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承志
高中地理課程知識點龐雜,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促進學生理解與學習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體驗感知教學法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糅合與梳理,對大量抽象的知識內容進行拓展,以此開闊學生思路,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高中地理學科相關知識的概念,提升學生地理學習效率。體驗感知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基于具體的地理學科知識內容,設置生動的教學場景,直觀展示地理概念與內容,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學科知識;結合信息技術的運用,構建交互式體驗教學方式,在交互場景中,促進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本文以高中地理“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專題內容為例進行分析,借助實物道具與語言描述,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氣候變化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強化學生的地理知識及技能。
一、創設生活情境,借助學生的經驗
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效利用生活情境,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結合學生生活中的既有經驗,進行正向遷移。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相關的教學情境中,深化學生的知識學習與運用,促進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生活情境與學生的認知較為貼近,教師利用學生的固有經驗,帶動學生的課程學習,使學生往往具有較為深切的理解。
在“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的專題教學中,教師利用學生較為了解的城市熱島效應,安排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記錄某城市一周內的日均溫、最高溫、最低溫,分析城市氣溫變化趨勢,探究原因。
師: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是由于人為的熱源排放還是植被覆蓋的減少?
師:城市中主要能源消耗來源有哪些?交通、工業、建筑等活動對城市熱島效應有什么貢獻?
生1:人為熱源的排放是城市熱島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城市中大量的工業生產與交通運輸會產生大量的熱量,排放到空氣中,使城市溫度升高。城市中廣泛使用的各種能源,化石燃料和電能也會產生大量的熱量。植被覆蓋的減少也是城市熱島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等基礎設施占用大量的土地,導致植被覆蓋率降低。植被能夠通過蒸騰作用釋放水分,從而降低空氣溫度。因此,城市中植被覆蓋的減少導致空氣溫度升高,進而加劇城市熱島效應。
生2:城市中主要能源消耗來源包括交通、工業和建筑三個方面,交通能源消耗主要包括機動車、飛機、火車和船舶等交通工具的燃料消耗,工業能源消耗主要用于各種工業生產過程,包括發電、冶煉、制造等。建筑能源消耗主要用于供暖、制冷、照明等方面的能耗。此類活動均對城市熱島效應有所促進,產生大量的熱量并改變城市地表的物理性質,從而影響城市的氣候。
生3:溫室效應可能引發極端氣候,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
生4:溫室效應易使海平面上升,導致大量陸地被海水淹沒。
生5:溫室效應易使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甚至引發威脅人類生存的致命病毒。
由此通過設置各項活動,引導學生有效運用生活中關于溫室效應的相關信息,促進學生思考,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感受到氣候變化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二、創設視頻情境,再現真實的場景
在“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的專題講解中,利用網絡視頻資源,促進學生了解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以2002年圖瓦盧居民搬遷作為視頻講解案例,引發學生思考。
2002年的圖瓦盧,由于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這個島國的部分地區開始被水淹沒,許多居民被迫搬遷。在教學中教師以播放視頻的形式,再現這一真實的歷史時刻。視頻背景音樂輕柔,畫面呈現美麗的海洋與圖瓦盧的風景,慢慢聚焦到一位老者正在家中收拾物品。老者開始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講述圖瓦盧的歷史與文化。畫面切換到海水開始侵蝕島嶼的邊緣,房屋被淹沒,人們開始緊張。居民們開始打包,準備撤離。他們乘船離開家園,臉上充滿了不舍與無奈。
畫面展示居民們在新的地方開始重建家園,但面臨許多困難。他們重新修建房屋,適應新的環境。老者再次出現,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但也對未來抱有希望。他說:“雖然我們的家園被海水淹沒,但我們的心永遠在那里。”視頻的最后回到現實,老者望著遠方,鏡頭慢慢拉遠,展現出他的孤獨身影。字幕出現: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我們的家園。我們必須共同努力,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最后插入一段現實中的視頻片段,展示圖瓦盧的新景象,強調氣候變化對島嶼國家的影響。
通過這個視頻,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氣候變化的原因,了解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結合視頻中的案例,讓學生了解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居民的影響。討論人們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包括遷移、適應新環境等。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全球合作與采取實際行動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思考視頻中人物的情感與價值觀,探討我們對地球家園的責任感。
三、創設想象情境,激發潛藏的靈感
高中地理知識較為抽象,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創設想象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靈感,帶動學生對相關地理現象的認知。
在“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的專題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情境的方式,探索樓蘭古城消亡的潛在原因,進一步理解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師:假如你是一位來自未來的探險家,穿越時空來到了公元400年的樓蘭。此時,你發現這個曾經繁榮的文明已經走向了衰敗。沙漠侵蝕了農田,水源日趨枯竭,人們流離失所,一片凄涼。你將如何探索樓蘭消亡的原因,并從中汲取教訓,為應對現代氣候變化問題提供啟示?
生1:在探險過程中我收集了各種線索和證據。發現這一時期全球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干旱和熱浪頻頻襲擊樓蘭地區。通過考察古遺址周圍的植物分布和土壤結構,發現沙漠化嚴重,生態退化加速了文明的衰落。在湖泊、河流等曾經的水源地,發現水位顯著下降,甚至干涸,表明水資源短缺對農業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通過研究古文獻和遺跡,發現樓蘭人民曾試圖通過宗教和祭祀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然而,這些努力未能抵擋住氣候變化的沖擊。
生2:在收集的歷史文物中,我發現這一時期樓蘭社會出現了政治紛爭和社會動蕩。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糧食短缺、資源爭奪等問題,加劇了社會矛盾和不穩定。
生3:通過探索和分析,我得出氣候變化是導致樓蘭消亡的主要原因。持續的干旱、熱浪和水資源短缺給農業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植被退化和土壤沙化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加劇了沙漠化的趨勢。盡管樓蘭人民曾嘗試通過宗教和文化手段來應對氣候變化,但未能成功阻止文明的衰落。
生4:氣候變化不僅是一種自然現象,還與社會、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影響了文明的存亡。
生5:樓蘭的消亡是一個悲劇性的歷史事件。這告訴我們,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們應當從中吸取教訓,重視環境保護,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守護人類文明的持久繁榮。
四、創設活用氣候實驗,做好情境教學
情境體驗法注重交互體驗,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效利用地理實驗為學生構建真實的、沉浸式的學習環境,通過實際操作與觀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識和現象。在教學中,教師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作為教學切入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選取該主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氣候變化的原因與影響。
(一)實驗目的
對比不同材料的熱力性質差異,探究對熱量傳遞的影響,加深對地理現象的理解。創造比較極端的實驗條件,結合臺風等海陸氣候現象進行講解,模擬極端天氣條件,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結合科學模型進行講解,促進學生建立對氣候系統的整體認知。
(二)實驗材料
選取典型熱力性質差異的材料:鋁片、銅片、鐵片、陶瓷片、玻璃片。設置加熱裝置:酒精燈、電熱器。選取溫度計、支架、夾子等輔助工具。
(三)實驗步驟
選擇5種具有典型熱力性質差異的材料,分別為鋁、銅、鐵、陶瓷和玻璃。在每種材料上選擇一個相同的區域,將溫度計固定在該區域。使用酒精燈或電熱器等加熱裝置對每種材料進行加熱,使加熱源距離材料相同距離。記錄每種材料在加熱過程中的溫度變化,觀察不同材料的傳熱速度和熱量分布情況。對比不同材料的溫度變化曲線,分析不同材料的熱力性質差異及其對熱量傳遞的影響。
(四)實驗結果分析
利用具有典型熱力性質差異的材料進行加熱實驗,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固體與液體在加熱過程中的不同表現,使學生真切地感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存在。以氣候實驗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加深學生對氣候變化的理解。
分析不同材料的導熱性能,比較不同材料的導熱性能之間的差異。探究材料熱力性質差異對熱量傳遞的影響,討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結合實驗結果,討論不同材料在地理環境中的適應性。
(五)實驗結論
對比不同材料的熱力性質差異,發現不同材料的導熱性能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影響了熱量傳遞的速度與分布,進而影響地理現象的發生與演變。
五、強化學生思考,設計自主情境探究實驗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資料查詢與文獻研究,深入了解某地區地形地貌、氣溫氣候、農作物和經濟作物、人口及支柱產業等方面的內容,探究該地的人文歷史,以此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該地區地形多樣,山脈、河流、湖泊、平原等地貌特征明顯。山脈多呈東北—西南走向,最高峰海拔2541米。水流平緩,流域寬廣,湖泊眾多。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與湖泊周邊。本地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快,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為20℃~22℃,年降水量平均為1000毫米~2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本地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等。小麥種植面積最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玉米種植次之,主要分布在山區和平原地區。水稻種植較少,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的平原地區。本地經濟作物以果蔬、棉花、花生為主,果蔬以蘋果、梨、桃等品種最為常見,棉花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花生主要分布在山區。
由此得出本地地理環境豐富多樣,氣溫氣候適宜農業發展,主要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種類繁多,產量穩定,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支柱產業主要以傳統產業為主,缺乏新興產業的支撐。在學生掌握以上知識的基礎上,帶動學生思考,在該區域發展過程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積極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強勞動力培訓和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六、總結
在當前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成長,傳統單純講授式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情境體驗教學方法日益顯出較強的運用價值。在高中地理“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的專題教學中,利用情境感知與體驗,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學科知識的內涵,帶動學生更好地梳理人文地理知識與自然地理知識。結合圖片、視頻等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教師結合不同的課程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學習中的認知體驗,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地理教學范疇。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市東風高級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