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的動態化、項目化、情境化,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與深度實踐中獲得對關鍵學習內容的深度內化,來引領其良好道德品質、積極人生態度、正確價值觀念的培植,是確保課改目標得以落實的關鍵途徑,更是踐行課標思想的重要舉措。而項目化學習的落實,則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搭建了寬泛平臺,這不僅更利于傳統教學方式不足與缺憾的改進,且對于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具有積極而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本著“探究”的導向,來致力于對初中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生態的創設。通過對輔助性教學項目的科學設計,來提升課堂指導策略的針對性、實效性、延展性。為學生提供更多在項目領域探究、實踐、應用的機會與空間,以切實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來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為學生健全人格重塑而助力鋪路。
1. 項目化學習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價值與意義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思想與育人理念,項目化學習不僅是對課改要求的深度落實,而且更利于傳統教學不足與缺憾的改進。而將項目化學習遷移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則勢必更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且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培養、認知潛能開掘、綜合素養塑造,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1.1更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依托對項目化學習的作用發揮,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推進,由“直接講授”“強制灌輸”而向著“主動探究”“深度實踐”領域遷移,這不僅可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趣味性、生命力,同時切實消除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與缺憾,更利于課堂教學實效性、精準度的強化。同時,項目化學習也進一步增進了師生、生生的互動與協作,來實現對多元化、豐富性、高質量認知生態的構建,以及高效課堂的打造。
1.2更利于學生素養的塑造
學生在投身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其參與的機會、互動的機會、實踐的機會必然會切實增強,不僅可切實凸顯其課堂主體地位,而且對其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的激發,也會帶來積極影響。同時,通過對項目問題的構建、項目活動的設計、項目任務的實施、項目情境的創設,學生的思想認識也會發生進一步轉變,勢必更利于其認知自信的建立,以幫助其找到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來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2.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項目化學習的注意事項
根據初中學生的身心特性,以及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科特性,教師在借助項目化學習思想、理念、要求等來優化教學設計時,必須切實確保所構建的項目任務的針對性與發散性,以據此為學生提供更多探究、實踐、體驗的機會,來致力于對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深層次構建。
2.1必須確保項目任務的針對性
教師在項目任務構建時,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特性、認知規律,并通過對針對性項目任務的設計,將其靈活遷移至課堂教學的各個領域。讓學生在目標明確、導向精準、思路明晰的項目任務驅動下,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嘗試運用所掌握的道德常識、法律規范等,就一些較為典型的社會現象、生活案例等開展解析,來確保項目設計的針對性與精準度。以確保預設教學目標的逐步達成,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而助力,來實現對全新初中道德與法治育人生態的構建。
2.2必須強化項目活動的探究性
對于所構建的項目活動,教師應從多個層面開展研判,在確保其緊密契合學生認知實際的基礎上,為其提供更多探究、互動、協作、研討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與深度實踐中,將自己所學的重點知識、關鍵內容等,主動運用至生活實踐,來確保項目活動的探究性。而且,在定位精準、要求明確的項目活動刺激下,學生的課堂參與必然會更加積極,這自會為項目化學習的高效落實而助力,來引領學生認知領域的諸多困惑消除。
3. 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途徑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以落實的關鍵與載體,其在學生思想認識提升、健全人格塑造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扮演著積極角色。而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則勢必更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以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需要的滿足。因此,教師應以切實運用項目化學習為輔助,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需要,來加強對輔助性項目任務、活動、素材等的構建與開發,并將其以多種方式、多元視覺遷移至學生視域。來引領其在參與項目實踐、探究、體驗的過程中,慢慢獲得認知蛻變,以更好地助推其思想認識提升與健全人格塑造,為確保項目化學習的育人功能發揮而提供堅實保證。
3.1強化對合作項目的構建,讓學生在活動項目驅使下豐富自身認知體驗
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正處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很多初中學生,普遍自我意識很強,且個性特性顯著。而項目化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實踐與應用,必然離不開輔助性活動的驅動。特別是活動化項目的設計,則更為貼近初中學生的身心特性,也更利于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因此,教師應以活動化項目設計為鋪墊,就教學內容進行活化與精設。以通過對多種活動任務的設計與學習項目的引入,為學生搭建寬泛、多元、豐富的合作平臺,來引領其在合作、互動、參與中完成項目任務,以更好地促進其綜合素養塑造。而學生在積極投身至項目方案構建、項目活動實踐的過程中,其對于諸多道德、法治理論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勢必更利于其團隊協作、互助幫扶素養的培育。同時,通過學生在項目活動中的分工與合作,很多教學內容必然會被遷移至實踐領域,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認知潛能開掘等目標,也會因為活動項目的驅使而得以深度達成。例如,在開展《我與集體共成長》教學中,可以教學主題為項目話題,引領學生在小組內開展項目實踐。由組內不同成員分別擔任不同角色,參與不同任務,來進行與“我與集體共成長”有關的項目計劃、活動步驟等的制定與構建,幫助學生在理清活動思路后明確各自職責,并結合學習內容,搜集不同資料,完成項目任務。并就自己在項目活動中的收獲、感想、認識等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分享、匯報、交流,來提升課堂教學的豐富性與吸引力。使學生在活動項目的驅使下,于潛移默化中獲得認知蛻變,轉變自身思想認識,使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針對性得以切實強化。
3.2落實對探究項目的構建,讓學生在生活資源刺激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
眾所周知,生活是學生認知發展的源泉,更是引領學生審視自我、提升自我的鋪墊。而通過對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關的生活元素的開掘與整合,來構建學習項目,并據此助推學生對道德、法治理論的理解,則勢必更利于初中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的高效實施。因此,教師應以具體教學內容為參考,通過對其深入分析與全面研究,來加強對輔助性生活元素的利用。并將教學中涉及的相關理論、思想、觀點等,以生活化項目的方式遷移至學生視域,讓學生在抽象理論與直觀情境的遷移中,開展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并將其內化至心靈深處,來規范自身行為,以切實凸顯其課堂主體地位,更好地引領學生的思想認識提升。例如,在開展與“建設美麗中國”有關的內容教學中,可從環保的視覺出發,來構建生活化項目。組織學生結合眼下各種污染事件與案例,來探究“環保”的重要與“污染”的危害,以全面強化對學生的環保觀念、環保意識培育。而在完成重點學習內容項目探究后,可繼續以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為引,來設置探究項目,組織學生從多元視覺出發,提出自己的看法、認識,來促進其社會責任感的培植,以更好地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項目化學習的落實,使其成為學生關鍵技能發展、重點知識內化的堅實保證,來引領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3.3注重對思辨項目的構建,讓學生在關注社會現象中建立正確價值觀念
就學科特性與知識構架來看,現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很多案例、素材等,普遍與社會現象的關聯比較密切,且為項目化學習的落實提供了鋪墊。而且,受自身身心特性的影響,以致很多初中學生也普遍對一些社會現象、問題、事件等,有著全新認識與不同想法。但是,因為自身問題分析站位不全面、不深入、不充分因素的影響,以致其極易在認識與理解上存在一些認知偏差與思想謬誤,這必然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對此,教師可以項目化學習為依托,結合教學中涉及的案例,以及學生思想、情感、認知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組織學生從高點站位、多維視角出發,來審視社會現象,關注社會問題。以問題化項目的落實,來引領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念培育。為其在甄別、思考、研判中學好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將其運用至社會實踐領域而助力。
總之,將項目化學習遷移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領域,讓學生在科學、精準、豐富的項目任務驅動下,積極參與至主要道德規范、法律知識的學習,則不僅可切實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參與度,以促進其認知潛能的深層次開掘,而且更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全面化發展。更為重要的是,以項目化學習為引領的全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構建,更是對新課改理念、新課程思想、新課標要求的深度踐行,加之其在教學定位與育人導向上更為貼近初中學生的身心特性與認知訴求,以致其勢必更利于對高質量、深層次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育人生態創設。因此,教師在運用項目化學習來落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指導時,應以深度解析具體教學內容為切入點,并在全面兼顧學生認知實際的基礎上,來做好對輔助性教學項目的構建和創設,使課堂教學中所需要達成的目標、落實的任務、內化的知識等,被遷移至不同認知項目領域。讓學生在項目驅使下去探索、去體驗、去總結、去研究、去發現,來激活其學習興趣、拓寬其認知視域、豐富其認知體驗,使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更為深入高效。為確保高效課堂構建目標的達成以及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而助力,來助推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功能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