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黎敏
農業農村農民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而鄉村振興已成為中國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頭等大事。在農業資源豐富的東南亞,振興鄉村、提質農業也成為東盟多國助推經濟發展、削減貧困的重要工作。因此,“減貧與鄉村振興”也成為了2023“中國—東盟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合作年”中,中國與東盟重點合作的領域之一。
減貧與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在中國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一批批農創客正以他們的聰明才智,耕耘著“希望的田野”,為中國減貧與鄉村振興繪下更和美的畫卷。
什么是農創客?中國農創客的經驗對于東盟國家有何值得借鑒?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他們的故事。
在魚塘上安裝傳感器,魚塘邊的表箱連著遠在城鎮的監控中心,水溫、含氧量等信息及時發送到漁民的手機上……自從用上了高效便捷的物聯網技術,許多養殖戶嘗到了物聯網模式下養魚的甜頭。
在中國四大淡水魚養殖基地之一—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鎮,漁民們使用慶漁堂智慧漁業服務平臺,開啟了科學養魚增收的新模式。目前平臺注冊用戶突破4萬戶,服務養殖戶約60萬人次,服務魚塘近十萬余畝,改造生態魚塘近1000畝,養殖戶經濟效益增加10%以上。
而慶漁堂的開發者便是2016年回鄉創業的80后沈杰,他是中科院博士、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也是一位農創客。2015年,浙江省在中國率先提出了“農創客”的概念。根據相關文件的描述,農創客是指年齡在45周歲以下,擁有高校大專及以上學歷,在農業領域創業創新,擔任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負責人或擁有股權的人員。

02/農創客充分挖掘鄉村潛在價值,開發休閑體驗等(圖源:新華社)
而在中國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44歲的張湘軍現為炎陵縣金紫峰糧油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公司旗下有油茶基地、賓館、飯店等,年收入2000多萬元。20年前,他還是一個普通農民,南下到中國廣東省打工,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收獲了生產管理經驗和資金。為響應國家脫貧攻堅,張湘軍回到家鄉,租賃2000多畝荒山,成立炎陵縣東風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油茶林基地,創辦了金紫峰山茶油廠。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帶動220戶社員家門口就業,實現脫貧致富。
除了創造就業崗位,帶動共同富裕,農創客們也將“城里人”對田園生活的一份向往帶了回來。2017年,農創客周功斌拉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麗水遂昌縣的大山里組建了“螞蟻探路”團隊,把城里人的新愛好與山村里的好資源相結合,在當地打造了7條自駕越野線路,為偏遠山村引來了人流量、投資資金,帶動沿線農家樂、民宿、餐飲、農特產品銷售等,增收超過5740萬元。而隨著農創客、技師、主播成為田間地頭和線上線下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書吧、咖啡吧、健身房等設施與城鎮無二,城鄉邊界越來越模糊。
這些既是中國農創客們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助力扶貧就業、帶動城鄉融合的故事,也是培養農創客的意義所在。
如今,隨著中國—東盟大多數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農產品支付品牌溢價的消費理念已成為市場需求端的發展趨勢。而面對日益激烈的同質競爭,搞活農業該怎么做?在中國,農創客們大多以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創新農業經營的方式方法,為傳統農業帶來新的活力。

如今的農創客范圍更廣、層次更高。圖為大學生農創客(圖源:新華社)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素質教研室主任張香美在其研究中指出,在新理念實踐上,農創客們以創建品牌為重點,通過品牌內涵建設、品牌文化挖掘、品牌形象推廣 ,擴大了產品銷售,滿足市場需求,提升了品牌價值,積累了農業企業發展的無形資產。同時,品牌培育也推動了農業供給側改革,如種植、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和標準化建設,撬動了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而掌握新技術的農創客則將“農業+科技”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通過將新技術融入到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農創客們在品種選育培育、種植、養殖方面,能夠優化產品結構,推進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在農產品采收、儲藏、運輸等環節的技術創新,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農業價值鏈的各環節,則可推動農業邁向智慧時代。
與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民紛紛“洗腳上田”創業和90年代體制內人員到農村“下海”創業不同,如今的農創客范圍更廣 、層次更高。不僅有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還有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企業主等,他們大多是技能型人才,既有經營頭腦又有創業熱情,既有些資金還懂些市場。
這些左手農業、右手市場的農創客,在生產“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農產品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鄉村、鄉土、鄉韻的潛在價值,開發休閑體驗、觀光旅游等;通過建立資源的不同組合,將農業與第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出“定制種植”“研學旅游”等新產品(服務),催生著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業態。
培養農創客,說到底就是為農業發展培養新型創業人才。但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創業都并非易事,需要資源、資金、人才、政策等支持。所以政府要引導、培養農創客,首先得搞清楚哪些人可能成為農創客,然后精準引導,再有針對性地扶持培養。
在中國浙江省建德市,當地以“靶向式”“滴灌式”“嵌入式”三式引育農創客群體,吸引廣大青年返鄉“就業、創業”。
2023年春節前月均銷售額已超50萬元的“95后”程嘉航,是建德市李家鎮通過建德籍青年學子信息庫推薦和鄉情牽引,“靶向式”招引回鄉的青年。不負眾望的他利用自己專業的互聯網知識,在短短時間內就把鄉村土雞蛋賣成了爆款,還自創了“饞咖”品牌,全年累計銷售自家養殖基地及周邊農戶土雞蛋10余萬件,營業額達到400余萬元。
所謂“滴灌式”引育,則是創業過程中有導師幫帶,有技術專家幫扶的農創客服務。而“嵌入式”農創客服務,則如同政府搭建了農業項目的“標準廠房”,農創客只需“拎包入駐”即可。
無論是哪種培育方式,農創客作為農業發展的“新勢力”,都需要政府的積極支持與融資指導。實際上,引導人才回歸鄉村,助力減貧脫困、發展農業也是許多東盟國家政府的重要工作。
例如,同樣面臨農村“空心化”問題的泰國,留鄉人口幾乎都是老年人。而在鄉或返鄉務農的農民大多選擇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增收,而非增加農業技術投入,這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將嚴重影響農業人口收入,甚至因此返貧。這些地區都是泰國政府推動減貧工作的重點。
其實,泰國農村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值得開發,如泰國推行“一村一品”項目中涌現的鄉村特產,以及鄉村旅游資源,都將是實現“農業+”的條件。通過借鑒中國農創客的模式,泰國等東盟國家也完全有理由在提升自身農業發展空間的同時,改善農村及偏遠地區的貧困問題。
而在中國—東盟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合作年中,我們期待中國與更多東盟國家在農業創新發展、農創客交流方面有所行動,并為減貧與鄉村振興添上有力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