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課程的豐富受到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發展。逐步優化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不但成為了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還成為了保障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所以,在學校中高年級時充分發揮心理與德育課程的優點,更應著重突出學生學習與家庭生活兩個環境,同時注意家庭教育與學校教師之間的有機結合,更可以反映出家庭教育與學校作為學生心理生長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更能夠為中小學生的心理培養發揮一定的影響,更能夠體現家庭生活與學校教師教育的功能。
學校與家庭合作的教學模式的關鍵點,就是家庭教育與學校之間的良好配合,也就是家庭和學校雙方以學生為中心合作,共同構筑良性交流和互動的心理教育系統,可以使中小學生對心理上存在的問題最終形成了一個相互理解的認識,也因此,通過加大與家庭合作的力量,制定出適合于學生的心理教育與成長的教育方案,不僅可以促進學校扎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并能探尋出解決相關問題的有效措施,從而幫助中小學生能夠在良性的環境中正確地開展心理教學,并取得完美的心理教學效果。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有的規律以及特點,運用心理學培養教育的措施方法,推進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全面加強家庭和學校共同合作的教育工作時,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產生的重要影響,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我國目前對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來看,大多數還停留在按照書本知識,照本宣科,向學生教授專業知識的形式進行,未能有效與學生的主觀表現密切聯系。心理健康教育呈單邊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的真正目的反而被忽視了。當前,有些省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處于零課狀態,這些課程或者沒有設置,或者設置了但是缺乏任課教師,或者有時會被別的課程所替代,這是因為在有些教師心目中,還存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重視。我們必須敢于創新,勇于抓住關鍵,取得突破,使教師能夠努力工作,敢為人先。
總結本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具體實踐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經驗:
一、家校合作的主要作用
第一,家庭學習是心理教學的協作引導形式,心理教學觀念可以直接反映在學生教育與家庭心理教學的理念中,也只有當兩種教育引導力量在相互配合的教育方式下,才能夠產生一個共同的心理教學思想,并以此積極地對他們實施家庭心理教學,才可以減輕他們教學的負擔,使他們可以在良性的心理教學環境中克服他們知識視野的局限,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困難,使得他們無論是在家庭中或是在對學生的教育中,都可以學到和了解到更大量的東西,進而形成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在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培養過程中,家庭和學校是兩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必須嚴密配合,不僅從學生學習方面予以重視,在生活中的言談舉止方面也要給予必要的規范引導。
其次,家庭與機構的健康課程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家庭參與的方式,對于學生所表現出的心理方面的有關問題,教師和家長要善于發現苗頭,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求家庭充分融入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家長要明確對于學生的個體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是家校共同承擔的一項綜合性任務。畢竟在校期間,教師更多關注到的是在校期間的表現,因為學生處在團隊中,各項表現受學校紀律及學生守則的約束,個體所表現出的行為舉止相對較少,無法有效發現學生內心深處所存在的問題。所以,家校聯合教學方法建立以后,必須共同研究出有效的思想和實施對策,制定出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計劃,能夠對學生實施完整的、科學的心理教學,進而為學生的心理發展成長奠定保證。
二、關于在學校心理教育中開展與家庭合作的問題策略
1. 加強合作意識
在小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從教科書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討論研究更專業的教育教學方法,在這期間,學生家長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內容做必要了解,本著對學生全面負責的態度,共同為營造學生良好的成長氛圍而努力。在學校和家庭的共同積極協作下,營造出利于學生積極健康成長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可以安心做好自身學習的同時,通過不斷學習、總結這一過程,自身學習事業得到拓展開闊,提高了學習感知,可有效緩解學生焦慮、消沉等情緒,也可及時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生,會表現出較為積極的心理活動狀態,從而能夠比較融洽、順暢地融入到學校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之中,適度積極主動地了解教師的教授課程,才會更容易實現心理健康的培養目標。加強家庭和學校合作教學模式,將推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因此,教師應在教材中創新心理學方面的授課內容,更多地結合學生心理表現方面的相關因素。在此基礎上,應與學生家長加強溝通,多介入心理教育的相關內容,制定出適合自己學生的家庭教育內容。通過家長與教師共同分享學生在家校之間的不同表現,從而可以梳理總結出適合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由此,針對學生個體,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適當的課外教材,豐富和完善整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舉例來說,在小學六年級課文《為人民服務》一文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情景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討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實質,以及如何從自身做起,實踐“為人民服務”這一理念。通過討論,學生逐步加深不畏困難、協作互助的思想品格。通過對課文內容的逐步講解,學生可以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學習發展和成熟所必需的各種知識點。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緩解中小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得到愉悅健康的發展。在這同時,家長也要適時參與到心理健康的教育環節中,將所學知識融入教學內容,加強對事物的客觀認識和知識的內化。
2. 加強共同機制
在小學階段心理健康的教育方面,家庭和學校共同合作這一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夠積極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培養效果。加強實際教學過程中的聯動機制,不斷優化家校合作的教學效果,重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功能,發揮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其他領域的教學效益,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心理問題。另一方面,還應結合學生實際因地制宜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真切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另外可參照學生自己的具體行為,反思自身存在的對錯之處。通過這一過程,也可以讓家長和教師較為顯著地判斷、分析學生的言行之間所反映的內心思想動態。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家校合作的有效運用,是一種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此種教學方法,更貼合學校教學需求,使教師制訂的各種教學方法得以順利實施,家長也能夠比較直觀地感受到,如何正確處理與學生之間遇到的各類問題,尤其是觸及學生的心理問題。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學校還可以幫助家長從專業心理教育咨詢的角度找出心理問題的具體原因,有效應對相應的心理問題,家長深刻認識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為今后心理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教學引導作用,也可以在與家長充分溝通的前提下,提高家庭教育的應用實效。舉例來說,在《魯賓遜漂流記》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方面,教師可以采取家庭和學校共同推進演示的合作機制,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這節課文和閱讀全文內容時,更深刻地理解和領會頑強不屈、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的重要作用,學生可從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魯濱遜在荒島求生中所創造的人間生命奇跡。在授課期間,可以讓學生就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家長也適時與學生探討關于魯濱遜在荒島求生中的各種艱難困苦,由此而延伸到不屈不撓、勇于面對艱難困苦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不畏艱難的優良品格。
3. 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
家庭合作在學校心理教育中的應用,不僅要涉及教師、家庭和學會生三大主體群體,還要根據各自的具體學習情況,適當改變心理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協助家長完成心理教學任務,幫助他們促進身心規劃出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從而實施更加符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培育措施,以此推進教育的影響。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捕捉學生所體現出的心理活動,進一步與家長溝通。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要做到及時、敏銳,根據表象探求學生內心所存有的真實內涵。在校期間,學生所表現出的情緒特征較為簡單,可以綜合分為:愉悅、安詳、郁悶、煩躁這幾種類型。積極健康的表現在于,能夠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思維能夠與教師的引導同步,比較順暢地與教師的授課觀點達成一致,能夠與教師在授課期間的提問形成積極共鳴。反觀心中存有消極情緒的學生,對教師的授課難以有效融合,多數表現為無精打采或者心事重重、悶悶不樂。即便有些能夠參與到教學中,也難有積極主動的對答,缺乏獨立思考的表現。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適當交流,探尋學生情緒低落的原因。同時,要以適當的方式,與家長取得聯系,在不影響、不參與學生家庭內部問題的基礎上,了解學生心理變化的原因,告知家長針對學生此類表現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盡快恢復安寧祥和的心理狀態,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解決心理問題的知識儲備,及時改進課堂內容,探索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途徑,這是教師應該承擔的一項重要責任。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將相和》一文中,在該課堂的授課過程中有效引入家庭和學校的合作,真實體現學生對所學課文知識的認知與理解,以及判斷他們的行為是否具備改進精神。基于此,教師應該及時、充分地與學生家長溝通學生在學校里的具體表現。當家長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情況,能夠初步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使學生不僅可以認識到居功自傲的不當之處,又能積極提升自己的思想素養,促使學生形成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進而形成發散性思維的優良心智,學生能夠充分考慮整體大局,提升團結合作的主動性。
綜合分析上文所述,要開展好小學生心理教育,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在授課教給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充分發揮好家庭和校園合作的方法,共同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心智的全面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