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碩
摘 要:分封制是中國古代中國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西漢建立后高祖劉邦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推行郡國并行制,設立郡縣的同時,在關東地區大量分封同姓子弟為諸侯王。濟北國是劉邦在齊地分封的重要諸侯王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楚漢爭霸時期項羽首次設立濟北國,西漢建立后改濟北國為郡,歸齊國管轄,漢文帝時期再次設立濟北國,先后經歷了劉興居濟北國、劉志濟北國和劉勃及其子孫濟北國三個階段,最終于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因末代濟北王劉寬犯罪而被廢除。
關鍵詞:西漢;濟北國;劉興居;七國之亂;劉勃
中圖分類號:K2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11 — 0132 — 05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后,實行郡國并行制度,在關東地區分封宗室、功臣,建立一批諸侯王國。此后經惠帝、呂后直到西漢的滅亡,在2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陸續分封了大量諸侯王國,而濟北國乃西漢在齊地分封的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高祖、惠帝時期設立濟北郡,文帝時期開始設立濟北國,西漢濟北國先后經歷了劉興居之濟北國、劉志之濟北國和劉勃及其子孫之濟北國三個階段,最終在西漢中期被廢除,成為西漢朝廷統治下的郡縣。
一、項羽分封的濟北國及漢初濟北郡
(一)田安濟北國的建立與滅亡
漢元年(前206年)秦朝滅亡之后,項羽率軍進入函谷關,將自己封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部下和降將為王。其中田安為戰國時期齊國國君齊王建的后代,“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1],所以被封為濟北王,以博陽城為國都,這是濟北國第一次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但是,故齊國宗室田榮因與項羽存在矛盾,未得到分封,于是田榮自稱齊王,聯合彭越反楚。不久,彭越打敗田安,項羽分封的濟北國僅存在了數月,便成為田榮所統治下的齊國的一部分。
(二)西漢初年的濟北郡
漢四年(前203年),韓信派遣曹參率領大軍襲擊屯駐在歷下城的齊軍,占領了臨淄城,緊接著又平定了濟北郡,攻占了著、漯陰、平原、鬲、盧等城池,后韓信親自率兵在濰水打敗齊王田廣,殺死楚將龍且,一直追到城陽,最終全部占領了齊地。迫于形勢,劉邦無奈封韓信為齊王,濟北郡也自然在韓信的統
領之下。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在定陶稱帝,在分封諸侯的同時,將韓信由齊王徙為楚王。第二年,劉邦用謀士陳平的計謀,以謀反罪捉拿了韓信,削奪了其王位。此時濟北郡已被分為濟北和博陽二郡,大夫田肯勸說劉邦,將他的庶長子劉肥分封為齊王,統領包括濟北郡、博陽郡在內的齊地七郡。
二、劉興居之濟北國
(一)劉興居濟北國的建立
惠帝六年(前189年)齊王劉肥去世,謚號悼惠王,其長子劉襄繼位?;莸燮吣辏ㄇ?88年),劉盈駕崩,呂后先后立兩位幼帝為傀儡,自己垂簾聽政,掌握最高統治權,為了鞏固統治,呂后封寵臣辟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大力打擊劉氏諸侯王勢力及功臣元老,并且公然違反高帝“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2]的盟約,大封呂氏子弟為王侯,而齊王也被迫分出瑯玡和濟南二郡,呂后將瑯玡封給劉澤為瑯玡王,濟南封給呂產為呂王,在此之前悼惠王在世之時,為了保命被迫將城陽獻給呂后之女魯元公主作為湯沐浴,以此取得了呂后的信任,此時齊國只有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四郡之地。高后二年(前186年)和六年(前182年),齊王劉襄之弟劉章、劉興居先后來到京師長安,在朝廷宮禁中宿衛,分別被封為朱虛侯、東牟侯,并且劉襄還與呂氏外戚聯姻,娶了呂后侄孫女為妻,這既是呂后拉攏安撫齊國的手段,也是監督牽制齊王的辦法。
高后八年(前180年),呂后死后,諸呂擁兵密謀發動武裝叛變,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功勛集團聯合以齊王劉襄、朱虛侯劉章及東牟侯劉興居兄弟三人為首的劉氏宗親平定叛亂,誅滅諸呂。漢文帝劉恒即位以后,對誅滅呂氏叛亂的功臣進行封賞,其中封“朱虛侯劉章、襄平侯通、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金千斤”[3]。不久,齊王劉襄去世,謚號哀王,其子劉則繼位為齊王。次年,漢文帝將齊國下轄的城陽郡分封給劉章為城陽王,濟北郡分封給劉興居為濟北王,這既可以削弱齊國勢力,又可以顯示出文帝對齊王兄弟的重視,于是齊地被分為三國,西漢濟北國也由此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劉興居成為西漢第一任濟北王,此時的濟北國依舊以博陽城為國都,疆域應包括濟北、博陽二郡,也就是秦朝及漢初的濟北郡。
(二)劉興居叛亂
文帝三年(前177年),城陽王劉章去世。不久,匈奴發兵入侵漢朝邊境,丞相灌嬰帶兵抵御,漢文帝也親自來到了太原。濟北王劉興居在此時舉全國之兵發動反叛,進攻滎陽城,漢文帝得知以后,下詔調回灌嬰的軍隊,任命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令其率十萬軍隊平定劉興居叛亂,同時任命祁侯繒賀為將軍,駐軍滎陽。七月漢文帝離開太原,返回長安,下詔“濟北王背德反上,詿誤吏民,為大逆。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軍地邑降者,皆赦之,復官爵。與王興居去來,亦赦之”[4]。八月濟北軍隊被打敗,劉興居被捕后自盡身亡,濟北國被廢除,僅存三年。劉興居是西漢歷史上第一位謀反的同姓諸侯王,開啟了同姓諸侯王發兵反叛西漢朝廷的先河。
關于濟北王劉興居反叛的原因,史書中并未明確記載。齊王兄弟三人在鏟除諸呂的行動中的確功勞巨大,齊王劉襄舉大軍反對呂氏,劉章和劉興居在朝廷之中充當內應。劉章、劉興居起初得到大臣們的允諾,“盡以趙地王朱虛侯,盡以梁地王東牟
侯”[5]。而漢文帝在繼位后,由于局勢較為復雜、帝位不穩固,而齊王劉襄的實力更強,假如遵守之前的承諾,分別封劉章、劉興居為趙王、梁王,三兄弟聯合起來對抗朝廷,勢力就占據了關東大片地區,對文帝的皇位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文帝自然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出現,所以他盡可能限制齊王一派的勢力,避免給自己埋下禍端,劉章兄弟只是被封為城陽王和濟北王,這和被封到趙國、梁國相比,實力是大減的,兩人自然心中有怨言。尤其是劉興居在其兄齊王劉襄稱帝無望后,明確表達過對文帝的支持,“及文帝從代來,興居曰:請與太仆嬰入清宮。廢少帝,共與大臣尊立孝文帝”[6],在大臣們決定擁立代王劉恒后,劉興居聯合夏侯嬰,進入宮中將少帝趕走,緊接著把劉恒迎入宮中,也可算是有擁立之功,但是卻仍然被文帝有意打壓,定會心生不滿。文帝即位不久齊王劉襄、城陽王劉章相繼去世也是劉興居反叛的原因之一,《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和《漢書·高五王傳》中均有明確記載,高后七年(前181年)朱虛侯劉章年齡為二十,可知劉章生于漢七年(前200年),至文帝三年(前177年)去世時僅24歲,而劉襄為齊悼惠王劉肥次子,其長兄劉襄去世時年齡也不會太大。二人正值壯年,且由“宿衛長安中”“有氣力”“拔劍斬之”[7]等記載可以看出,劉章身體素質強,文帝即位后不久二人相繼去世,《史記》中的描述僅僅只言片語,一筆帶過,不免令人懷疑。所以二人可能是漢文帝為了鞏固統治、削弱齊王勢力而秘密派人將他們殺害,而非自然死亡。此時劉興居貿然起兵反叛,與二位兄長的去世必定也有一定的關系。
但是縱觀當時全國的局勢,劉興居叛亂是不可能成功的。首先,漢文帝雖然北上太原,在表面上調動了大量兵力北上抵擋匈奴軍隊的入侵,但他不可能調集所有軍隊北上,函谷關內不可能沒有重兵把守。漢朝以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率十萬軍隊平定,而劉興居的統治根基只有濟北一國之地,其兵力自然無法抵抗整個漢朝軍隊。其次,劉興居的戰略意圖是趁朝廷主力在北部抵擋匈奴,率軍往西,相繼攻打滎陽、洛陽,最終突襲關中,占領長安,但是漢文帝反應迅速,得知此事后立馬做出應對之策,迅速調集十萬軍隊,鎮壓劉興居的叛亂。再次,文帝下詔宣布了濟北王的罪行,而赦免了大多跟隨劉興居造反的人,并恢復他們的官爵,令濟北國大部分士兵紛紛倒戈,進一步削弱了濟北國的實力,從內部瓦解了濟北國軍隊。最后,濟北國距離漢朝北部邊境較遠,無法與匈奴形成合力,況且此時齊王劉襄、城陽王劉章已經去世,其他諸侯國也沒有響應的,在這種情況下劉興居孤軍作戰,很快就被打敗。由此可知,劉興居反叛失敗是必然的。
三、劉志之濟北國
(一)《治安策》的實行與劉志濟北國的建立
平定劉興居叛亂后,漢文帝認為諸侯王擁兵自重、勢力過大,威脅了中央的統治,決意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此時,梁國太傅賈誼上疏《治安策》,指出包括諸侯王問題在內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8]的解決辦法。這種將強大的諸侯王國分割為數個小國的辦法,一方面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使各諸侯國無力抗衡朝廷,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先王之子都得以封王,使各諸侯國也無心反叛,可謂一舉兩得。
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劉襄之子齊王劉則在位十四年后去世,無后,謚號文。這恰好為漢文帝實行賈誼之策創造了條件。次年,漢文帝將齊國分為六國,濟北國作為其中之一,重新被建立,劉肥的第十子劉志為濟北王,此時濟北國疆域縮小,只統轄濟北郡,而博陽郡由一同建立的濟南國管轄,濟北國都城也由博陽遷至了盧縣。
(二)劉志與七國之亂
漢文帝駕崩以后,漢景帝劉啟繼位為帝。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上疏《削藩策》,指出諸侯王勢力廣大,驕奢淫逸,預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不削,反遲,禍大”[9]。漢景帝采納了此辦法,下詔削藩。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濞勾結楚王戊、趙王遂以及齊地各諸侯王,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借口發動叛亂。漢景帝命竇嬰為大將軍,率軍駐守滎陽城,同時派太尉周亞夫、曲周侯酈寄、欒布分三路分別抵抗防守吳楚、趙國以及齊地各國叛軍,用了僅僅三個月的時間便平定了七國叛亂。
在諸國叛亂之時,濟北國由于國都城墻損壞,正在修補,當時還沒有完工,而且濟北王劉志也因為被郎中令挾持,被奪去兵權,所以并沒有發兵參與,但是他當初也曾參與結盟,所以在七國之亂被平定后,劉志打算以自殺的方式以使妻子和子女免受責罰。此時齊國說客公孫玃勸阻濟北王劉志,自愿為其游說梁王劉武,讓梁王在景帝面前說情。梁王是漢景帝的胞弟,公孫玃見到梁王后,以“夫濟北之地,東接強齊,南牽吳、越,北脅燕、趙,此四分五裂之國,權不足以自守,勁不足以捍寇,又非有奇怪云以待難也,雖墜言于吳,非其正計也”[10]為借口為濟北王說情,然后進一步解釋,如果當時濟北王表明立場,堅決不與叛軍同流合污,吳楚叛軍必定會先到齊地吞并濟北國,與齊、趙軍隊會合,這樣七國的叛軍便會集合起來,朝廷很難將其各個擊破;相反濟北王雖然戰前與叛軍結盟,但是并未參與叛亂,反而堅守城池,阻止了齊趙叛軍與吳楚叛軍的會合,使吳楚叛軍失去同盟,難以快速進軍,最終被朝廷所鎮壓,因此濟北國也有一定的功勞。最后公孫玃對梁王一頓吹捧,成功說服梁王替濟北王劉志說情,劉志因此免于罪罰。
濟北王之所以能夠被赦免,除了濟北王劉志發兵反叛未能得逞和梁王說情外,還應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七國之亂后齊王劉肥的后代多數被誅殺,濟北王劉志對西漢朝廷已經構不成威脅,且劉志的濟北國郎中令曾堅守城池,抗拒叛軍,有過立功表現。第二,七國之亂雖然被平定,但是諸侯國仍然擁有較大的勢力,為了更好地維護朝廷對諸侯國的統治,必須對未參加叛亂的濟北國進行安撫。第三,濟北王劉志特別重視對朝廷的朝請,在齊地一眾諸侯王中與朝廷聯系最為密切,尤其是在吳楚七國發動叛亂前夕,劉志也曾入京朝請,由此可見,與其他諸侯王相比,濟北王劉志與朝廷應該有良好的關系。因此,濟北王劉志得到了景帝的寬恕,被改封為淄川王。
四、劉勃及其子孫之濟北國
(一)劉勃濟北國的建立
劉志被遷到淄川為王,濟北王空缺,于是漢景帝改封衡山王劉勃為濟北王。劉勃是淮南厲王劉長的次子,七國之亂爆發后,他曾堅守城池抵抗叛軍,吳楚叛軍被平定后,劉勃進入長安朝見,漢景帝認為劉勃忠貞可信,以南方氣候環境差為由褒獎之,改封其為濟北王,以此來監督齊地諸侯王,劉勃成為西漢第三任濟北王。從此濟北王由齊王一系變為淮南王一系,此時濟北國中分出平原郡收歸朝廷,濟北國疆域進一步縮小,僅為劉興居時期的三至四分之一。
景帝五年(前152年),劉勃去世,謚號為貞王。“貞”為美謚,《逸周書》記載“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11],即一生清白,行事有節操;能大慮非正則不可;正直沒有隱藏,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對劉勃極為贊賞,而從劉勃始終對皇帝忠心耿耿、在七國之亂中堅定地抵抗吳楚叛軍的表現來看,也足以擔當得起這個謚號。
(二)劉勃濟北國的不斷削弱
劉勃去世后,其子劉胡即位。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頒布詔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12]。在這道詔令頒布之后,濟北國內各個官員均由朝廷派遣任命,濟北國的官制也和各郡縣基本相同,濟北王失去了對封國的統治權,再也無法處理政事,幾乎與一般大地主相差無幾了。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接受并推行了齊人主父偃行推恩令。第二年,根據推恩令的規定,濟北王劉胡的兄弟及兒子共十一人分濟北國土地被封為列侯。如下表所示,濟北國分封出侯國的名稱和受封者的名字,《史記》[13]和《漢書》[14]中的記載有部分不同,但是均字形相似,大抵為兩部作品在版本流傳中出現錯別字所致。漢代的侯國由郡直接管理,因此濟北國的疆域進一步被削弱。元狩元年(前122年),漢武帝前往泰山進行封禪,由于泰山位于濟北國境內,濟北王劉胡于是將泰山及其周圍的部分縣上獻給了漢武帝,而漢武帝也賞賜了其他縣給濟北國作為補償。目前由于史料的缺失,交換的縣具體已經無法考證。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又通過“酎金奪爵”事件,將濟北國分出的部分列侯奪去爵位;另外還有列侯因為無后或犯罪而被奪爵。通過推恩令和“酎金奪爵”等,濟北國的疆域和勢力再次受到削弱,而濟北王只可以衣食租稅,擁有封土但卻不能治理百姓。
漢武帝天漢四年(前97年)濟北王劉胡去世,在位長達五十四年,謚號為式王。《逸周書》記載“式,法也”[15],劉胡在位期間,一直遵守規章法度,堅定地推行漢武帝“推恩令”等政策,這個謚號他也算是當之無愧。
(三)劉勃濟北國的廢除
劉胡去世后,其子劉寬即位。劉寬在位十二年,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劉寬“坐與父式王后光、姬孝兒奸,悖人倫,又祠祭祝詛上”[16],有司上書請求將其誅殺,皇帝派遣有關官員召劉寬入京師對其調查問罪,劉寬畏罪自殺。濟北國也因此被廢為北安縣,歸屬于泰山郡。此后近100年,直至西漢滅亡,朝廷終未再設立濟北國。
從濟北王劉寬獲罪可以推斷出濟北國被廢除的原因。首先,末代濟北王劉寬荒淫無道,他“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17],通過世襲獲取王位享有特權,卻仍不滿足,與其父親劉胡的王后光以及姬妾孝兒行亂倫之事,并且在祭祀時公然咒罵漢武帝,嚴重違背了武帝確立的三綱五常。其次,監察制度在對濟北王的監督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漢武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州),設立州刺史,以“六條問事”,主要監察對象為地方的地主豪強及郡守、王國相等二千石級別的官員等,但同時也會監察諸侯王;另外濟北國內各級官員均為朝廷直接任命,受到朝廷牽制,也會忠于朝廷,對諸侯王平時的所作所為也會做出監督,劉寬的不法行為被朝廷所知曉,必定是被州刺史或者王國的官吏所舉報。最后,由濟北國被廢除后僅剩一縣之地可以看出此時濟北國實力之弱,而濟北王劉寬與皇帝血脈關系疏遠,濟北國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濟北國最終離不開被廢除的命運。
五、結語
綜上所述,西漢濟北國存在于王朝的前中期,歷任三世,共有五位濟北王。西漢建立之初,濟北郡是齊國下轄的一個郡,因為東牟侯劉興居在平定呂氏叛亂中有功,漢文帝將濟北郡封給其建立濟北國,此時濟北國擁有極大的政治、軍事等權力,劉興居才敢作為首位同姓諸侯王反叛中央;劉興居叛亂被平定后,濟北國被廢除,直到十余年后文帝采納賈誼的《治安策》分齊國建立齊、濟北等六國,劉志成為西漢歷史上第二任濟北王;漢景帝時期齊地各國參與發動了七國之亂,叛亂被平定以后,齊國一系的濟北王劉志被改封為淄川王,而淮南國一系的衡山王劉勃改封為濟北王,此時濟北國在政治上的權力受到了大幅度的削弱,但是在經濟上仍然享有很高的待遇;漢武帝繼位后通過推恩令、酎金奪爵等方式進一步削弱各諸侯國,使濟北國在權力、國土上更加弱小,濟北國在經歷了劉勃、劉胡父子的相繼統治后,至末代諸侯王劉寬自殺國除之時,僅為一縣之地。在漢文帝至武帝統治的將近百年時間里,濟北國經歷了由較為強大到弱小,由齊王一系到淮南王一系,由享有相對獨立自主的權力到僅在經濟上享有特權的過程,反映了西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被加強,地方勢力不斷被削弱的歷史發展過程。
〔參 考 文 獻〕
[1]司馬遷.史記,卷7,項羽本紀第七[M].北京:中華書局,1959:316.
[2]司馬遷.史記,卷9,呂太后本紀第九[M].北京:中華書局,1959:400.
[3]司馬遷.史記,卷10,孝文本紀第十[M].北京:中華書局,1959:418.
[4]司馬遷.史記,卷10,孝文本紀第十[M].北京:中華書局,1959:426.
[5]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4,漢紀六[M].北京:中華書局,1956:457.
[6]司馬遷.史記,卷52,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59:2009.
[7]司馬遷.史記,卷52,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59:2000.
[8]班固.漢書,卷48,賈誼傳第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62:2237.
[9]司馬遷.史記,卷106,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59:2825.
[10]班固.漢書,卷51,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62:2356.
[11]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卷6,謚法第五十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96.
[12]班固.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741.
[13]司馬遷.史記,卷21,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M].北京:中華書局,1959:1086-1090.
[14]班固.漢書.卷15上,王子侯表第三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2:450-453.
[15]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卷6,謚法第五十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100.
[16]班固.漢書,卷44,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62:2157.
[17]班固.漢書,卷53,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62:2436.
〔責任編輯:包 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