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與時俱進,教師要能夠結合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雙減”政策的內涵去優化作業設計,通過質量較高的作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要進行有效的分層作業設計。通過分層作業的設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需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本文就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分層展開討論和分析。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現狀
在新課程理念下,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已經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地學習,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充分認識到了,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很多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也嘗試了進行分層作業設計,但是在作業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很多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時候往往給學生安排一些簡答題、判斷題、選擇題等答案比較固定的作業,這類作業的開放性不強,而且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這也導致很多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完成此類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而他們的思維和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卻沒有得到增強。這樣機械性的作業不僅增加了學生的作業負擔,而且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都得不到提升。而在“雙減”政策下,要求教師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尤其是要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這也是當前作業設計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由于作業設計得不夠合理,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占比比較高。這就出現了基礎較好的學生經常感覺到作業非常枯燥乏味、過于簡單,會出現“吃不飽”的現象;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則認為作業比較困難,完成作業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和布置作業時都需要進行優化調整,要能夠看到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需求。通過有效的作業設計,打造高質量的分層作業,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分層設計的原則
(一)把握好作業的度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和布置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作業的度,要能夠做到科學設計,心中有數,尤其是要突出一堂課教學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不管是在作業的數量還是在作業的難度上都需要進行科學的調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作業其中,讓他們在專業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內化所學習的知識,加深對于教材知識的理解。
(二)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要做到既關注教學的內容,還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教師要讓學生在觀察、訓練和操作的過程中參與到完成作業的整個過程中,讓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使他們感受到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讓學生不僅善于動手,更善于實踐,通過具有層次性作業的設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策略
(一)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教師要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理解能力、學習的自覺程度等多個方面,把學生劃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學生學習動機比較強,而且基礎知識掌握得非常扎實,他們在學習和回答問題的時候反應速度很快,而且學習態度也十分端正,對于這門課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第二層次的學生學習中等,他們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也有一定的興趣,但是,他們的基礎相對來說還比較薄弱,理解能力有待提升,對于問題的思考不夠深入、不夠充分。第三層次的學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學困生。這一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非常薄弱,而且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也不強,學習的自覺性還有待提升。而且很多學生自身缺乏學習的興趣,需要教師的監督、幫助和引導。當然,初中階段的學生都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個體,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動態化的分層管理,結合學生的發展情況,定期地對學生的分層情況進行調整。同時,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在現有的層次基礎上,主動地向更高層次的作業挑戰,不斷地超越自己,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二)設計高效的分層作業
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要進行分層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既要控制好作業的數量,還需要保證作業的質量,這樣才能夠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和進步。對于這門學科來說,作業的設計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的差異來控制作業的數量。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適當減少作業的數量,讓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技能即可。而對于其他兩個層次的學生,則可以適當增加作業數量。在作業的時間上,教師也需要進行有效地分層。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學生在完成同樣作業的時候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往往是不同的。尤其是在背誦的時候,有的學生可能花費幾分鐘時間就能夠背誦熟練,而有的學生則需要花費好幾個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對學困生降低作業的要求,放寬完成作業的時間,提高這部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作業設計的難度要控制到略高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教師要找到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分層作業。教師可以把作業劃分成基礎層次、作業發展層次、作業以及創新層次作業。基礎層次的作業是要讓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類作業的難度比較低,是每個學生都需要掌握的。而發展型的作業更加側重于對課程基礎知識的運用,對于學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是要學生通過一定的探究和思考才能夠完成的作業。而創新性的作業則是把教材當中的知識密切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展示學生個性化發展的作業。這類作業的難度最高,更加適合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例如,在學習“青春有格”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教師可以為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與生活關聯性比較強、難度比較小的作業,如: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列舉一下校園當中有什么不良的行為和現象(但不能出現真實的班級和姓名)。針對基礎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設計作業:讓學生談論一下作為一名中學生如何做才能體現出“止于至善”。這一作業稍微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并且能夠把分析的內容呈現出來。針對學習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完成開放性比較強的作業,讓學生以“美麗青春,自強不息”為主題來制作一個行動指南,寫一寫行動計劃。這一創新性強的作業就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為學生設置自選作業
在分層作業設計的時候,把學生進行明顯的分層有時可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還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自選作業,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需求,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主動地參與到作業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在解決問題、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成長,而且能夠運用知識去處理相應的問題,在情感上也能夠得到成長。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自選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情況來進行作業的自主選擇,這樣能夠有效地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而且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學困生的自尊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挑戰不同難度的作業。每個學生的好奇心都非常強,他們在選擇作業的時候一定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挑選。而在完成比自己學習能力稍高的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學習“責任與角色同在”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五個難度不一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進行選擇,挑選兩項作業來完成,1. 以“勇擔責任,放飛青春”為主題寫一份演講稿,并在下一節課進行班級內的演講比賽。2. 以“責任”為主題制作一份手抄報。3. 責任與生活息息相關,請從你身邊的真人真事入手,編一個5分鐘左右的小短劇,展現責任在生活中的意義。4. 完成填空題,如:“位卑未敢忘憂國”說的是(? )的責任。5. 作為中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請論述你認為如何做一個關心班集體的人?如何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學生?
這五項作業既包括簡單的填空作業,也有需要思考、分析、論述的作業,靈活性比較高,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作業方面的差異化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進步。
(四)對學生進行分層作業評價
通常來說,傳統的作業評價是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統一的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難以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評價效果也不夠理想。因此,在進行作業評價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要做到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作業評價標準。
首先,教師可以采用激勵性的評價策略。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及時的表揚,要能夠發現學生在完成作業當中一些比較好的想法,并鼓勵學生主動向更高層次的作業進行挑戰。對于挑戰失敗的學生,教師也要肯定他們這種精神,鼓勵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究,幫助他們樹立學科學習的自信心。其次,教師要采用過程性評價策略。學生是動態發展的個體,同時完成作業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在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的時候不能只關注作業的結果,還需要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主動去記錄和展示自己完成作業的過程。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在進行分層作業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策略。在對作業進行評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作業評價當中,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作業互評,還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作業評價更加的全面、客觀、公正。
從教學實踐來看,分層作業的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為學生設置高效的分層作業,創造性地讓學生進行自選作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對于學生進行分層作業評價。通過具有層次性的作業,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