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目標是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開展多元活動是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狀況以及學校條件、當地資源等開展多元活動,一方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另外一方面也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初中美術;多元活動;學科素養
作者簡介:熊菲(1991—),女,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送橋鎮初級中學。
開展教學活動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主要方式,在活動中,學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培養,特點可以得到展現,素養可以得到提升。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仍不夠重視活動的開發與開展,一些教師仍較關注教材,關注學生的考核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初中美術教師應當注重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讓學生將美術融入生活,學習美術知識成為一種需要。
一、開展美術認知活動,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初中美術教學需要讓學生形成關于繪畫的基本認知,讓學生了解名畫,了解繪畫的歷史,了解繪畫的基本工具、基本方式等。筆者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讓學生說出喜歡的畫家,說出比較著名的繪畫作品,結果筆者發現學生能說出的外國畫家只有達·芬奇、畢加索等,能說出的中國畫家也只有齊白石、徐悲鴻等,能完整說出的中國繪畫作品寥寥無幾。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當開展相關的認知教學活動,讓學生對繪畫形成更加深入的認知。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開展名畫展,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是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名畫的歷史,名畫的特點,以及繪畫作品如何選材、如何選色、如何構圖、如何表達情感等[1]。換言之,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發現一幅畫的精髓、精神風貌并將其表達出來。借助美術認知活動,教師也可以拓展課本的內容,讓學生深化理解,建構全面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材“歷史的畫卷—外國歷史畫、宗教畫”時,教師就可以開展名畫展覽活動。教師可以先在美術室張貼一系列歷史畫,讓學生看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一方面開闊他們的眼界,另外一方面也為他們的表達提供豐富的話題。教師可以展示的畫有《阿喀琉斯與埃阿斯玩骰子》《伊蘇之戰》《最后的晚餐》等。教師需引導學生欣賞繪畫作品,讓他們初步了解什么是歷史畫,歷史畫的特點是什么。在學生欣賞繪畫作品的時候教師不需要講太多,要給學生頓悟的時間。初二的學生已經掌握一些基本的美術語言,能表述繪畫作品的形、色與肌理等,因此,教師要給學生體驗和表達的機會。在欣賞《布列達的投降》時,有學生問:“畫中的這個人物是誰?這幅畫描繪的投降畫面的背景是什么?從哪兒能辨別勝敗雙方?”此時,教師不主動介入,而是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得到鍛煉。有學生說,他認為左邊是戰敗的一方,右邊是戰勝的一方。也有學生說,從色調上看,繪制勝利方的槍支時畫家用了許多亮色,畫面顯得整齊而稠密。
教師可以多安排這樣的名畫認知活動,并鼓勵感興趣的學生在課后繼續欣賞優秀的繪畫作品,幫助學生豐富認知,發散思維。在實施“雙減”政策的當下,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更多,初中美術教師可以趁此機會開展美術認知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促進學生的精神生長。教師還可鼓勵學生自行組織這類活動,幫助學生找場地,讓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活動,提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挖掘學生在美術上的潛能。
二、開展美術創作活動,發展學生的技能
初中美術教師也要多開展創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在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中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學生除了常規的繪畫技巧,幾乎就不會其他的繪畫表達技巧,這跟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一定的關系,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教師應開展更多的創作活動,如引導學生用毛筆畫中國畫,用剪刀剪出不同的圖案,用泥土捏出不同的人物等,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讓學生充分地嘗試、展示,發展他們的多方面才能[2]。
以蘇少版八年級上冊美術教材“泥土的味道”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與泥土有關的創作活動。學生在玩泥巴上是有一定天賦的,教師要做的就是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作活動,讓學生體驗創作的快樂,同時提升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在課上,教師首先展示各種各樣出自無錫惠山的可愛小泥人,這些小泥人栩栩如生,主題有人物、動物、植物、日常用品等,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會給學生提供創作靈感。接下來,教師拿出橡皮泥交給學生,讓學生任意地操作,嘗試搓、捏、壓、粘、卷橡皮泥。隨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一個事物進行創作。初中美術活動應當帶給學生更多的體驗,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技能,所以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不要求學生當場就把作業交出來,也不限制他們在美術教室完成,讓學生能夠在課后繼續加工自己的作品。在學生上交作品后,教師再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說出作品的特點與自己的體會。比如有學生展示了自己結合塑料湯匙制作的橡皮泥小豬,說明了自己的創作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多開展創作活動,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潛力,也讓學生體會美術活動帶來的喜悅。在開展創作活動時,教師可利用學校資源開展學生喜歡的創作活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三、開展美術交流活動,提供創作的靈感
學習美術的過程,也應成為學生相互交流心得與體會的過程。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創作時的思路、體會、困惑與收獲,深化自己對創作的認知,從而獲得相關能力的提升、思維的發展,同時獲得創作靈感。在當下的美術教學中,一些教師給學生提供的交流機會不多,在課堂的多數時間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作品或者讓學生自行繪畫,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少。其實學生之間的互動能讓他們更好地發現自己的真實美術水平,發現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缺少的又是什么,并據此提升自己的能力。與此同時,學生的經歷不一樣,對生活的體驗不一樣,這也給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面對學生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教師一方面要尊重他們的觀點,另外一方面也要通過引導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逐步提升美術素養和表達能力。
以蘇少版八年級上冊美術教材“自然的定格—外國風景畫”的教學為例,教師開展了兩個方面的交流活動。首先,教師在白板上展示米勒的《播種者》和凡·高的《播種者》,讓學生討論這兩幅畫有什么不同與這兩幅畫的相同之處,使學生逐漸明確什么是臨摹。有學生發現這兩幅畫的構圖與造型基本是一樣的,但繪畫的表現形式卻是不一樣的。教師隨即鼓勵學生說得具體一些,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交流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說自己不喜歡米勒的畫,因為感覺米勒這幅畫中的人物畫得比較朦朧,而凡·高這幅畫中,畫家用了強烈的黃藍對比色來表現夕陽下的麥田景觀。隨后,教師繼續提問,讓學生思考米勒是不是在完成其他作品時也采取這樣的畫法,引導學生將交流的范圍擴大。在學生完成對《播種者》的臨摹后,教師再次組織交流分享活動。在這次交流活動中,教師改變了教學方式,將全班學生的作品張貼在墻上,學生能看到班上所有人的作品,也能對所有人的作品進行評價。
學生的創作往往有自己的理由,交流能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能讓別人獲得靈感。由此,學生會逐漸掌握如何從造型、構圖、色彩、筆觸、工具等方面去評價別人的作品,他們也會逐漸明白如何從自己的個性和情感體驗去介紹自己的作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多創設交流活動,讓學生用開放的心態去學習美術知識,在交流中發現別人的優點并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完善自己。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交流活動也能促使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他們對事物的感知會由粗淺走向深刻。當然,教師也要優化交流活動,營造良好的交流環境,讓學生更樂意進行交流。
四、開展家校互動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
根據筆者的觀察,初中家長會中,少有家長與教師交流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家長們沒有意識到,美術學習也是學生學校生活的一部分,美術教學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道德品質有一定的影響。美術教師可組織一些家校互動活動,讓家長看到子女的美術作品和創作才能,幫助家長深入了解子女。與此同時,家長的鼓勵和教師的肯定,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增添其前行的動力。當然,教師需要明確,家校互動不是為了增加家長的負擔,給他們帶來壓力,而是讓他們獲得更多有關子女成長的信息,讓家庭教育更好地發揮作用。
以蘇少版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材“筆情墨意抒胸臆”的教學為例,教師組織了一次家校互動活動。首先,教師鼓勵學生向家長展示如何用毛筆畫葉。這些學生先用筆尖蘸濃墨,用筆的側峰畫葉;看到葉子稍干的時候,學生再用毛筆蘸濃墨,用中鋒勾葉脈。大多家長都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作畫方式,也是第一次欣賞孩子的創作過程,于是家長紛紛露出滿意的笑容,這笑容就是給學生最好的禮物,能敦促他們前行。其次,教師引導家長說出自己想要看到的繪畫作品,然后鼓勵學生進行嘗試。比如有家長想知道如何用毛筆畫花,于是學生主動地先用濃墨從花心往外有層次地勾出花瓣,再用毛筆中鋒畫花瓣,很好地完成了作品。最后,教師鼓勵家長評價學生的作品。教師將學生在課上完成的畫貼在墻上,家長可以從中選出他們認為最好的畫作。在之前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評價學生的主體,學生作品的好與壞往往是教師一個人說了算,而家校互動活動可以拓展評價的維度,學生在得到家長的正面評價之后,會對自己的繪畫能力更有信心。而且美術教學包含的內容很多,比如雕刻、繪畫、剪紙、捏陶、編織、服裝等,部分家長對這些內容有自己的見解,這樣的互動活動能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己的作品。
總之,開展家校互動活動能發揮家長的力量,促進學生的發展。在以往,一些家長不重視學生的美術學習,而開展家校互動能讓家長發現學生的多方面才能,也能讓學生發現家長的力量,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
結語
創設多元的活動能讓初中美術教學具有可塑性和靈活性,在開展美術教學時,初中美術教師應當合理利用社會資源,精準地開展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為此,教師一方面要精準設置課程,另外一方面也要鼓勵學生參與活動計劃、評價機制的制訂,確保活動順利推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
【參考文獻】
[1]陳莉娜.美術課外活動融入環保的可行性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1(06):102-105.
[2]周鑫.引生活之水,灌美術之花:探析初中美術
生活化教學[J].當代家庭教育,2022(28):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