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唐藝
當下,綠色農業被頻繁提及,數字化發展加速賦能,人們逐漸意識到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并將二者結合起來,提出了智慧農業的理念。而對于中國和東盟國家而言,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逐漸顯現,智慧農業的合作也亟須加強。
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智慧農業的發展將有望助推中國—東盟農業合作飛得更高,行得更遠。
4000米海拔上可以種草莓;農場收割用上無人駕駛;養1萬頭豬只需要3個人,這些看起來似乎難以實現的農業生產活動,如今早已成為智慧農業加持農業活動的縮影。將曾經的“不可能”變為“可能”,智慧農業正在以驚人的實力,撼動著限制農業生產的眾多“條框”。
2022年11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第25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時講到,中國和東盟確定2023年為“中國—東盟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合作年”,雙方將重點深化農業綠色發展、減貧與鄉村振興、數字農業與智慧農業等領域合作。這表明,智慧農業已成為中國—東盟農業合作中一個至關重要的、不可忽視的領域,對推動中國和東盟國家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亦起到關鍵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智慧種田方式被視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的新途徑,在精準和智能裝備以及數字農業操作系統的“加持”下,中國和東盟間發展智慧農業“大有可為”。雖然東盟各國家間的農業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異,但目前大體上主要都呈現粗放型農業模式,和中國在農業資源、技術、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彼此合作訴求強烈。
“通過智能農業監管系統,如今只要點一下鼠標,即便是在中國廣西上班的農業專家也能為遠在柬埔寨金邊的農業基地的農作物實施澆灌。”中國—柬埔寨農業促進中心執行主任蘭暉焰說。
智慧農業運用現代化智能控制技術實現遠程的自動化農事操作,這種生產方式的改變,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也有望讓中國和東盟突破物理距離的限制,在農業合作上找到創新發展突破口。
增強中國和東盟國家間的智慧農業合作,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國在農業生產加工領域的技術、農資、農機裝備等優勢,幫助東盟國家提升如水稻等農作物的綜合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智慧農業其實還涵蓋了(農業)生物技術、新型的現代的(農業)工業技術應用等內容,中國可以通過與東盟國家在水稻育種、加工倉儲、物流等價值鏈兩端環節的智能化升級,助推雙方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全面升級。
據悉,中國—東盟已先后實施了病蟲害防控、水稻高產栽培管理等200多個農業合作技術交流項目,建立了一批農業技術示范基地和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
中國(廣西)—老撾農作物優良品種實驗站為老撾帶去哈密瓜無土有機栽培種植技術,讓“中國甜瓜”首次在老撾境內開花結果;由中國技術團隊開發的智能農業監管系統已在柬埔寨應用,幫助當地培育智慧農業。
甚至,中國的稻米在東盟國家的土地上,實現了有趣的“輪回”—中國的稻種在東盟國家土地上培育生長,最后又端上了中國人的餐桌。“依托中國在雜交水稻方面的優勢,我們已在東盟多國開展雜交水稻推廣合作。”中國隆平高科水稻產業管理部部長李步勛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與其團隊根據東盟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研發出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品種雜交水稻。經過20多年的合作育種,如今,在菲律賓、印尼、越南等東盟國家,都能看見大面積種植的中國雜交水稻。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積極研發、引進、推廣自身先進的、適用于農業的技術和設施,在幫助東盟國家提升農業生產加工技術水平的同時,也帶動中國的農業智能化工具和裝備研發、生產等類型的企業“走出去”。
午后,在泰國東北部黎逸府的農田上空,中國制造的大疆農業植保無人機正急速穿梭,43歲的飛手尼空正專心操控著這架無人機,熟練地噴灑著農藥和化肥,機體下方噴出的白色農藥形成一道霧簾。“用人工噴灑農藥一天不超過10萊(折合24畝)稻田,但用無人機每天能噴灑40~50萊地(折合96~120畝)。”尼空表示,使用無人機能幫助農民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來,類似植保無人機這樣的智能化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中國制造智能化的工具和裝備為許多東盟國家當地的農民賦能,推動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安全,也為中國—東盟更進一步的智慧農業合作搭建了堅實橋梁。
在農業從傳統到現代化轉變的過程中,會發展到結合物聯網、云計算、精準技術等方式,來實現農業發展“質”的飛躍。中國智慧農業發展目前雖然已經在加速部署與深入實踐中取得了較多的成就,但若想進一步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設備,加深和東盟國家在智慧農業方面的合作,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升級。
首先,智慧農業設備要逐漸向低成本轉化。智慧農業設備要是動輒幾十萬或者上百萬元,那么智慧農業的大面積普及推廣則變得難上加難,所以中國相關農業機械設備生產企業若想“走出去”,還需要進一步加緊研發更為物美價廉的產品。
其次,智慧農業的根本是服務農業、服務農民,因此易操作、易學的智能設備是智慧農業在中國和東盟國家中“走俏”的關鍵。
此外,中國和東盟的智慧農業合作要依托數字化發展,利用信息化技術賦能中國—東盟國家間的農產品貿易,讓分工更為明確,也讓消費者在選購農產品時,多一份安心。比如,即使通過中間農產品加工的層層處理,在終端消費時,依然可以讓消費者通過如掃描二維碼的形式,了解包括這些農產品是不是打了農藥、打了多少農藥,乃至通過視頻的方式去了解這個農產品的“身世”。

01/泰國農民尼空在使用前檢查大疆農業植保無人機(圖源:新華社)

02/緬甸的植物病理學技術員在中國積極學習先進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圖源:廣西農業科學院)
同時,中國和東盟國家可以加強農業資源、產業、技術、政策等信息共享平臺搭建,共建技術咨詢服務體系、跨國農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基地,加強人才交流與信息互通,分享農業技術、經驗和科學有效的農業發展模式。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進程加快,農業合作一直以來也是走在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最前端,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實施和中國—東盟多個雙邊及多邊農業合作項目協議的簽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智慧農業方面的合作或將在不斷深化中,持續擴展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推進綠色、現代化農業繼續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