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紙質類革命文物因記錄了革命時期中華各族兒女的愛國熱情和愛國壯舉,承載了真實生動的革命記憶而尤為重要,因而紙質類革命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一直是文物保護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始終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課題。紙質類文物易損、易腐蝕,更是需要良好的修復技術和相對成熟的修復環境,本文以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紀念館修復的一批革命文物為例,詳述紙質類革命文物的受損原因及修復過程,并以此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相應的修復經驗。
關鍵詞:文物保護;紙質類;革命文物;保護和修復;方法
紙質類革命文物是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紀念館館藏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起,紀念館對這批文物進行了詳細的摸排和病害分析,針對性地制定了保護修復方案。經過一年多的工作,我們完成了這批文物的保護修復任務,并從中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文物基本情況及保護現狀
紀念館首次進行修復的紙質類革命文物有131套(176件),主要包括戰時的各類出版物、學習資料、黨政文件、時政報紙、檔案文書等。這些文物見證了抗戰時期膠東軍民開展游擊戰爭、發展壯大人民武裝的過程,是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這批文物經過戰爭年代洗禮并飽經歲月,多數入藏時就已出現不同程度的病害。另外,這些紙質類文物的保管狀況為分時段人工環境控制,展廳、庫房微環境遠遠達不到科學保管的要求,長時間地對文物本體產生不同程度的自然損害。
經摸排發現,該批文物主要存在16種紙質類文物病害和若干寫印色料病害,如皺褶、污漬、折痕、殘缺等物理損害及微生物損害,以及變色、酸化、碳化等化學損害。[1]
二、文物受損原因及保護對策
(一)受損原因分析
紙質類文物受損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內部因素,即紙張本身的質量。植物纖維是紙張的主要原料,容易被氧化,因而紙張歷經久遠容易發黃變脆,難以保存。抗戰時期的出版物多為紙張,類型多樣,既有傳統制法的土紙,也有機制紙,紙張質量普遍不高,因而容易出現破損、發黃等病害;二是外部環境原因,如空氣、溫度和濕度、光照、微生物和昆蟲、有害氣體、人為損害、自然災害等都會對紙質類文物造成損害。
(二)保護對策
1.空氣。空氣成分中含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多種酸性氣體,與空氣中水分子結合后會形成酸,酸化也是加快紙質類文物毀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紙質文物保存環境中應設置空氣凈化系統,減少有害氣體含量。
2.溫度和濕度。據研究表明,溫度會影響紙質類文物的變質速度,溫度升高5℃,變質速度將成倍增加。此外,溫度的變化還會帶來連鎖反應,如果溫度升高,濕度隨之變大,會導致紙張潮濕水解,導致字跡、圖畫褪色,還會加速微生物繁殖,引起霉變。反之,溫度降低,濕度減少,由于干燥引起紙張破裂粉碎。紙質類文物的保護修復過程和存放環境,應盡力保證恒溫恒濕。另外,紙質類文物的類別不同,對溫度、濕度的需求也有差別,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保存方案。
3.光照。其主要通過三種方式損害紙張:一是光照產生的熱輻射破壞紙張;二是光能促使紙張發生光氧化反應,引起老化、降解;三是當紙張吸收的能量大于化學鍵解離能時,化學鍵遭到破壞,纖維素發生降解反應[2];光照還會引起字跡褪色、模糊,因而建議不透光保存。
4.微生物和昆蟲。紙是由植物纖維組成的,植物本身可以為昆蟲的生存提供養分,加之傳統的裝訂材料是由面粉制成的糨糊,為昆蟲和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微生物落在紙上,分解植物纖維與糨糊等營養成分時易產生霉菌。如此不僅會損壞紙張本體,還會影響文字的清晰,產生色素或色斑等。本批文物在入藏前已然經歷戰爭時期的風雨,其本身極有可能攜帶大量的微生物及昆蟲蟲卵。在檢測中,發現這批文物的微生物和昆蟲病害嚴重。針對以上問題,需要在入柜前做好消毒和清潔,為文物保存營造無菌環境及防蟲措施。另外,對微環境進行精準控制,創造適宜的保存環境,避免微生物侵襲。
三、紙質類革命文物修復策略及難點問題
(一)修復原則
紙質類文物修復要秉承可再處理、不改變原狀、安全性與兼容性并蓄、最小干預及可辨識原則,充分尊重歷史文物的歷史真實性,全面保存文物的信息和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來制定相應的修復路線。針對館藏的這批紙質類革命文物,我們將其分為報紙及宣傳品類和書籍兩大類,采取了不同的修復策略。
(二)修復策略
報紙及宣傳品等的修復路線為:保護修復前首先對部分文物補做相關分析檢測,針對檢測結果對文物進行消毒殺蟲;其次對檢測出的酸化文物進行脫酸;然后對有污漬、水漬、微生物損害等病害的紙質類文物進行清洗;再對部分殘損或脆弱文物進行修復和加固。文物做好修復并非一勞永逸,更要注重保存,以保證文物在修復后在適宜的環境中保持時效性。
書籍類的修復過程較為復雜,由于部分書籍類文物的封面、書脊和書芯部位都有殘缺病害,且書籍封面污漬嚴重。因此待清點書籍頁數后,將書籍進行拆解,對有水漬、污漬、微生物損害等病害的封面及書葉進行清洗,對酸化的書葉進行脫酸,再將脆弱破損的封面和書葉進行修復和加固,待紙張平整干燥后,修剪裁正多余補紙,恢復書籍原有裝幀,最后將修復后的文物用RP系統封存保存。
不管是報紙宣傳品類還是書籍類,修復過程都應該盡量選擇傳統工藝和材料,力求能與文物契合,也是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保護文物的價值。
(三)紙質類革命文物修復檔案一例
下面將以紙質文獻《動參工作經驗介紹》的修復過程為例,介紹在修復中遇到的問題及難點。
1.分析檢測
建檔:在修復前,先對文物的基礎情況進行建檔。對基本資料進行整理和登記,測量尺寸。顯微觀察:將檔案文物平鋪在桌面上,用顯微設備觀察檔案文物的紙張纖維和破損程度,分析其存在的病蟲害。PH檢測:用PH測試筆檢測檔案文物酸堿度,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脫酸。
2.消毒殺蟲
經檢測,此次待修復文物多為生物損害,如微生物、蟲蛀等,應及時消毒、滅菌,以免存放時交叉感染。另外,可采用在真空環境中充氮進行熏蒸,該法廣泛用于有機類文物,不僅對文物本身沒有損害,而且消毒效果較好。
3.清洗
該文物已存在水漬、污漬等污染物,針對不同的病害需要及時進行清洗。先將清洗液加熱至溫熱狀態,清洗時應分區域、分類別進行,可以最大程度保證清洗效果。
4.脫酸
紙質類文物脫酸分為水溶液脫酸和無水脫酸液脫酸兩種。在脫酸前,應先進行脫酸試驗:在檔案文物隱蔽處選擇2cm×2cm的地方作為實驗樣區,用碳酸氫鎂水溶液進行清洗脫酸試驗。試驗目的:一是驗證修復預案的可行性,二是驗證所選試劑對檔案文物的適應性,三是確定保護修復后達到的效果。試驗后即可對文物進行脫酸,脫酸后即可將紙質類文物的PH值提高并長期保持在7.5以上。[3]有研究表明,經過如此脫酸處理可產生堿性物質儲存于紙上,有效防止酸的催化使紙張的纖維素降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脫酸方式[4]。
5.修復
在紙質類文物修復前,應先對紙張進行分析,并以分析結果為依據選取與文物纖維原料、厚薄、顏色等多方面都接近的紙張作為修復用紙。顏色有出入時可以先染紙再修補,選用淀粉糨糊作為黏合劑。
準備好所需材料后,將待補的紙質類文物正面朝下平鋪在修復臺上,用干凈的毛筆蘸取稀釋好的漿水,均勻涂抹在紙張破損和缺口處,用鑷子夾取邊緣與文物缺口相近的補紙,按壓黏貼在文物上。補紙與文物缺口邊緣重疊處不超過2mm,多出的補紙可以用鑷子去除。
6.噴水壓平
將修補加固好的檔案文物噴水潤潮,正面朝上鋪于吸水紙上,并覆蓋一層吸水紙,再用石板壓平。
7.裝訂
對已經壓平的文物進行裁正,裁去多余邊角,并使用不銹鋼釘進行裝訂。不銹鋼釘不僅強度高,而且性能更加穩定,表面美觀。待書葉和封面逐一處理完畢后,恢復書籍原始裝幀樣式。
四、紙質類文物保護和修復的辦法
(一)選擇合適的脫酸方式
根據文物的不同質地、保存狀況采取不同的脫酸方式。本次修復部分采用了上述水溶液脫酸,部分檔案文書使用無水脫酸液脫酸。無水脫酸的基本原理是以惰性有機溶劑作為載體,無水脫酸液是將脫酸劑(納米級氧化鎂)和載體劑混合,形成無沉降、無絮凝的白色懸浮液,然后均勻噴灑或浸泡紙張來實現脫酸。
水溶液脫酸與無水脫酸比較,具有安全、便捷、實惠、效果好等優點,并且去酸后古籍紙張能夠快速干燥,但使用后紙張易變形、皺縮,對部分字跡也會有影響。無水脫酸可適用于任何紙質類文物,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對技術、設備條件要求相對較高。
(二)選擇合適的加固方法
目前在紙質類文物修補中使用的加固方法一般分兩類:典具紙加固法和絲網加固法。典具紙由楮樹皮制成,號稱是最薄的紙,厚度僅0.02毫米,一平方米的重量只有1.6克。典具紙的特點除了薄透,還極具韌性,富有張力,修補在紙張斷裂處可以增加紙張韌性,不易破損,加之薄透的特點,恰好適用于紙張的修復且完全不影響閱讀,對古書的修復中可采用典具紙進行加固。
傳統上,絲網加固法曾被認為是操作簡便、材料抗老化的成熟技術,但是后來被證明有一系列弊端。絲網反光干擾文字識別、絲網的紋路會影響字跡清晰、絲網會老化變硬、邊角損壞易造成文字脫落等[5]。相比絲網加固法,典具紙加固方法操作更容易,且典具紙具有透光性,不會造成絲網加固出現的字跡遮擋現象。因此,在本次修復中,部分檔案文書使用典具紙加固。
(三)選擇合適的修補材料
在紙質類文物修補中,我們采用兩種材料,各有優勢。
部分檔案文書的修復使用羧甲基纖維素作為糨糊。羧甲基纖維素俗稱代糧糨糊,簡稱CMC粉,是一種白色粉末狀的有機化合物,無毒、無味、無腐蝕性,不會對紙張產生損害,且易溶于水,形成透明黏合溶液。
紙漿修復是將修補用紙加適量水打成紙漿后加羧甲基溶液再重新造紙,這一方法是根據我國古代造紙術中對植物纖維的二次利用改造而成的。在此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工具,除了傳統修復工具外,還有打漿機、滴管、抄紙簾、吸水巾等。
使用紙漿修復時,可直接用滴管吸取紙漿,將紙漿少量多次滴在破損處。紙漿可以很好地與紙張缺口的邊緣處融合,不僅省去傳統修復的裁紙、涂糨糊步驟,減少修補時間,而且紙漿大大降低紙張缺口處修補連接的厚度,修復后的紙張厚薄均勻。此外,紙漿修復的可逆性更好,能重復進行揭補,不影響后續再次修復。
五、紙質類革命文物可預防性保護的建議
要保證文物更長久保存,保護修復后的環境控制工作也很重要。根據相關保存經驗,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1.保存溫度:在20℃左右;
2.相對濕度:55%左右,溫濕度的波動應控制在±5%以內;
3.照射光源:文物保管和展陳中應使用無紫外冷光源,照度控制在50lux左右,以能看清文物為準。
4.庫房及展廳:庫房應該選在有利于空氣流通的區域,應使用空氣過濾裝置,展柜應用環保材料,防止有害氣體對文物的危害;保持庫房衛生清潔,定期清掃、除塵;進入庫房前更換專業服裝。這些措施均可以減少文物保存過程中受到周圍環境的侵擾。
5.存放要求:經保護修復后的紙質類文物不能折疊或堆積,應平放或卷起保存于保管柜內。庫房文物柜內需投放防蟲防霉劑,從源頭阻斷微生物和害蟲侵害。
六、結語
紙質類革命文物的修復,不僅是對記載了文字的紙張進行修復,更是對革命歷史的保留。加之紙張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在修復過程中的困難較多,對修復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各大博物館和文物保護機構關于紙質類革命文物的修復已經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較完善的流程、培養起了較成熟的隊伍。但是,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也推動著這個領域向更深層次探索,新技術與傳統修復技術的交鋒逐步白熱化。如何將館藏的紙質類革命文物長久保存、優化展示,是各個收藏機構面臨的共同問題。僅以本文拋磚引玉,望共同探討和推動該領域新的進展。
參考文獻:
[1]許垛律.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標準化[J].都會遺蹤,2012(01):138-144.
[2]張娟.酸化糟朽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
[3]亓玉國.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館藏大清一統地圖等圖紙保護修復[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2):89-91.
[4]周春生.紙質文物老化化學阻抑研究現狀[J].商洛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04):33-36.
[5]張曉彤,王云峰,詹長法.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傳統與現代[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7(01):61-65.
作者簡介:
隋儷榮(1984—),漢族,山東海陽人。本科學歷,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紀念館館員,研究方向:革命文物保護修復與利用,紅色文化展陳策劃,紀念館、博物館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