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 張程悅 黃靜 范小琳 孫曉敏 糜迅 徐慧 衛唯
(1.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衛生分院 江蘇南京 210038;2.南京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 江南京 210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推進課程思政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是傳統教書育人理念的拓展升華,是完善課程體系的必然需求。諸多研究顯示,思政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提升社會責任感,塑造價值觀,提升核心素養。
過去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只有單一、直觀的運動感受,而缺乏對運動技能的深刻理解,因此學習效果不佳。周珂等人[1]發現,體育課程與各學科融合,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科融合創新發展是民族傳統體育學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2]。數學與體育融合,會顯著提升幼兒數學認知與運動能力[3]。高中階段,學生體育素養具有發展性、階段性等特點,有明顯的年齡特征,只要加以引導,便能夠迅速提升[4]。體育多學科融合發展還有利于體育網絡發展,建構科學可行的體育網絡學科體系。但以上研究仍不能解決五年制醫衛類高職教育中,由于體育教學與專業教學相脫節,學生的運動熱情、學習積極性及重視程度均不高等問題。目前急需開展針對醫衛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體育學科融合研究。
合理運動能幫助青少年有效減輕身體異常姿勢帶來的健康問題,降低肥胖發生率,減少成年后的相關健康隱患。當代大學生由于長時間學習、操作電腦和使用手機,缺乏適量的運動,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易出現骨盆前傾、探頸、高低肩、駝背等諸多不良姿勢。通過各種運動干預,能很好地改善以上癥狀。兒童和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運動習慣會顯著影響成年后頸、腰痛的發生。國際SOSORT 2016 版指南[5]指出,特發性脊柱側凸在青春期開始時的發展速度最快。研究顯示[6],運動水平越高的兒童,身體傾斜角度(KTP)越小。肥胖兒童通過運動和體重管理能夠改善體型,提高身體穩定性,改善前庭系統功能,從而降低跌倒的可能性[7]。更多研究表明,超重、肥胖、低活動水平以及久坐的生活方式對青少年的身體姿勢有顯著影響。合理引導并適當督促青少年進行適量運動,制訂不受時空限制、適應學生發展的運動方案,刻不容緩。
針對COVID-19患者的遠程康復研究發現[8],遠程運動指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臟功能,遠程康復是門診康復的一項有效替代方案。COVID-19 大流行正在改變許多國家的醫療服務格局,并向遠程監測的方向轉變。各類便攜式設備可以滿足COVID-19 時代及今后不斷變化的醫療和健康環境需要[9]。一項太極拳線上運動研究證實[10],網絡環境下運動訓練指導能夠有效改善受試者的身體素質。在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常態化的今天,如何指導學生開展居家康復、遠程學習,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職業素養,值得深思。
醫衛類《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為其他兄弟院校體育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實踐范式。建設多學科融合的《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有效解決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單一、不夠深入等問題,能夠從職業角度最大限度激發學生技能報國的熱情,能夠促使學生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提升專業核心素養,養成愛崗敬業、救死扶傷的高尚情操。探索跨時空教與學的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容量、質量,并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通過空中課堂的實施,探索居家康復、健康生活的新模式,在青少年中推廣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結合專業特點,開發一門校本課程,更具實用性、針對性、職業應用性。實施課程思政,弘揚傳統文化,突出體育課的文化育人特性。探索跨時空教學的學習模式,促進體育教師教學理念的提升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身體素質、健康觀念的提高;促進醫衛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凸顯醫衛類學生技能報國的精神。
醫衛類體育課程思政的重點:提升民族體育自豪感,提高傳統文化自信心,增強中醫歷史傳承性,弘揚拼搏奉獻精神,養成健康審美情趣;突出思政內涵,如優秀傳統文化、民族體育精神、健康保健職業技能等。以研究體育校本課程的思政教學為切入點,為課程模塊的設計奠定基礎,便于在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加以應用。開發融合中醫、康復、保健、體育的校本課程,科學設計課程標準及各模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評價方式等。研究校本課程教學實施方法,開發制作典型課例,制作體現空中課堂教學理念和方式的教案,觀測學生學習過程等。
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本位,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的理念,以專業核心素養為基礎,搭建思政、中醫、體育、康復、保健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框架,作為五年制《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補充和延伸。
該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調查訪問法、分析歸納法、實驗研究法。體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理念,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創新意識、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將技能提升、素質拓展與職業養成有機融合,開發《強國有我·躍動青春》校本課程。強化中醫傳統技能、民族體育技能與保健康復技能,理實一體、重理強技、立足行業、立德樹人,力爭技能報國;強調地域文化、歷史文化、中醫文化與體育精神,實現知識、技能、素質全方位成長,做到強國筑夢;培養學生的中醫、保健、康復、體育等職業素質,幫助學生牢固樹立正確職業觀念,實現強國有我。為了幫助學生適應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的學習生活,該課程全程采用線上教學的空中課堂形式。
針對南京衛生分院在校生,開展校本課程《強國有我·躍動青春》。根據五年制人才培養方案,在充分調研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制訂課程標準與授課計劃,以及思政目標與任務點。研究對象為南京衛生高職校15~19歲的青少年學生。該研究為自愿參加。研究需事先征得校長、參與研究的學生及學生家長的書面同意后再進行。研究全程在線上進行。為確保課程開展的安全性及測量數據的可靠性,行動障礙、神經缺陷、骨科疾病、體內有金屬物及無法保持平衡的學生被排除在外。
該研究首先在個別班級試點,試點后根據反饋進行調整,之后再全面開展。為提升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校本課程的適應性,全程采用線上教學的空中課堂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揚中華傳統文化、南京地域文化等,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學生專業核心素養,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結合醫衛類高職學生的職業特點,將康復醫療體操、中醫養生操與傳統體育項目相結合,在鍛煉身體的基礎上武裝頭腦,有助于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能。課程學習前后,對研究對象進行體格檢查,采集身體素質數據。重點記錄身高、體重、身體形態等數據。
課程開始前,進行學生訪談與問卷調查,充分了解學生學情以及體質健康狀況。課程以空中課堂網絡形式開展,以微信打卡形式遠程監督,由2名體育教師、2名中醫醫師負責遠程授課,2名主管治療師根據學生訪談結果,推薦訓練內容并進行遠程動作指導,1 位主管治療師負責質量監控。課程開始前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課程結束后,面向學生開展課程滿意度及專業核心素養相關問卷調查。
針對研究對象開展《強國有我·躍動青春》校本課程。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板塊。
第一,技能提升篇——技能報國。分為中醫傳統技能、民族體育技能與保健康復技能三大模塊,結合醫衛類學生專業背景,力爭通過專業技術技能報效社會,實現技能報國。
第二,素質拓展篇——強國筑夢。分為地域文化、歷史文化、中醫文化與體育精神四大模塊,培養文化自信,實現知識、技能、素質全方位成長,做到強國筑夢。如在地域文化模塊中,可結合南京江南貢院的歷史,講述古代武狀元的產生,延伸至古代常用兵器,結合中華武術的變遷,引出現代健身體操。
第三,職業養成篇——強國有我。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社會需求及崗位實際,分為中醫、保健、康復、體育等四大模塊,幫助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提升其崗位勝任力,實現強國有我。如康復職業模塊中,由青少年脊柱活動受限引出ROM測量,并由評估后的脊柱側彎結果,引出脊柱矯正醫療體操。
開發網絡課程,邀請中醫、體育、保健、康復領域的專家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并擔任授課教師。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的學習生活,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本課程以線上直播結合個案指導的形式開展。
線上直播:根據授課計劃及課程表,安排線上直播時間,一般為陽光體育時段。學生既可在學校統一提供的場館學習,也可在宿舍、家中等自選空間進行學習。學生可隨時觀看課程錄像回放,查看任意課堂片段或動作細節。
個案指導:體育專業教師、康復治療師、中醫醫師24h 在線答疑。同時,可根據學生興趣、性別、年齡、亞健康狀況、現病史等在線提供個性化運動方案及訓練建議。
根據醫衛專業學生的職業特點,充分發揮跨學科體育教學特色,融入崗位勝任力評價模式。從傳統的普通教育只關注認知的單維度,即學科知識積累、以升學為目標的教育,向現代職業教育關注認知與行動兼容的多維度,即知識、技能或資格等行動知識的積累與職業能力的提升并重,以及升級涵蓋升學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教育理念轉變。
自20 世紀70 年代,美國學者麥克里蘭博士提出“勝任力”理論以來,該理論在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培訓等領域得到廣泛接納,并迅速掀起了研究熱潮。1989年,Spencer構建出了21項基本的個人勝任力和勝任力詞典,他所確定的勝任力模型和勝任力詞典,成為此后同類型研究的典范。有研究表明,到1991 年為止,勝任力模型已在26 個國家得到應用。勝任力的理論和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政府公共部門,其中,英國、美國、中國等國家已經擁有了基于勝任特征的國家技能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
崗位勝任能力是1993 年由美國心理學家Spencer夫婦所提出的概念,他們將勝任力定義為能夠顯著區分績效優秀和績效一般的個體綜合表現能力,比如態度或價值觀、個人特質、動機、專業知識、認知、行為技能等特征。而崗位勝任力模型是指某一特定工作角色應該具備的勝任力特征總和,它是勝任力的結構形式,目前被廣泛認可的有“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兩種。因此,勝任力也分為基準勝任力和鑒別性勝任力兩大類。
第一,基準勝任力,即為“冰山模型”中冰山的水上部分,是指完成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和能力等。稱職即為勝任。基準勝任力研究就是找出稱職所需的基本素質,用于制定職業資格標準和基于資格選拔稱職的任職者。
第二,鑒別性勝任力,即為“冰山模型”中冰山的水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感念、特質、動機,是內隱的,是指能夠帶來優秀工作績效,區分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的關鍵因素。勝任的起點是卓越。鑒別性勝任力研究就是揭示工作中的卓越行為表現,用于從在職者中選拔潛在的優秀者,以更好地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
崗位勝任力是指能夠勝任工作崗位要求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隨著大健康產業服務崗位的職業化發展,五年制高職康復技術專業學生在學校教育期間引入崗位勝任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在我國,普通高校和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等方面有較大差異,構建基于崗位勝任力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較少,而改革傳統高職專業學生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崗位勝任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院校共建“崗位勝任力”模型是突破職業教育與普通高校等教育及社會需求之間的壁壘,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一項教育改革措施,項目定位“勝任”,一方面是讓學生掌握前沿的職業技術,另一方面是通過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共同教育培養,讓從業者在未來的職業崗位中能夠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高質量、能勝任職業崗位的復合型人才是目前各職業院校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崗位勝任力顯著提升,如圖1所示。
圖1 崗位勝任力課前課后對比分析圖
此教學模式評價方式包括自我評價、生生互評、教師評價、患者評價和社會評價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開展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重視質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賦予教師、教職工、學生、專家、企業、家庭、社會等考核評價權限,形成以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校內及校外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其中,形成性評價占比50%:技能提升評價占比20%,包括教師評價(10%)、組內互評(5%)、學生自評(5%);素質拓展評價占比15%,包括服務對象(教師、學生、職工、老人、兒童)評價(5%)、教師(社團指導教師、相關教職工、課程教師)評價(5%)、學生自評(5%);職業養成評價占比15%,包括社會(家庭、企業、居民等)評價(5%)、教師評價(5%)、學生自評(5%)。總結性評價占比50%:理論考試占比20%,主要考核課程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實操占比20%,主要考核技能操作,綜合評價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溝通能力等;經驗分享占比10%,選取課程學習中的一次經歷,分享心得體會。
課程學習后,學生專業認同感顯著提升,如圖2所示。
圖2 專業認同感課前課后對比分析圖
將學科教學與思政理念相融合,與傳統體育學科單一技能的學習不同,該課程學習中醫傳統技能、民族體育技能與保健康復技能,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更加貼近崗位需求。重視地域文化、歷史文化、中醫文化和體育精神在學生專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實現知識、技能、素質全方位成長,提升學生文化素質和民族自豪感。通過技能、素質、職業三大模板,逐步提升學生職業認同感與專業核心素養,在課程學習中逐步養成技能報國、強國有我的高尚情操。將傳統課堂中有限的課堂時空無限延伸,通過空中課堂形式,學生隨時隨地均可學習,逐步適應互聯網+學習生活模式。專家團隊24h 線上答疑指導,引導學生選擇合理、有效的運動方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三大特色教學模塊為技能提升之技能報國、素質拓展之強國筑夢、職業養成之強國有我,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拓展,更重視專業核心素質的養成,有助于培養守信念、立醫德、拓眼界、敢行動、能創新的綜合醫衛人才。教學團隊成員包括保健專家、中醫醫師、體育教師、康復治療師等,多學科融合的專業團隊能夠更好地將中醫傳統技能、民族體育技能、保健康復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將專業核心素養融入教學,職業素質養成與專業教育教學相促進。另外,還能將地域文化、歷史文化、中醫文化、體育精神等傳統文化傳播與專業理論知識相整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拓展延伸相適應。綜上所述,校本課程效果良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