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文
以高中歷史教學為載體,以家國情懷培養為導向的高中歷史全新教學定位構建,重在使學生在學習、接觸、了解歷史的過程中,全方位、深層次、多領域把握國與家之間的關系,并切實明確國家榮譽、衰敗與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以全面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操、愛國意識、愛國素養,來增強其對家庭、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同時,在“家國情懷”素養的引領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力也會得到深度培植,這勢必更利于其在運用歷史所學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中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與構建。基于此,教師在落實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實踐時,應以切實提升學生的愛國素養為抓手,通過對新課標思想與理念的落實,來優化教學設計、構建豐富活動、開掘鮮活教育素材,為學生從歷史的視覺來審視“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而拓寬渠道。
一、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家國情懷”素養概述
從歷史核心素養的視角來解析,“家國情懷”素養便是其重要組成、核心構架之一。其不僅是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著力強化的重點,更是培植學生愛國素養的關鍵。而就概念來看,家國情懷又指的是一個人對國家、對家庭、對社會的認同感,其又是華夏優質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更是對華夏民族精神的直接體現與直觀反饋。而且,自古以來,關于“家國情懷”,《孟子》中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便做了深度詮釋,且明確了家國情懷于己、于國、于家之重要。而高中歷史則是幫助學生從多維視覺來審視過往社會變遷的寶貴資源,其中涉及的諸多與“家國情懷”有關的觀點、思想、案例、素材等,更為學生愛國素養的形成提供了鋪墊。由此可見,以培養“家國情懷”素養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不僅是提升學生愛國素養的必然選擇,更是落實家國情懷教育的根本保障。
二、以培養“家國情懷”素養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的價值與意義
作為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基本構架,家國情懷既是教學的重點與關鍵,又是學生發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華夏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等內在品質,進而建立起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等核心與根本。這使得切實加強對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培養,使愛國、愛家的種子被深埋至學生內心,則不論對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鑄就還是歷史教學實效的提升,均具有重要價值與積極意義。
1. 可引領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鑄就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域,“愛國”便是公民層面必須踐行的關鍵。而“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則以厚植于歷史學科中的傳統文化、名人事跡、歷史資源為鋪墊,讓學生在審視歷史的基礎上,獲得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逐步建立,使其內在修養、道德品質等得以切實提升。此外,在“家國情懷”素養培育導向的驅使下,學生定會在充分了解國情的基礎上明確自身發展定位,以切實促進其高尚道德情操的鑄就。且可使歷史教學的開展更具吸引力與感召力,來助推學生的健全人格重塑。
2. 可確保高中歷史教學實效的提升
具備基本的愛國素養與情懷,并將自己對國、家之大愛,傾注于自身認知發展的各個領域,則是新時代高中歷史教學中必須著力踐行的重要育人使命。而通過對多元化、豐富性教學素材與資源的開掘,并將其靈活遷移至“家國情懷”素養培植的各個領域,則可切實確保高中歷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以引領學生在近距離體驗、了解、感知中獲得愛國意識的發展與形成,使高中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得以切實凸顯。進而在無聲無息中實現對高效課堂的打造,以及有效教學的實施。
三、以培養“家國情懷”素養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策略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既是歷史核心素養的基本要素,更是學生歷史認知發展中應具備的重要素養。這使得建立在“家國情懷”素養培養基礎上的高中歷史教學開展勢必更具現實意義,也更利于學生認知發展需要的切實滿足。基于此,教師在探尋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策略時,應以預設教學目標為引領,將教學中涉及的重要歷史原理、思想、方法等,以多種形式遷移至縱深視域。來引領學生參與實踐、探究、體驗、感知,以全面激活其愛國情懷,更好地發展其認知能力。使學生在接觸、了解諸多優秀歷史人物、文化、案例等基礎上,逐步獲得認知蛻變,并更好地促進其家國情懷的培育與發展。以切實凸顯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并為學生健全人格的構建以及正確價值觀念的建立而拓寬渠道。
1. 借助可視資源發展學生“家國情懷”素養,落實愛國教育
高中歷史中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且在呈現形式上較為冗雜,而學生在學習高中歷史的過程中,只有回望過去、立足當下、放眼未來,并以輔助性資源為鋪墊,來開展歷史解析與內化,其對于歷史發展規律的把握自會更加充分,家國情懷的培養目標也會得以逐步達成。因此,教師在開展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培養中,應多加強對一些可視化典型案例、豐富資源、直觀素材的整合與歸類,將其以多種方式遷移至課堂,讓學生在觀摩歷史影視資料、體味現實社會變化中,獲得積極人生態度的逐步發展,以切實促進其健全人格的重塑。同時,還可通過對與社會變化、發展、進步等有關卓越成就的展示,來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自尊心,使愛國的情感、思想、意識等深植其心靈,并外化至其行為表現,為家國情懷的培養而鋪設廣闊路徑。例如,在開展“現代中國的科技”教學中,可即時引入影視劇《功勛》,讓學生近距離了解每一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的具體事跡。讓其在為國家的氫彈研發做出突出貢獻的于敏院士身上感受中國科技的發展;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上認識堅守的意義。以通過一幕幕偉大科技成果的呈現,來激發起學生為祖國建設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使愛國、愛家的情懷,責任、擔當的意識,奉獻、付出的使命等,深深映入學生心靈,來助推學生的認知升華。使愛國教育的開展與落實,得以深度貫徹與切實實施,讓愛國的情懷被深度融入至學生血脈。
2. 引入名人事跡塑造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培植愛國素養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家與國的深情大愛,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仕人風骨,也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質樸心靈。而不論是中國古代還是近現代,所涌現出的諸多為了國家建設、社會發展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等,都是學生應學習的榜樣與楷模,更是引領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重要育人素材。因此,教師在落實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策略探究時,應以精準、充分開發各類名人案例為鋪墊,將其與具體教學內容有機銜接起來。讓學生從不同視覺出發,在開展對名人事跡解析、認識、研判的過程中,來感受蘊含至其身上的高尚品質與寶貴精神,來認識其偉大,于無聲無息中萌生起對這些歷史名人的崇敬與熱愛。而且,面對諸多名人事跡的刺激,學生分析歷史、看待歷史的方式也會發生巨大變化,這不僅更利于歷史教學形象性的增強,也更利于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例如,在開展“新文化運動”教學中,可借助史料、視頻等形式,在課內引入有關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了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的具體案例,組織學生對其進行深入解析。讓學生在感受這些仁人志士當時所處的復雜社會現狀,以及蘊含至其身上的寶貴品質中,來激發其厚重的家國情懷,并樹立起為了民族復興而努力上進的積極人生態度。以切實培植學生的愛國素養,使歷史學科的愛國教育功能得以切實發揮與全面彰顯。
3. 依托實踐活動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傳承愛國精神
“家國情懷”素養的內涵本身極為豐富,且涵蓋的領域很寬,而高中歷史中的很多歷史原理、觀點、思想等,雖然在呈現形式上比較抽象,但卻對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有著重要影響。這使得通過對實踐活動的構建以及主題項目的設計,則勢必更利于學生在近距離接觸歷史、深層次感受歷史中獲得家國情懷發展。因此,教師在開展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培養時,應結合預設教學目標,多加強對一些探究性、實踐性、體驗性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與深度體驗中,從不同視角出發,來審視歷史事件、認識歷史現象,以切實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感染力,來激發學生熱愛歷史的真實情感。此外,還可通過對一些輔助性地域歷史資源的借助與利用,組織學生在參觀當地的紅色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等過程中,獲得家國情懷的深入培育與逐步強化。例如,在開展“抗日戰爭”教學中,可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為革命先烈掃墓,或者去尋找本地的一些解放軍老英雄。通過對其英雄事跡的自主收集、切實整合,在課內互相分享、彼此交流、深度研討,來培植其歷史榮辱感。以全面激活其愛國熱情,幫助其樹立起遠大理想,讓學生在切實豐富自身認知體驗的基礎上助推其家國情懷的全方位培養。此外,學生在實踐、體驗、感知、探究中所獲得認識與理解,必將會切實外化至其日常行為表現,以切實確保愛國精神的代代相傳。
總之,正如古語所云:“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而且,人本不是無根浮萍,而是依賴于家庭、社會、國家而存在、生活、發展的個體,這使得建立在高中歷史教學基礎上的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培養,便更利于愛國教育目標的達成,以及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時,家國情懷又是承載于高中歷史教學領域的重要價值觀念,其不僅是引領學生傳承優秀華夏文化的堅實保證,更是助推學生民族精神弘揚與愛國情感激發的重要參考。而通過對家國情懷的培養,讓學生在更為豐富、鮮活、形象的認知體驗中重審歷史之價值與意義,以切實助推其完備意識構建,則勢必更利于“家國情懷”素養培養思想與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領域的深度踐行。因此,教師在落實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時,應以切實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為導向,抓好對各類教學資源的開掘、教學活動的構建、教學項目的引入,多為學生提供一些接觸、了解、感受華夏優質文化、民族精神、愛國史實的機會。讓學生在多元化驅使、深層次感召下,切實認識到家國情懷培養的價值與意義,并將課內學習所獲逐步遷移至實踐應用領域,來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延展性與豐富性,為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而搭建寬泛平臺。在確保“家國情懷”素養培育目標得以切實達成的基礎上,于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中引領學生的愛國精神、情感、意識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