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斌
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在各學科教育中發揮出重要作用。項目化教學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通過對獨立項目的探索過程,快速、精準地深入課程內容,繼而有效掌握知識、內化知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應用項目化教學,可突出學生在項目化實施與探索中的主動性,促進綜合育人效果的提升。本文以“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為例,詳細闡述了項目化教學的實施過程與結果。
一、項目任務的明確與計劃制訂
基于項目化教學構建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師要重視對項目任務的明確和具體項目計劃的制訂,為項目化教學與實施奠定基礎。
(一)明確項目任務,展開針對性討論
項目化教學的第一步在于確定項目任務,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或幾個項目任務設想,與學生一起討論,再確定最終的項目。“文化的內涵與功能”在項目任務的明確上可聚焦新課標要求,帶領學生感悟文化對個人、社會、民族和國家的作用和意義。
在“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的教學中,我聚焦整體課程內容,提出以下項目任務設想:
設想一:探索文化的內涵。
設想二:探索文化與文明的區別與聯系。
設想三:探索文化的功能。
設想四:探索文化對人的影響。
在出示以上設想的基礎上,我給大家足夠時間討論,選擇最終的項目目標和任務。此階段,學生以“討論會”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基于他人觀點進行質疑或補充,以獲取更精準、有效的信息。在巡視階段,有學生表示:“從課程主題和內容來看,我覺得應該圍繞設想一和設想三的任務進行新知識的探索。”有學生表示:“我也覺得應該選擇設想一和設想三的任務。”我反問道:“那大家覺得這四項任務有什么關系嗎?”于是,有學生舉手示意,邀請他回答的時候,他表示:“設想二和設想四都屬于設想一和設想三的一部分,不夠全面。老師,我們可以把它們當作階段性任務去探索嗎?”對此疑問,我也表達了認可。當然,此階段也有學生表達出不同的看法,認為是不是能夠將這四項內容都定為項目任務,循序展開探索。但是,很多學生對此給出了否定的答案,認為應該選取主要項目任務,再從項目任務內容出發進行拓寬,延伸次要任務,這樣不僅能夠起到循序漸進的作用,還能保證項目任務有較強的目標性和方向性。在由此展開積極討論的基礎上,最終明確了“探索文化的內涵”以及“探索文化的功能”兩個項目任務。我將其進行展示,安排學生圍繞項目任務對課程內容展開初步閱讀與思考,使學生對課程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也為項目化教學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二)制訂實施計劃,教師審查指導
在明確項目任務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著手引領學生制訂項目實施計劃。學生自主制訂計劃,確定步驟與程序的過程,可有效提高其課堂參與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的教學中,教師可引領學生聚焦課程整體,制訂實施計劃。
確定好項目任務后,我便安排學生著手展開對項目實施計劃的探索和制訂。該階段,我引導學生:“同學們可以想一想,我們要怎樣才能完成項目,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制訂項目的實施計劃。”安排好此任務后,學生便開始著手制訂實施計劃。比如,針對“探索文化的內涵”和“探索文化的功能”兩個項目的探索,有學生認為可以經過“閱讀→思考→討論→總結”的步驟,即先閱讀教材中這一部分的內容,再思考哪些部分提到了文化的內涵,與周圍同學一起討論,最后進行項目任務的總結。也有學生提出了“閱讀→標記→思考→總結”的步驟,認為要通過閱讀找到相對應的內容,標記出來,再進行思考和總結,如此便能更加全面地完成項目任務。還有學生提出了“閱讀→劃分→探究→總結”的步驟,認為可以在閱讀的基礎上,將總的項目任務劃分為一個個相聯系的小的項目任務,再展開針對性的探究和總結,這樣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聽完大家不同的表述之后,我也隨之進行了指導:“大家說得都非常好,很多同學想得也很全面,老師在總結之后,認為大家可以嘗試按照‘閱讀→劃分→思考→討論→總結的步驟進行計劃的實施。”這樣,學生對具體的實施計劃有了一定理解和認識,有利于接下來的項目化教學的實施。
二、項目任務計劃的實施與開展
項目化教學重在實施與開展的階段,教師要對此做好充分準備,發揮出自身的引領優勢,使學生自覺參與其中,展開積極探索。
(一)項目分工明確,合作推進任務開展
項目化教學實施中,教師可采用分組的形式進行推進。合作推進項目探索的過程中,要確保項目分工明確,使學生在項目探索中有目標、有方向。在“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的項目探索中,教師便可引領學生自己確定分工,展開對文化內涵的探索。
針對“探索文化的內涵”這一項目內容,我首先安排了學生進行初期階段的閱讀,了解該板塊的具體內容。之后,選擇以小組為單位,出示所劃分的項目任務:
1.閱讀板塊內容,結合教材材料,探索文化內涵。
2.討論:什么是文化,什么不能稱為文化?
3.閱讀教材,總結文化與文明間的區別和聯系。
在學生圍繞項目任務展開探究的過程中,我一邊巡視,一邊參與到各小組中進行觀察和指導。比如,有一個小組的學生為了提高項目探索的有效性,先進行了項目的分工,組成雙人小組,分別深入展開對三個項目的探索。在第一個項目任務的探索中,學生閱讀了教材中有關“文化”界定與內涵表述的部分,認為“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并標記出教材對該部分的解釋。在第二個項目任務的探索中,學生小組結合教材得出: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在第三個項目任務的探索中,學生找到教材涉及該內容的部分,提到了“文明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態文明”,表示“只要是文明的就是積極向上的”,與此相對應,“文化則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總的來說,“文化與文明都是實踐的產物”。由此對二者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基于小組分工,展開對不同項目任務的探索之后,小組隨之展開合作討論,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進行最終的知識匯總,對三項任務展開最終的明確,充分發揮項目化教學的優勢。
(二)小組互動討論,推進項目實施
小組展開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互動討論的機會,依托項目探索過程,促進學生思維間的碰撞與融合。在“文化的內涵與功能”中,教師可安排學生展開小組互動,使項目探索更加深入,促進項目實施效果最大化。
針對“探索文化的功能”這一項目內容,為進一步推進小組互動討論,使項目順利實施,我要求學生結合先前的項目內容,先以小組為單位,明確小項目。經過合作討論,各小組先后明確了如下項目任務:
1.閱讀教材“閱讀與思考”部分,討論:文化有什么功能?
2.概述文化的功能。
3.探究:文化塑造人的表現。
4.討論:為什么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
我在巡視中對學生所劃分的項目內容進行最終的明確,引領學生展開互動探究與討論。比如,在探索“概述文化的功能”這一項目內容時,有小組學生在討論中逐步明確: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給出具體的實例,其中有文化惠民、農家書屋等。基于“討論:為什么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的項目任務,有一個小組的討論十分激烈。有學生提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人民是否具有高度文化自信以及中華文化能否繁榮興盛都有很大聯系。”在對此進行佐證的時候,該小組還有學生提到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表示這兩項內容正是文化推動發展的體現,集中體現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發展的特點,彰顯了文化的功能。顯然,基于項目任務內容的細分以及小組互動討論的項目實施過程,學生切實掌握了文化的功能體現,使教育質量得到提升。
三、項目任務的檢查評估與應用
基于項目內容的明確和項目的實施過程,學生能夠從中獲得較豐富的體驗。以此為基礎,教師要進一步推進對學生項目任務的檢查評估與應用,了解學生的項目探索情況。
(一)多元評估督導,了解實施情況
為充分了解學生的項目實施情況,為下一次項目化教學開展奠定基礎,教師需推進多元評估督導的落實,以了解具體項目實施情況。在“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的教學中,教師便可聚焦整體項目內容,推進教師評估、學生小組互評、學生自我評估的落實。
基于對主要項目任務的探索過程,學生對課程所包含的內容有了更精準、全面的把握。為了解學生的項目探索過程與結果,我十分重視多元評估督導的落實。比如,沿用固有小組模式進行評價時,一些互動性較強的小組紛紛表示:“老師,我們小組做得怎么樣?”對此我大多予以肯定和贊揚,鼓勵大家再接再厲。一些互動性較弱、積極性不足的小組,通常不會主動讓教師進行評價。面對這樣的小組,我主動參與其中,表示:“大家的表現也很棒,能夠詳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當然如果每個人都能更積極、活躍,肯定效果也會更好。”基于真實、中肯的評價,大家也能意識到當前小組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相較于教師而言,小組成員間的評估會更加精準,所以我便安排了小組成員展開評價。此階段,很多小組學生都對小組中起到中堅性的組員給予了肯定,認為:“正是因為他一直帶動我們,我們小組才能順利完成項目任務。”當然,也有人對一些影響小組合作的人表示不滿:“感覺他不太認真,也不怎么喜歡跟大家交流。”通過這樣一個互相評估的過程,學生也能更加正視自己存在的問題。除此之外,我還安排學生進行自我評估,站在“優”與“劣”兩方面進行反思和分析。基于多元評估督導過程,教師與學生都能夠獲得豐富的項目化學習體驗,并基于評估督導過程進一步實現對“文化的內涵與功能”課程內容的查漏補缺,獲得豐富的文化感知與體驗。
(二)項目應用實踐,強化認知深度
項目化教學的實施,最終還需要在實踐中體現出來。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程內容與生活實踐間的聯系,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深度。在“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的教學中,教師可立足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引領學生于實踐應用中體悟文化內涵。
秉持一切教育最終都要落于實踐的準則,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我在最后階段安排了實踐性較強的實踐性項目任務:
1.查詢:文化載體多種多樣,查找相關信息,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并說明喜歡的理由。
2.思考:如何將文化的功能應用于實踐中,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做?
3.實踐:走進現實生活,尋找無處不在的文化。
以上項目任務分別指向“信息查詢”“現實思考”“實踐探索”。從具體實施情況來看,有學生在課下的查詢中,分別查看和了解了相關的器物、行為、制度等內容,并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做了詳細的說明和介紹。于是,便有學生相繼提到國畫、書法、象棋、賽龍舟、太學、科舉制等,這不僅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使學生于實踐中切身體會到文化載體的多樣性。在立足文化功能所展開的思考中,學生充分意識到祖國的偉大復興與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密切相關。因此,有學生表示:“我們應該自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學生認為:“身為新時代青少年,我們有保護文化、傳承文化的責任和義務。”基于實踐探索的過程,學生細心尋找文化的足跡。在尋找與探索文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完成了對項目任務的探索過程,更由此強化了自身對“文化”的認知和感悟。
綜上所述,項目化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切實發揮出重要作用。依托項目內容,學生有了更多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機會,這不僅有利于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還可發揮出學生在項目探索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綜合育人質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卓尼縣柳林中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