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勇
關鍵詞: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荒漠化防治 生態治理
水土資源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資源。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水土資源受到人為或自然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嚴重的浪費與流失現象。為了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新時期,必須重視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研究,采取相應的生態治理對策,才能為我國的水土資源保駕護航,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基于此,該文就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態治理對策進行的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 水土流失與荒漠化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土地資源在風力作用或水力作用下受到的侵蝕現象。荒漠化指的是生態系統在人為過度活動的影響下產生的失衡現象。隨著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類活動已經對自然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部分地區的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具有極強的破壞性,從而引發了荒漠化現象。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在人為因素的干擾下,很容易出現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現象[1]。以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平原地帶為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現象在我國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表現尤為嚴重,平原地帶附近缺乏地形覆蓋,在當地牧民過度放牧與農民過度開墾等人為因素的作用下,更加容易出現大面積土地資源侵蝕現象。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極大的,當土地資源表面沒有植物覆蓋以后,就會產生大面積的退化現象。隨著退化現象的不斷加深,土地資源會出現大規模侵蝕現象,伴隨著植物的大規模枯死,這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無疑是一場浩劫[2]。因此,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正視水土流失與荒漠化帶來的危害,及時采取相應的生態治理對策,才能避免生態破壞引發的災害,減少財產的損失。
2 制定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生態評估與治理標準
2. 1 強化生態評估
水土流失與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動態的網絡監測機制予以管控。要想創建相應的水土流失與荒漠化動態網絡監測機制,就需要研發相應的網絡平臺,對地區內的水土流失與荒漠化區域的地理位置分布、影響力大小、發展方向、解決策略等方面內容進行動態跟蹤檢測,利用動態網絡監測平臺為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方案的制訂提供數據支撐。就現在的生態治理工作而言,其重點也不夠明確,沒有對重點項目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在開展水土流失生態治理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建立相應的評估機制,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發展狀況進行深度評估。以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工作重點,提升資金的利用效率,做到“先難后易”,實現資金的合理配置。
2. 2 建立治理標準
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氣候與資源分布情況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不同地區的生態服務體系、服務水平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應用生態治理對策的過程中,應該從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方面入手,制定相應的治理標準[3]。合理的治理標準是順利開展生態治理工作的重要基礎。如果治理標準過低,就會出現生態保護物資與資金供不應求的現象,無法發揮應有的生態治理作用,降低區域內群眾保護環境的熱情。如果治理標準過高,又會降低治理措施的可行性,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不利于生態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應該根據當地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治理機制,明確治理的具體規模,利用隨機估算法、類比法等方法,對地區、單位、個體的投資收益與損失進行估算。要重點統計經濟產量與經濟效益,利用綠色會計機制體現資源環境的損耗價值,并將其作為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中生態治理對策的制定依據。
3 劃分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生態治理類型與適用范圍
就水土不平衡的發生原理而言,在應用生態治理對策時,可以將其劃分為3 個方面,分別是在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發生前的預防工作、項目開發建設實施過程中對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的管控工作、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發生后的治理工作。第一,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發生前的預防工作可以通過加大生態治理宣傳力度來實現,讓項目開發建設單位在施工前,就對環境保護予以足夠的重視,提升當地人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第二,項目建設中對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的管控工作要重視城市內部可能會引發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的工程項目,要求開發商從綠色施工、綠色建筑、綠色工程的角度入手,降低工程項目開發建設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第三,治理工作需要采取更加先進的生態恢復技術,彌補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帶來的危害,并將已經發生的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控制在可控范圍內。下文分別對以上3 種水土流失生態治理類型進行討論。
3. 1 預防措施
在水土不平衡現象發生前,可以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降低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的發生概率。在這類地方應用相應的預防措施,便能夠有效地預防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例如:容易發生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的位置,通常都有著土地肥力不足、土壤不緊實、暴雨頻發、陡坡多的特點,容易出現泥石流、風暴等災害。這類地方一旦出現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恢復土地,且土地恢復的難度較大、速度較慢,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予以修整[4]。
除此之外,要重點在人口密集區域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如果人口密集區域出現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就會給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可以在已經有一定程度獲得土地上重新種植植物,利用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預防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相關部門還可以成立一支專門的監督隊伍,對當地工程項目的開發與建設進行監督。如果發現工程項目在建設的過程中,對當地土地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應及時制止并予以警告與處罰,做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頭并進,在謀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這需要相關部門積極地與當地的居民、企業、經濟發展部門進行溝通,才能獲取相應的理解與支持,推動預防措施的有效落實。
3. 2 管控措施
城市在日常運作的過程中離不開各項生產活動的支持,人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生產活動才能順利完成,但生產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因此在管控的過程中,應該尋求生產活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重點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危害的生產活動進行管控,避免生產活動對當地水文和地形造成的永久性改變,即通過管控措施,有效地避免水土不平衡現象,降低環境污染與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
要想維持生產活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可以從以下3 個方面入手:(1)對于部分會對環境產生危害的生產活動,應鼓勵企業研發一種更加環保的生產方式,降低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損害;2)要加大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工作,讓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意識到生產活動對于土地資源造成的不利影響,培養企業的環保意識,鼓勵企業以更加環保的方式開展生產活動,并自發性地彌補已經受損的土地,解決當地的水土流失與荒漠化問題;(3)污染較大的企業應將生產活動獲取的盈利投入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治理中,做到邊生產邊治理,平衡生產活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3. 3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一開始多發于河流的上游,上游的泥沙隨著風暴等途徑,進入江河之中,在水力作用的影響下被帶到下游,對河流下游地區的民眾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在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已經發生后,應積極地應用相應的生態恢復技術,為當地的土地資源保駕護航。因為某些原因,我國已經出現了大量沙化的土地。植物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主要作用,一旦土地上沒有植物,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就會大幅度下降,最終造成土地沙化現象。沙化的土地更加容易被風力、水力作用影響,引發沙塵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5]。因此,要格外重視貧困地區的水土不平衡治理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治理。
4 建設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生態治理綜合整治模式
4. 1 推行小流域綜合整治、強化坡耕地的綜合治理
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過程中,應該以小流域為單位。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利用農耕策略、工程策略與生物策略,對其進行一體性整改。要對當地的水土流失固有規律進行總結,在保障當地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重點對路面、田地、河流、樹林、山地等位置進行整治,要建立相應的預防機制,利用綜合性預防整治機制降低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的發生概率。以水力侵蝕地區為例,在這類地區可以建設相應的水土保持工程,通過防滲水、消坡、排水、減重、反壓等措施加以預防;同時,還可以采取相應的生物預防策略,發揮植物的作用,降低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現象的發生概率[6]。
坡耕地的綜合治理也同樣重要,在坡耕地治理的過程中要做到既要解決當地人民的生存問題,又要提高生產活動的經濟效益,還要減少資源的浪費現象。坡耕地綜合治理有著以下4 個方面優勢:(1)能夠從根源上避免水土流失現象,落實緩洪減沙措施;(2)坡耕地整改能夠大幅提升當地的糧食產量,改進區域內的生產方式,提升生產活動的經濟效益,提升山丘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3)坡耕地整改還能夠完善當地的農村產業框架,打造特色經濟;(4)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保障充足的糧食產量,維護我國的耕地資源。
4. 2 落實封禁保護工作,強化生態自然修復能力
在部分人口數量稀少、水土流失現象相對不嚴重、雨水量適中的區域,可以通過提升生態自然修復能力的措施,預防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現象。封禁保護工作能夠有效地強化區域內的生態自然修復能力,常見的保護措施包括輪封輪牧、封山禁牧、封閉保護等措施。要想更進一步地提升當地生態自然修復能力,還可以利用天然氣、沼氣、電力取代傳統柴火,推動人口稀疏區域的大規模生態整改。
對人口密集、水土流失嚴重區域而言,應該將人工措施與自然措施相結合,落實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工作。可以在小區域內制定高標準的人工策略,在保障耕地面積與人工草場面積的基礎上,提升當地農民與牧民的生活水準。在此基礎上,推動封育保護措施的有效落實。
4. 3 以生態效益為中心,堅持開發與治理并行
經濟是確保社會發展、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水土流失治理與水土能源開發也絕非兩個相互獨立的工作,在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過程中,也要注重水土能源的開發,即在確保生態效益的同時,還要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以退耕地區為例,退耕地區在減少耕地面積后,要積極開發大量不同類型的示范區域。將環境整治工作納入一個完善的產業框架內,利用高新產業實現能源開發與環境整治的同時發展。總體而言,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必須同樣重視經濟的發展,才能實現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齊頭并進。
5 建設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生態治理公共參與系統
5. 1 培養公眾生態治理意識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已經變得越來越強。但部分公眾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還存在只要生態環境受破壞程度不會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影響,就不需要治理的錯誤認知。我國大部分公眾對于生態治理的了解程度相對較少,無法意識到生態治理的作用與重要性,在開展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生態治理工作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大阻力。因此,要盡可能培育我國公眾的生態治理意識,一改以往被迫無奈才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現象。加大生態治理觀念的宣傳力度,推動水土保持觀念深入人心,讓區域內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生態治理工作的群眾基礎。
5. 2 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措施的落實需要大量的資金予以支持。如果在開展生態治理工作的過程中資金鏈比較單一,那么現有的資金可能只夠對大型生態項目、生態問題采取相應的生態治理措施。因此,相關部門要改變傳統水土流失生態治理的融資渠道,擴充原有的單一途徑,積極地吸引集體、個人和環保企業的參與,拓寬水土流失生態治理的融資途徑,在豐富生態治理的資金來源的同時,培育一定的生態資本市場。
6 建設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生態治理技術應用模式
科學、合理的生態監測技術是確保生態治理對策落實的重要保障。該文以3S 技術的應用為例,就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生態治理技術的應用模式進行了探究。3S 技術,即GPS 技術、GIS 技術與RS 技術。3S 技術有著非常強的信息獲取能力,能夠實現信息的遠程傳輸與共享。將其應用于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生態治理當中,能夠推動水土保持工作的高層次發展,提升信息數據的獲取效率,降低信息數據的獲取難度,保障信息數據的準確性。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等環境問題有著非常復雜的觸發因素,其所表現的土壤破壞程度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利用3S 技術構建相應的環境檢測網絡,建設水土流失與荒漠化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建立治理模型,能夠推動生態治理工作的系統化與規范化發展。
3S 技術在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生態治理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為水土保持規劃方案提供數據支撐;二是能夠實現對水土流失的實時監測。3S 技術可以對當地的水土信息進行收集,了解當地的土壤退化情況,評估當地的環境污染程度,在數據庫內實現數據的統計、分析與量化,再利用GIS 精準制圖,生成相應的治理模型,在此基礎上制訂更加科學、合理的水土保持規劃方案。除此之外,GPS 技術可以對水土流失嚴重區域進行定位,再通過RS 技術的多時相遙感影像合成技術提升監測的精度,并通過光譜偏移圖,調查當地的植被覆蓋情況,推動生態治理對策的有效落實。
7 結語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深化落實,我國的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要想落實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生態治理對策,就必須從生態評估與治理標準制定、生態治理類型與適用范圍劃分、生態治理綜合整治模式建設、生態治理公共參與系統建設、生態治理技術應用模式建設等多方面入手,從多角度落實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生態治理對策。在開展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過程中,要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兩頭抓,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推動生態治理對策的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