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予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圖/ 新華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在換屆之年報告既對過去一年進行回顧,也對過去五年的工作作了總結。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今年的報告與近些年相似,用數字說話,回顧全面、系統。因為是換屆年,報告提出了對今年政府工作的八項建議,而非具體任務。汪玉凱認為這八項建議基本提到了當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點和難點,“整個報告具有務實的特點”。
報告指出,今年的GDP增速目標設在5%左右。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盡管一些人士可能認為5%的經濟增速目標較為保守,但中國經濟還面臨很多不確定性,該目標仍需通過一番努力才能實現。
與以往換屆年的報告相比,今年的報告對過去五年工作進行回顧的篇幅更長,并強調了我國發展取得新成就極為不易。報告指出,“過去五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我們經受了世界變局加快演變、新冠疫情沖擊、國內經濟下行等多重考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過去五年,中國經濟面對的形勢比2018年前的五年要嚴峻得多,尤其疫情三年對經濟建設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2020年受疫情沖擊,經濟增長率只有2.3%,是改革開放以來最低的增速。2021年疫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后,當年GDP增長8.1%,而在去年疫情出現反彈后,GDP增速又下降到3%。”他說。
張立群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完成了多項重大工作,包括“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是殊為不易的,因此有必要用更大的篇幅去回顧,“這也充分顯示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展現了中國政府在應對超預期的沖擊和重大風險時的強大能力”。
報告從十個方面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其中多個方面圍繞“穩增長”展開。“創新宏觀調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被放在了總結五年十項工作的首項。汪玉凱指出,創新實施宏觀調控不搞“大水漫灌”、更多運用市場的力量是過去十年宏觀調控的亮點。
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國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汪玉凱說,過去五年,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改革上采取了果斷的措施,包括進一步簡放政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以及推動數字政府建設等,取得重要成效。
“保民生”是報告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時的另一個關鍵詞。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中國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根據報告,為著力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五年來,中國在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這四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等。
“這些年施政非常關注民生,取得了很多成效,這也是很大的亮點。”汪玉凱說。
2023年,中國的GDP增速目標將定在多少?各方對此都十分關心。報告給出了答案,5%左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曾在去年年底表示,5%是明年GDP增長的底線。姚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之所以這樣說,既是因為根據他的測算,中國當前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大約在5.5%,也是因為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遠景目標測算,2021年至2035年的15年里,中國的GDP年均復合增長率不能低于4.73%,“如果今年GDP增速達不到5%的增長,未來更難實現這個目標”。
對于報告提出的增速目標,劉元春認為它比市場預期的目標更穩健,“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更具有底線指導的意味”。
在張立群看來,這個目標體現出既積極又穩妥的原則,“相比去年3%的GDP增速,它有一個明顯的提高,符合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充分考慮了我們今年可能面臨的各種困難。比如中國經濟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這三重壓力,當前仍是比較突出的。外部環境方面,今年全球經濟全面衰退的跡象很明顯”。張立群指出,中國經濟全面恢復生機和活力將面對的困難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要堅持底線思維。
另外,劉元春指出,過去一直存在地方GDP增速“層層加碼”現象,今年也存在這種現象,“如果設定過高的目標,可能導致一些地方不顧實際情況,只要量不要質”。今年年初,地方兩會給出的今年GDP增速目標在4%~9.5%之間。劉元春認為,5%左右的增速目標能夠對地方政府設定的一些過高的目標起到平衡作用。
事實上,大家對于今年的經濟增速普遍更為樂觀。張立群認為,今年的經濟實際增速不會低于6%。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以后,各方都能放開手腳抓經濟,而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沒有變,增長潛力能夠較好地迸發出來。另外,應對三重壓力的政策從去年年底以來顯現出一定成效,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這些都會支持今年中國經濟展現出強有力的增長態勢”。
姚洋也認為,5%左右的目標不難實現,他擔心的是物價指數目標的設定,如果今年經濟增長速度遠高于5%,“這種情況下,我們今年定的CPI目標可能太低了。”姚洋認為,全力拼經濟,經濟就有可能過熱,增長速度超過潛在增長速度,“我覺得今年要容忍一定的經濟過熱,不要看到經濟過熱就馬上收緊貨幣政策,要讓經濟跑起來”。
充分顯示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展現了中國政府在應對超預期的沖擊和重大風險時的強大能力。
在當前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的背景下,如何推動中國經濟再出發?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是報告對今年政府工作建議的第一項,報告還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這也符合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
劉元春指出,出臺消費刺激政策、恢復消費場景是促進消費恢復的重點,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目前還需要尋找一些消費政策可實施的載體。
去年,各地紛紛出臺刺激汽車消費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政策,促進車市回暖。“但是任何消費刺激政策都會存在效力遞減的規律”,劉元春認為,今年對于城市居民裝修的補貼會是合適的消費政策載體,“現在剛好處于第二輪裝修周期釋放點,很多家庭買的房子都超過20年房齡了,需要重新裝修”。
對于“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報告提到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劉元春說,要完成這項工作,還需要在保就業方面下功夫。而保就業的基礎是保住市場主體,張立群認為,要讓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全面活躍起來,需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并且要通過政府投資帶動全社會投資。
“在企業面臨市場需求收縮,不敢擴大生產、增加投資的背景下,要通過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帶動企業訂單的增加,帶動企業生產的恢復。”張立群說,在投資方面,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
報告指出,今年擬安排專項債券3.8萬億元,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今年中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報告提出赤字率擬按3%安排,并做好基層“三保”工作。張立群說,今年應該會延續去年的方針,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的可用財力相比去年預計會明顯增加。
另外,民營企業的發展在今年的報告中被特別關切,“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單列一節,與往年不同。
這項工作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作了部署,包括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等。
姚洋認為,近幾年一直在強調“兩個毫不動搖”,但到了基層,民營企業感受不一,“這是因為中間出問題了”。姚洋說,銀行有強烈的國企偏好,許多民營企業貸款困難,此外地方政府在采購時也有國企偏好,“造成很多國企拿了政府采購的訂單再分包給民企,國企當二道販子,民企越來越艱難”。姚洋認為,中央應下決心治理,讓民營企業真正得到公平的對待。
汪玉凱指出,今年仍需聚焦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凡是影響民營企業家預期的,在政策上說一套做一套的,也應該改,要讓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這樣民營經濟才能真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