷,問卷設計完成后,采用專家評價法和重測信度法進行了信效度檢驗。經檢驗,確認問卷具備良好的信效度后,對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領域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采用線上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185 份,回收163份,有效問卷151份,有效回收率為92.64%。
針對研究中通過調查問卷獲得的數據資料,運用數理統計軟件,完成了數據的統計分析和圖表繪制工作。
廣東省武術進校園計劃方案的實施,使廣東省的學校武術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在2021年舉辦的首屆廣東省學生武術公開賽上,來自全省各學校的參賽學生人數已逾3000人,參賽學校不僅包括中山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同時還有來自全省各地的中小學隊伍,充分展現了近年來廣東省在學校武術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在認可成績、肯定成果的同時,也要進行及時的復盤與反思,以發現不足之處,更科學、更理性地明確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的未來方向與實踐路徑。因此,研究中就借助問卷調查的數據,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3 個層面入手,對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的現實狀況進行了審視。
武術教育的目標,是學校武術教育活動的實施依據,也是學校武術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武術教育目標設置的科學與否,會對學校武術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產生影響,是決定學校武術教育成效的關鍵要素。因此,在針對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進行現實審視時,首先就對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目標的設置進行了調研與剖析,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廣東省學校武術教師對學校武術教育目標的認知情況(n=151,多選)
可以看出,在有關學校武術教育目標認知情況的調查中,選擇傳播武術文化、傳授武術技術、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教師人數最多,分別占74.83%、64.24%、60.93%。其他諸如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等選項的選擇率則明顯偏低。這說明當前大多數廣東省學校武術教師對學校武術教育目標的認知仍停留在傳承武術文化、傳授武術技術和強身健體等方面。
學校武術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技術傳授功能,以及強身健體功能毋庸置疑,但學校教育的最終指向是人的培養,學校武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最終指向的同樣也是人的培養,是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提升。因此,傳承武術文化和傳授武術技術,雖然是學校武術教育目標的構成要素,但學校武術教育的目標卻并不僅僅在于武術技術的傳授和武術文化的傳承本身,學校武術教育永遠是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服務的,學生的發展需求始終是第一位的。如果僅僅將學校武術教育的目標停留在傳承武術文化、傳授武術技術和強身健體幾個方面,顯然過于局限,也不符合以學生需要為本位的教育理念。
教育內容是學校武術教育活動實施的載體,同樣也是影響學校武術教育成效的關鍵要素,所以該文針對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的內容進行了調研與剖析。結果表明,在調研的廣東省學校武術教師中,多數教師都將武術套路和理論知識作為學校武術教育的主要內容,選擇的教師人數分別占85.43%、66.89%。而將文化教育、武術功法、單勢訓練等作為學校武術教育主要內容的教師人數則明顯偏少,分別占37.75%、21.19%、18.54%。武術套路和理論知識,雖然是學校武術教育的內容基礎,但單勢訓練、武術功法和文化教育同樣也不容或缺。因此,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的后續發展還要注意教育內容的完善。
學校武術教育的方法是將學校武術教育的內容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和情感,以實現學校武術教育目標所采用的具體手段。教育方法的選擇既要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契合,同時又要體現武術教育的特殊性,該文針對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方法進行調研,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的方法應用情況(n=151,多選)
可以看出,當前廣東省學校武術教師在開展武術教育活動時,多以講解示范法、分解練習法、完整練習法、循環練習法及游戲教學法等為主,這些教學方法是適用于一般體育教育的通用性方法,其在學校武術教育科學實施過程中發揮的正面影響毋庸置疑。但同時也要注意,以體育教育通用性方法為主的教學方法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視。這主要是因為通用性體育教育方法,雖然適用于包括武術在內的所有體育項目的教學,但卻無法突出學校武術教育的特點。雖然也有部分教師會采用口傳身授、揣摩體悟、打練結合等源自于傳統武術的教育方法,但這些方法的應用率卻普遍較低。以口傳身授為例,僅有21.85%的武術教師會在學校武術教學中使用該教學方法。并且,在與部分武術教師進行溝通交流時還發現,部分武術教師混淆了講解示范法與口傳身授法,認為講解示范就是口傳身授,實際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口傳身授源自于我國傳統武術,在武術教育體系中,很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內容,往往都是通過口傳身授進行傳授的,相較于講解示范法,其更側重傳授過程中的直覺與感悟。如果以講解示范簡單替代口傳身授,實際上就湮滅了武術教育的獨特性。
學校武術教育目標在學校武術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具有定向功能,既決定了學校武術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也決定了學校武術教育實施過程中諸多現實問題的解決路徑。而學校武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最終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只有從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出發,遵循以學生需要為本位的教育理念,有針對性地制定多元化的目標體系,才能夠讓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煥發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鑒于此,該文結合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目標設置的現實基礎和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各要素,構建了多元化的學校武術教育目標體系(見圖3)。
從圖3 可以看出,所構建的多元化的學校武術教育目標體系,主要分為六大部分,具體如下。
圖3 多元化的學校武術教育目標體系
(1)參與目標。武術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身體實踐性是其重要特征,學生只有切實參與到武術活動之中,才能感受武術的魅力,體會其所具備的文化底蘊,學校武術教育的各項功能才能夠得以充分、有效發揮。因此,激發學生的武術參與興趣,培養學生的武術運動習慣,是學校武術教育的重要目標。
(2)技能目標。武技是基礎,武術技術的學習和習練,既是學生理解武術真意的過程,同時也是武術文化和武術精神得以建構和內化的過程,所以掌握武術技術,提高學生的武術技能水平,也是學校武術教育目標體系的重要內容。
(3)認知目標。武術是我國絢爛文化的凝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學校武術教學中不可忽略文化教育,只有加深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知,才能夠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真正實現武術文化的有效傳承。因此,認知目標同樣應納入學校武術教育目標體系之中。
(4)體質健康目標。健康的體質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石,強健筋骨也是武術習練的關鍵,武術的強身健體功能毋庸置疑,在學校武術教育中也不容忽視。因此,體質健康目標是學校武術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
(5)心理健康目標。良好的健康狀態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武術形神共養、內外兼修的特點,使其具備釋放壓力,緩解情緒的重要價值,心理健康目標同樣應體現在學校武術教育目標體系之中。
(6)社會適應目標。武術具有修身養德的功效,既能夠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虛心謙和、以禮待人的態度行為,而這些都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因此,基于學生發展需求,設置學校武術教育的社會適應目標也是必要之舉[1-2]。
在我國武術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廣東省地方武術的蓬勃發展,為學校武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眾多寶貴資源,廣東佛山被稱為武術之鄉,嶺南武術的“五拳十三家”也曾廣為流傳。為了促進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后續在開展學校武術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應注意基于地方武術特色,對學校武術教育的內容體系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與完善。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改善當前廣東學校武術教育內容體系中偏重武術套路的問題,適當提高單勢訓練、武術功法、文化教育等內容所占的比重,構建更為全面、更為合理的內容體系;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將地方特色武術資源納入學校武術教育內容體系之中,凸顯學校武術教育的地方特色,彰顯地方武術的魅力,構建更具地方特色的學校武術教育內容體系[3-4]。
口傳身授、揣摩體悟、打練結合等源自于傳統武術的教育方法,不僅同樣具備知識傳遞和技能教授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更好地體現武術教育的特點,更有助于學校武術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后續開展學校武術教育實踐時,就要注意基于武術教育的特點,吸納源自于傳統武術的,能夠體現武術教育特點的教育方法,以此促進學校武術教育方法體系的優化。
以口傳身授法為例,學校武術教育中的口傳身授不能僅僅停留在動作要領的講解和武術動作的示范層面,要注意口傳雖然具備講解的意思,但在講解的基礎上更側重耳提面命式的教育,口傳的內容不但包括常規講解中的動作完成方式、動作完成要點,也要包括拳理法則等深層次內容的講解。身授不僅包括武術動作的示范,還包括拆招、喂招,以及拆招、喂招過程中通過身體接觸帶給學生的勁與力的變化體驗等。可見,體現武術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對學校武術教育產生的正面影響更為理想,將其納入學校武術教育方法體系是推動學校武術教育發展的有益之舉[5-6]。
綜上可知,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廣東省學校武術教育既取得了諸多成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教學目標的指向有待優化、教學內容有待完善、教學方法未能充分體現武術教育的獨特性等。因此,在后續開展學校武術教育實踐時,應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多個層面入手,繼續進行積極地探索與創新,更好地為廣東省武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