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萍
我們的傳統教育尤其是科舉考試,乃至今日現代意義上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指揮棒的產物。由是觀之,我們兩千年的教育幾乎都是漫長而正宗的“應試教育”。高中教育更是如此。
當然,教育觀念在不斷改變,現今我們強調“立德樹人”,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個性發展。“雙減”政策的實施,讓教育回歸到正確的發展道路上來。
“雙減”政策之下,我們的高中教育該何去何從?回顧教育的革命和進步,筆者認為我們的高中教育要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生負責,我們要培養健康的人。為此,本文提出高中教育的四維目標,即學習習慣、生活能力、人際交往、人生目標。
一、學習習慣
高中學生的學習任務單一而明確,即進行為期三年的學習,通過高考,為順利進入本科專業學習做準備。
顯然,高中學習對高一新生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面對這一新的挑戰,很多學生表現出惶惑、無措和不適應。他們只會跟著老師走,完全被動地希望老師安排好每一步,缺乏自主性。
他們身上比較明顯地表現出初中時期(甚至從小)養成的被動學習的不良習慣,以及由應試而導致的厭學情緒。這與高中學習所要求的自學能力和習慣,以及未來大學學習所需要的自主學習顯然是相悖的。事實也證明,高中學習需要良好的自學習慣,僅被動地甚至打折扣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不禁要問: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不是一個學生或者說一個人基本的且相當重要的一個素質嗎?“當今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學習時代,我們今天知道的東西,明天就會過時。如果我們停止學習,就會停滯不前。”所以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以后便可以終身應付自如,這種觀念在迅速過時并在消失之中。”并且,在一個人終身學習的生涯中,從師學習始終只是占一小部分,因此,良好的自學能力和習慣在當今社會是尤其重要的。這是作為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質,也是重要素質。
我們期望高中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自學習慣。也許高考制度下,無論個性教育的口號多么響亮動聽,教師和學生所有行為的指向都只可能是分數,但是筆者期望,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被教育工作者強調和關注。至少教師們可以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觀念和自學習慣。
當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被挖掘出來之后,筆者有理由相信學生在高考中會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這對于他們的高考升學、對于他們的整個一生的學習都是有益的。好習慣會使人終生受益,他們將會終身學習,不斷進步。我們的高中教育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自我獲取知識和不斷更新知識的意識和習慣。
二、生活能力
高中學習生活條件相對比較艱苦,學生宿舍沒有寬敞的私人空間,沒有一應俱全的家具,沒有獨立的衛生間,更沒有家人的照顧,這又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絕大多數人很不適應,嬌生慣養的孩子們沒有吃苦的心理準備或者說沒有獨立生活的心理準備。環境不可以選擇,人需要適應生活的能力,在現有的條件下生活的能力。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比較艱苦的生活條件,他們可以照顧好自己嗎?他們具備基本的生活能力嗎?
看看他們宿舍。空間少,物品又多,擺放無序。地上同時有鞋子、果皮瓜殼、床上掉下來的衣物,床上也堆滿衣物書本。令人奇怪的是他們大多數人初中時期是住宿的。據筆者所知,寄宿生宿舍有專人檢查衛生,學生被告知如何疊被、如何擺放衣物鞋子。他們勉強打掃衛生是因為害怕被扣分而受老師批評,而不是認為這件事本身有價值,教師沒有讓學生意識到這是一種基本的生活能力。在學校如此,在家就更沒有機會動手了,家長總是為了讓孩子多一點時間學習就包辦生活中的一切。
這些學生以后怎么生活呢?他們生活中碰到任何事都要找班主任,生病了不懂自己看醫生,出門不知西東,銀行卡被竊不會掛失,連辦個繳費手續也會出錯。每一件事都必須由老師去通知他們該怎么做,他們從不會自己主動去了解信息。出了校門和家門,怎樣買票、怎樣坐車、怎樣打電話,許多事都需要自己去學、去做、去主動請教別人。這些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的孩子們該怎么生活呢,筆者深為憂慮。
“在中學階段,學生伏案學習;在大學里,他應該站起來,四面瞭望”。在這個相當于大學預科的高中階段,我們期望學生能夠基本打理好自己的生活,照顧好自己,處理好生活中的日常瑣事,以便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活能力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素質,尤其當他們進入大學,這是他們獨立生活和學習的首要前提。我們的高中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是應該在學生伏案學習的同時,多給一點時間和機會鍛煉一下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呢?
三、人際交往
某生是學習優秀的好學生,但是她在同學中非常不受歡迎。經調查,她自視甚高,從不對他人表示欣賞和贊美。室友買了新衣服,她表示對方長得沒有她漂亮,和衣服不般配。一段時間之后就沒有人愿意跟她相處了。因此她顯得非常不合群,獨來獨往,跟同學的關系也越發不好。
筆者認為,一個人的親和力、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是群居的,不適宜長期獨處,在學習和生活中,有很多時候需要他人的合作與幫助、鼓勵與認同、肯定與欣賞。學會欣賞別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該同學的問題絕不僅僅是一種不禮貌的小孩子行為,而是缺乏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這主要是中國式家庭教育造成的惡果。在中國的家庭里,父母一方面對孩子是專制的,實行高壓的家長制(家長的權威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無需贅言),決定、代辦孩子的大小事情;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又是過度寵溺的。在孩子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中,家長很多時候沒有能夠及時糾正、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和觀念,而是一笑了之或任其發展。正是由于這兩個方面的結合,脫離了父母的視線之后,很多學生表現出一種不近人情的盲目自大和蠻橫無理。
不僅僅是該同學,大多數高中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禮貌、絕對情緒化、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和寬容、缺乏對別人的認同和贊美,諸如此類。比如他們沒有打掃公共環境并保持整潔的意識;隨便吃他人的東西;在任何場合都可以表現得很情緒化,自由散漫。當存在類似問題的學生集中在一起生活之后,我們忽然發現,他們的成長失去了與他人尤其是同齡人的和諧交往,是多么的孤獨與可怕。人際交往中令人不愉快的小事會給不懂寬容的他們造成很大的困擾和心理壓力,極有可能埋下心理隱患。
“家庭教育的一切秘訣在于兒童自己去發展,讓他們自己去做一切;成人不應該搶先去做,也不應該為了自己的方便和愜意什么也不做,而應從兒童誕生的第一天起,經常把他當作一個人來看待,充分認識他的人格。”高壓和放任的極端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家長應該充分尊重孩子,也讓孩子認識到尊重他人的必要性。這有利于孩子未來生活中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使他們愉快地學習和生活。我們的高中教育有必要從根本上重視起家庭教育,重視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人生目標
總是有一部分學生堅持不到最后的高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不得不中斷學習,頗費人思量。某生是一個聰明的學生,誠實、謙恭有禮,給老師很好的印象。但是他學習熱情時有時無,常常情緒低落,整個學習過程中曾幾度想要中止學業。和他談話時,筆者明顯察覺他前后言語矛盾。比如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想學,沒勁頭,什么也做不好。然而當被問及他到底想做什么而做不好時,他很迷茫,他說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點什么。既然沒有想做的事,那么為什么老覺得自己做不好呢?他無言以對。問題出在哪兒?就是缺乏人生目標。
他的例子比較典型,但他絕不是唯一沒有人生目標的學生。事實上,高中結束時要求大家填報大學和專業,絕大多數學生都無所適從,希望某個老師能為他們做選擇,是選擇而非建議。
要知道,開學的第一天,每個學生都應該明確知道他未來的方向,進入本科專業學習。當一個學生選擇高中的那一刻,難道大學就讀方向不是一并開始考慮醞釀的嗎?何至于三年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任何專業目標?或者我們的高中教育過多看到分數的同時,忽略的是人生?我們的學生從來沒有明確過自己的目標和追求,他們不知道要讀什么專業,更不知道他的人生需要什么。
女作家、教育家陳衡哲先生曾就升學和考試發表過自己精辟的見解:“一個人才的造成,單靠知識是不夠的;知識的獲得,單靠書本是不夠的;書本的了解,單靠數量的灌注是不夠的;數量收入腦海中的程度,單靠考試是不夠的。”可見,我們讀書、考試、升學的目標無一不是為了人生。人生有目標,其他一切事才會充實而有意義。筆者呼吁高中教育能夠真正把人生擺到首位,教育我們的學生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
綜上所述,筆者切身體會到良好的學習習慣、基本的生活能力、和諧的人際交往、明確的人生目標應該成為我們高中教育的四維目標。“雙減”之下,高中教育要切實關注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教育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幫助他們確立自身的目標和價值,而非喊口號。我們需要更多快樂健康、熱愛生活、尊重他人、善于與他人交流合作、有人生目標、積極工作、能夠從事各項工作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不是只會考試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