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萍
審美感知能力是一個人對其所見、所看、所感事物的多方面評價、判斷的過程,在小學階段主要培養學生視覺上的審美感知能力,讓學生從所看到的事物中發現美、感知美、體會美,從而形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這也與新課改后的美術教學理念相契合。但在當前,很多學校在美術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學理念落后,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部分教師對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沒有足夠重視,美術教學依舊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階段,這不僅與新時代下的教學新理念不符,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也幫助甚少。為此,本文針對在小學美術核心素養下提高學生審美感知能力教學方法的探究,對于創新教學方法、革新教學理念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培養審美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以美育德,審美感知能力的提升能夠豐富學生的視覺體驗,在大量美麗事物的欣賞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感知會變得更加敏銳,也就是能夠讓學生有一雙善于發現身邊美麗事物的眼睛,通過以美啟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達到真、善、美的統一,進而潛移默化地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另一方面是以美啟智,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意識的快速發展階段,學生在審美活動中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拓展思維、拓寬想象力,這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幫助。因此培養提升學生小學審美感知能力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在今后的學習生活當中積極樂觀,同時能夠啟發學生的智慧,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提升審美感知能力有效方法
1. 培養興趣,讓學生看到美
要想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培養學生審美興趣是重要環節,也是開端。在當前的美術課上,部分教師依舊將畫畫作為教學側重點,因此學生很少能夠欣賞到美麗的作品,更不要說具備什么審美興趣了,為此只有教師在課上將學生的興趣激發,讓學生能夠愿意、主動且樂于欣賞美術作品,那么其能力也就更容易提升。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意識尚不成熟,對萬事萬物都有著極大的好奇心,那么教師需要利用好學生的這個特點,循序漸進地逐步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在小學階段激發學生審美興趣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需要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此方能收獲更加明顯的成效。比如,當教師講到浙美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茶香四溢》一部分內容時,在教學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大量關于茶的優秀作品,作品內容形式豐富,包括學生作品、大師作品、博物館藏的珍貴畫等等。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發表對作品的評價,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知道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處于何種階段,在此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于作品的美點是欣賞不全的,那么此時教師就要進行相應的補充,如顏色搭配合理、線條勾畫傳神、畫法技藝高超等等,再次引導學生學習欣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要求學生在課下自己搜集一些自己喜歡的、認為美麗的美術作品,在課上教師先讓學生介紹作品的美點,之后讓其他學生欣賞,并發表評價,最后教師再給予點評。同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逐步發現身邊更多美麗的事物,也會從多角度去發現事物的美麗,更重要的是學生更加愿意去欣賞美,如此學生的審美興趣被成功激發,教師在后續的教學中再不斷引導,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就會逐步提升。
2. 實踐探究,讓學生懂得美
實踐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審美教育還應與技法訓練相結合,培養學生創造美、應用美的能力。因此學生的實際繪畫練習和動手操作,不僅是技能掌握的過程,還是將美的感知和思想轉化為物質產品的過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取得藝術成功的喜悅,也加深了對美的感知,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審美感知能力。
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多維度地引導學生去進行美術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認識美、體會美,也將自己認為的美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欣賞。因此,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班級進行美術創意活動,如美化課程表,即每人發揮想象畫一個班級課程表,課上進行評比,評選出幾個公認好看的課程表掛到班級墻上。再如,在傳統節日可以組織學生制作節日賀卡,如在元旦讓每個學生制作新年祝福卡,在課上教師將賀卡順序打亂后再次發給班級同學,讓每一位同學在收到新年祝福的同時還能夠欣賞到美麗的作品,這是學生一生寶貴的財富。類似的實踐活動還有很多,例如設計班級標志、臨摹優秀作品的等等。重要的是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去引導學生認可美,因為每一個作品都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的,每個作品都有其獨特的美點,要讓學生從心底里去認可,其審美感知能力也就提升了。除了這些以作品為主要形式的實踐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去,如讓學生參觀博物館、參觀校史館、參觀校園優秀美術作品展覽等,這些實踐能夠在精神上去豐富學生審美感知意識,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拓寬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見識,以實現更多的收獲。綜上,實踐探究是培養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必要舉措,學生在實踐中能獲得心靈的撫慰,在探究中能夠發現更多美麗事物。
3. 融合文化,讓學生感知美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承載了我們國家的精神之源,其中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美。小學美術課堂是傳播民族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因此當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時,就可以從文化入手,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充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感知文化的美,進一步激發其審美興趣,讓學生樂在其中,美在其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廣泛,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選擇,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接受教學內容,也更容易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豐富性、共享性的特點,去隨時隨地為學生展示內容,讓學生沉浸在中華文化的美麗中放飛自我。比如,當教師講到《剪紙喜花》一課時,除了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上的喜字剪紙之外,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其他傳統節日的剪紙,比如春節的福字和十二生肖的各類生動剪紙等,這些都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同時可以告知學生這些剪紙都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祝愿而采取的藝術表達形式。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踐,讓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所想所感和祝愿剪出一個剪紙,送給想要送給的人。類似的文化活動還包括刺繡、陶瓷等,教師都可以為學生介紹文化背景,找出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欣賞,以提升其審美能力。再如,在進行《青銅器》一部分教學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我國古代青銅器演變歷史的視頻,其中每一個時代都列舉幾個有代表性的青銅器讓學生觀賞,這樣既將文化融入教學當中,還拓展了學生知識,又提升了其審美能力,一舉多得。
4. 多元評價,讓學生豐富美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最終都要落在真實客觀的評價上,因為只有評價才能夠知道學生的學習成效,小學美術教學也不例外。要想不斷深化學生的審美感知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就需要教師利用多元化的評價去檢驗學生的能力,之后發現問題,找到原因,解決問題,不斷提升。
當前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評價主要采用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模式,這種評價方式已然與當下的美術教學趨勢不相適應,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多元化、豐富性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教師首先可以豐富評價的方式,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外,還要加上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間的評價結果能夠讓學生以自己的思維為出發點去表達觀點和看法,這樣學生相互之間也更易接受;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是為了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以及當下的審美感知能力,以便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比如,當教師講到《花鳥小品》一課時,在講完基礎理論知識后便可以讓學生繪畫,可以臨摹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作品完成后展示給全班學生欣賞,讓學生自由發表評論,教師再給予正向的引導,針對好的評論要給予肯定,針對不好的評論教師要及時指正,旨在引導學生正確的審美思維,提高審美能力。之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學生欣賞之后同樣自由發表評價,如此反復,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便會穩步提升。再如教師可以在每節課上利用網絡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兩個其他學校學生的優秀學生作品,教師針對作品中優秀的地方進行點評,讓學生積極學習,針對不好的地方也要正確指出,讓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盡可能避免,這樣學生的審美思維便會進一步打開,其審美感知能力也會穩步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是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新時代下美術教育大趨勢的必然舉措。因此,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闡釋了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教學策略,即以培養審美興趣為開端,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主動、自覺地去欣賞美;以實踐探究為核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與探究中提升能力,理解美麗;以傳統文化為載體,讓學生在融合傳統文化的美術學習中去體會感知中華傳統所凝聚的美;最后以多元評價為依托,在豐富多元的評價中讓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素養得到全面提升。上述教學方法仍需教師根據自己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做出必要的改進方能釋放明顯成效,因此只要我們教師團體能力能夠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探索創新,小學美術教學必能實現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出一批批善于發現美、心中向往美、自身做到美的全面發展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