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梁惠,袁源,周明爽
(六安市中醫院 腫瘤放療六科,安徽 六安 237000)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原發于患者子宮頸部[1-2],臨床表現一般隨著病情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在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后期病情加重后則會出現陰道異常出血、排液等臨床癥狀,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出現貧血、感染以及血栓等不良并發癥[3]。近年來,宮頸癌患者的平均年齡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臨床上一般采用手術、化療、放療等方式進行治療,對于有手術禁忌的患者則通常采用放化療控制病情[4],但患者往往會產生脫發、便秘等不良反應,同時也會產生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這對治療效果會產生不利影響[5-6]。研究發現,采用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對宮頸癌等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影響較大[7]。PERMA模式是積極心理學中的新型模式,代表了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P)、投入(engagement,E)、人際關系(relationship,R)、意義(meaning,M)及成就感(accomplishment,A)5方面[8],目前PERMA模式在腦卒中等人群中已經得到成功應用[9],但在宮頸癌放療患者干預中研究較少。本研究選取宮頸癌放療患者80例,應用PERMA模式行為干預,觀察其對宮頸癌放療患者希望水平、癌因性疲乏、心理痛苦程度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報道如下。
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宮頸癌放療患者80例。納入標準:(1)滿足相關宮頸癌診斷標準[10];(2)均接受放療;(3)40~59歲;(4)患者對治療方案充分了解后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40歲或>59歲;(2)伴有心理疾病,對治療配合度較差者;(3)患有其他惡性腫瘤者;(4)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構建傾向值進行混雜因素的控制,以患者干預方案的差異為因變量,基于線性回歸、二分類logistic回歸等均衡性檢驗,排除年齡、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受教育年限、病理分型、臨床分期、卡式(karnofsky,KPS)評分、治療效果等混雜因素干擾,采用最近鄰匹配方法對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傾向值1 ∶1匹配,平衡組間混雜變量分布,從而獲得一般資料均衡的40對患者。收集患者年齡、BMI、受教育年限、病理分型、鱗狀細胞癌、臨床分期、KPS評分、治療總有效率等一般病歷資料。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入院指導、健康知識宣講、對飲食和用藥進行指導等基礎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PERMA模式的行為干預,干預方法如下:(1)提高患者對自我及疾病的認知,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心理狀態以及對宮頸癌疾病的認知程度,對患者講解經治療后宮頸癌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經典案例;(2)積極情緒,根據患者與積極情緒相關的自身經歷,激發患者的積極情緒,并鼓勵患者再次接觸與積極情緒有關的事物;(3)投入,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鼓勵患者將精力投入到如繪畫、彈琴、閱讀等活動中,引導患者忘記自身疾病后體會投入其中的沉浸感;(4)人際關系,邀請患者家屬以及其他病友一起開展積極的人際關系情景模擬,交流各自對宮頸癌化療之后的感受,使患者能正確看待宮頸癌化療這一治療過程;(5)意義,引導患者回憶自己所做的有意義的事,糾正患者對患宮頸癌后生命意義缺失等錯誤觀點;(6)成就感,鼓勵患者講述自己人生中所取得的成就,對患者在人生中以及治療中取得的成就給予肯定,并鼓勵患者樹立新目標。兩組患者干預時間均持續3個月。
1.3.1希望水平評估 于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時采用希望水平(herth hope index,HHI)量表[11]對患者的希望水平進行評估,主要包括采取積極行動、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以及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3個維度,共12個條目,每項計分0~4分,各項分值均與希望水平呈現正相關。
1.3.2癌因性疲乏評估 于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時采用癌因性疲乏程度(piper fatigue scale,PFS)量表[12]對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進行評估,主要包括行為、認知、軀體及情感4個維度,共22個條目,每項計分0~10分,各項分值與疲乏程度呈現正相關。
1.3.3心理痛苦程度評估 于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時采用心理痛苦溫度計(distress thermometer,DT)量表[13]對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進行評估,分為無痛苦,輕度、中度、重度以及極度痛苦5個維度,計分范圍分別是0分、1~3分、4~6分、7~9分以及10分。
1.3.4生活質量評估 于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時采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14]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主要包括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及生命質量6個維度,各項分值與生活質量呈現正相關。

兩組宮頸癌放療患者年齡、BMI、受教育年限、病理分型、臨床分期、KPS評分、治療總有效率等一般病歷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宮頸癌放療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of two groups
干預前兩組宮頸癌放療患者希望水平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時比較,兩組患者采取積極行動、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及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的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宮頸癌放療患者希望水平的比較分]Tab.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hop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undergoing
干預前兩組宮頸癌放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時,兩組患者行為、認知、軀體及情感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宮頸癌放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較分]Tab.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ancer-related 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of two groups
干預前兩組宮頸癌放療患者心理痛苦程度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時,觀察組患者無痛苦及輕度痛苦例數增加,均高于對照組;同時中度、重度及極度痛苦例數均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宮頸癌放療患者心理痛苦程度情況比較[n(%)]Tab.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distres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of two groups[n(%)]
干預前兩組宮頸癌放療患者生活質量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兩組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宮頸癌放療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Tab.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undergoing
目前宮頸癌作為對女性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逐年攀升。隨著醫學技術及相關工具的進步和發展,其確診率也隨之提高[15]。臨床上常采用放療等方式對宮頸癌患者進行治療,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易出現骨髓抑制及胃腸道不適,降低患者耐受性,從而對臨床療效產生不利影響[16]。因此除了需要對治療手段進行提升外,干預方案的選擇也至關重要。PERMA理論認為可通過提高患者的積極情緒,引導患者找尋成就感,鼓勵參與積極活動,不斷提升與改善與他人的人際關系,以及尋找正確的人生意義等方式可幫助患者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進而增加人生幸福感,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消極情緒。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干預后,兩組患者采取積極行動、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以及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的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希望水平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PERMA模式的行為干預能顯著提升宮頸癌放療患者的希望水平。主要是因為觀察組在干預過程中小組成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了干預路徑與目標,鼓勵患者制定人生目標,提高了患者自覺能動性,在鼓勵患者樹立目標并為之努力的過程中提升了患者的希望水平,另外觀察組干預過程中舉辦的交流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的意愿性。經過干預后,兩組患者行為、認知、軀體以及情感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PERMA模式的行為干預能有效緩解宮頸癌放療患者癌因性疲乏。這是因為PERMA模式的行為干預引導患者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中,對患者起到了心理以及生理的有效調節,有助于抑制痛覺中樞,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等癥狀,最終緩解癌因性疲乏程度。同時,經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無痛苦以及輕度痛苦例數增加至30.00%與50.00%,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0.00%與18.33%(P<0.05),且中度、重度以及極度痛苦例數均減少,這說明基于PERMA模式的行為干預能減輕宮頸癌放療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主要的原因是觀察組的干預行為引導患者正確認知疾病,鼓勵患者接觸與積極情緒有關的事物,轉移的患者對自身疾病的專注性,尋找積極情緒的過程可使患者放松身心,積極配合治療,從機體以及情緒等多方面出發減輕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另外兩組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于PERMA模式的行為干預能改善宮頸癌放療患者的生活質量。這是因為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給予宮頸癌放療患者來自家庭、朋友等方面的支持,能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讓患者感受到關愛,從而引導患者保持對待生活的積極心態,改善了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PERMA模式的行為干預能顯著提升宮頸癌放療患者的希望水平,有效緩解癌因性疲乏,減輕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并能改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