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昌
摘 要:青田農商銀行結合青田縣域實情,積極探索金融助力激發共同富裕內生動力的路徑,在各方面以分解量化指標和結合綜合評價來推進金融賦能山區26縣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項目。但在探索過程中,無論是制度、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難點堵點,本文嘗試從癥結入手,結合自身境況圍繞體系、服務、產品等角度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金融服務;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內生動力
一、基本情況
為進一步發揮在高質量全面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的金融服務作用,青田農商銀行積極推進金融賦能山區26縣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項目,從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和金融賦能助力山區26縣跨躍式發展的內涵出發,著重就小法人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角色定位、對接領域和自身機制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兼顧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強化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創新、鄉村金融產品創新,提升鄉村金融服務能力水平。其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主攻金融助力縮小城鄉差距。
優化升級與鄉鎮(街道)建立共同富裕黨建聯盟機制,以“五型”致富特色金融產品對接五型村,以生態產品使用權、河道經營權、古屋等作為抵押物盤活生態資源,以信用貸款為主簡化貸款流程,以“3個100%”的“村集體自籌+補助+信貸融資”方或追加擔保公司或國資等多樣化增信手段,支持村集體、鄉鎮(街道)級強村公司、縣級強村公司創收。
(二)主攻金融助力縮小收入差距。
一是以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十大目標為基礎,設立共同富裕專項基金,建立“金融專員+聯絡員”機制,由優秀干部員工擔任鄉鎮(街道)共同富裕金融專員,與當地聯絡員一起開展大走訪活動和公益活動,收集群眾遇到的困難及問題,急農戶之所急,疏農戶之所困。二是持續推廣農戶小額普惠貸款、豐收農合通等支農產品,結合綠谷分等推進個人生態信用積分的運用,提高農村主體普惠可得率。
二、主要舉措
(一)聚焦政銀合作,穩步推進共同富裕黨建聯盟機制。
強化政銀村共同富裕戰略合作,優化金融服務機制。持續通過與重點鄉鎮簽訂共同富裕戰略合作協議,推廣政銀合作新模式,強化示范作用。目前已與全縣26個主要鄉鎮(街道)完成共同富裕黨建聯盟,并全部設立了“金融專員+聯絡員”機制。同時以共同富裕聯盟為抓手,設立了三溪口共同富裕“產學研”基地(聘請果農、茶農等產出“共富綠色生態產品”,打造親子農產品采摘、加工、銷售體驗品牌活動)、阜山“政銀僑”示范基地(建立華僑走訪、項目帶動等長效機制)等。
(二)聚焦持續創新產品及服務機制。
一是以信用貸款為村集體、強村公司授信,開通綠色通道,簡化貸款審批流程。如強村貸為村集體授信,助力平湖飛地產業園項目。二是以生態產品、河道經營權等為抵押物盤活生態資源,創新“GEP”貸、河權貸等為村集體、強村公司授信。支持了禎埠鎮蜂文化展示中心項目等,并為10個有融資需求的村集體提供了信貸支持。三是對接縣“強村富民基金”項目,以“3個100%”的“村集體自籌+補助+信貸融資”方式追加政策性擔保或國資等手段(強村富民基金項目,由村集體自籌:補助:信貸融資=1:1:1來投資),創新“強村富民貸”產品,對接如季宅鄉皇山村瑞樂牧場擴建項目、萬山鄉光伏發電項目等。四是由強村公司其他自有資產提供抵押進行授信。已通過上述方式為溫溪鎮 、吳坑鄉、貴岙鄉、小舟山鄉等“一鎮三鄉“強村公司的意爾康光伏發電項目授信1380萬元,為金融支持村集體創收的成功案例。
(三)聚焦農村基建服務和農戶小額普惠貸款行動,支持村集體與農戶促增收。
以2021年采集的15萬農戶信息和1萬華僑信息為基礎,結合網格走訪等管理要求,增加客戶活躍度和粘性的考核指標,不斷優化網格評價考核體系。在基層營業網點、支行(部)負責人、客戶經理等的全年考核中,加大網格評價考核分值。持續更新低收入農戶建檔信息,宜授信農戶比例達到100%,按LPR利率發放低收入農戶經營性貸款“致富貸”。專列信貸資金,支持老舊小區改造等縣內基礎設施建設,對接、鶴城街道、臘口鎮等“大搬快聚”項目,信貸投入共1.36億元。
(四)聚焦金融科技運用,持續助力生態價值轉化。
一是推進 “青田一碼通”項目(公職人員餐補系統)建設。目前,已入駐單位185家,入駐商戶107家,用戶數9200余人。二是推出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智慧融資模式。從構建標準化農戶授信模型、拓寬多渠道信息采集通道、優化便捷式快速辦貸流程三個方面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深度融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目前,青田農商銀行家庭資產負債表建檔戶數41022戶,建檔率達26.65%。三是完善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持續加快綠色信貸投放力度,積極探索“河權貸”、“GEP貸”等一系列生態貸產品創新,同時健全綠色貸款認定統計機制,提升精準投放水平。河權貸榮獲由人民銀行麗水市中心支行組織的麗水市金融扶貧十大案例。2020年10月27日,浙江衛視新聞聯播對“河權貸”進行了《全國首筆河權貸今天在青田發放》的專題報道。2020年11月28日,中國農網與農民日報進行了《山澗小溪可貸款——浙江青田“河權貸”背后的故事》的專題報道。“GEP貸”作為生態價值實踐,獲評2020年麗水銀行業保險業助力生態價值實現十大案例,并先后得到《人民日報》《中國農村信用合作報》報道。
三、存在的難點堵點
(一)制度設計方面。
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受自然條件和市場因素的雙重制約,而無擔保、無抵押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缺乏與其相配套的農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農業保險制度,使得這一貸款的風險全部由銀行自身來承擔,影響了銀行發放貸款的積極性。以青田縣比較典型的楊梅種植、養豬兩個行業為例,近年來因自然災害、行業整治等因素制約,產值和銷量雙向下降,存量貸款回收工作受阻,不良率升高,新增貸款明顯放緩。政策性擔保公司雖已成立,但農村普惠金融政策引導與支持不足,各項政策以“涉農”的寬口徑執行,不利于金融機構真正為農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務,會導致其向風險更小的農村基建等大項目集聚;風險分擔基金等舉措仍未大面積推廣。
(二)流程管理方面。
一是操作流程不規范,影響放貸質量。農戶及小微企業等貸款檔案不完善,無法做到真實、合規、完整,摸底情況的不真實導致借冒名貸款的產生。信用評級工作是小額信貸業務的基礎,受人員素質、工作量、管理成本及監管機制等因素的影響,信貸人員為完成任務指標,貸款“三查”不盡責,評級工作流于形式,出現了不少客戶級別、授信不準確的情況,從而在發放貸款中造成了信用風險攀升,嚴重影響著貸款質量和可持續性。二是業務流程不合理,影響精準服務。目前銀行的清單式走訪和業務對接,其數據信息來源主要由鄉鎮街道、經商局、村委等提供或者推薦,該流程模式需要客戶經理建檔、線下盡調后方可上報導出白名單,但這樣經常會出現模型篩選通不過甚至引起客戶反感等情況,體驗不佳。白名單篩選環節需前置,盡量以數字化手段建模并通過數驅方式簡化流程,將盡調、審批等環節流程實現線上化、數字化,達到精準營銷,為客戶實現“最多跑一次”。
(三)外部環境方面。
一是農業產業等具有周期性,且成果易受自然因素等影響,有收效慢、收益不穩定等特點,但農村金融配套服務設施不健全,加大了貸款投放的潛在風險。二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政策性擔保是解決農村居民缺乏抵押物、質押物的重要手段。目前仍未建立完善的農村信用體系,第一還款來源缺乏穩定性。如小型借款主體經營管理經驗和競爭力有限,普遍缺乏規范的財務報表,不具備信用等級評定的成熟條件,收入不太穩定,一旦出現風險償債壓力大,償債方式少,這對于發展信用貸款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三是農村資產的價值與歸屬難以界定。山區26縣的創業者大多扎根農村,且具有高價值的第二還款來源保障的較少,而農村資產大多屬于集體所有,在抵質押、確權登記等環節難度比其他資產要大,且農村資產并未建立起有效的評估體系,并未納入市場化經濟可以進行交易,其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的差異難以掌控,如何聯動相關部門實現評估、確權登記是難點。
四、解決對策及建議
(一)金融服務體系方面
1.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以績效考核激勵業務發展
一是加強信貸隊伍的建設,合理地配置人力資源,充實一線信貸力量,并對之進行定期培訓,增強專業素養,提高員工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重要性的認識,理解其對于調整信貸結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刻內涵;二是完善授信制度、貸后管理制度等各項制度,提高信息化建設,利用好大數據,改進管理水平;三是要建立責、權、利三者統一的激勵考評機制,充分利用績效考核系統,把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首貸戶新增等工作的質量和總量結合起來,消除“惜貸”“慎貸”的思想。
2.規范操作流程,積極控制風險
一是深入調查,規范建檔,建檔信息務必做到準確、真實,貸款用途必須合理,拒絕騙貸,以防借冒名;二是簡化手續與規范操作相結合,以家庭資產負債表融資模式工作為基礎,運用數字化手段優化智慧融資,簡化手續應以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為底線,做到先繁后簡、內繁外簡、嚴格操作規程;三是貸后跟蹤要采取動態管理,實時了解客戶的經營狀況、負債情況、資金流向及還款還息情況,根據各項指標的變化進行貸后管理,對其額度、還期周期等進行調整。
3.完善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體系
發展實體經濟是吸引金融資源的重要方式,應鼓勵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結合各市(縣)優勢,積極打造實體經濟特色項目,引導金融資源流入。積極貫徹金融機構支農減稅、免稅政策,簡化支農金融機構申請與審批減免稅收程序,增強金融機構涉農積極性。從地方撥出部分資金建立政策性風險分擔基金,降低涉農金融機構發展農村業務的風險,提高其服務農村經濟體的動力。
(二)金融服務方式方面
一是依托線上平臺,持續優化互聯網金融產品,針對農戶、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群體,實現移動金融服務提供的可能性,解決在農村設置物理網點成本高與地域限制的問題,進一步解決信息的不對稱難題。
二是積極開展農村金融知識宣傳教育。以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站等為依托,加強對工作人員的金融知識培訓,以共同富裕黨建聯盟模式引領農村信用工程建設,開辦金融知識講座,講授基本的金融知識并介紹各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培養農戶的金融素養和信用意識,為金融機構開展涉農業務奠定基礎。
三是抓住“青田一碼通”項目等數字化平臺的推廣契機,依托于科技力量,結合客戶交易數據,選取如交易金額、交易頻次、女性客戶交易占比情況維度進行建模,通過AHP層次分析法并設計評分卡模型選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商戶,推薦給平臺公司,實現商戶的金融附加值。海量的數據經過系統間的交互,通過建模以數字化手段進一步為服務客戶提供有力工具,持續擴大輻射范圍,打造出本地化的數字智慧城市消費平臺。
(三)鄉村金融產品方面
一是創新豐富山區貸款產品。創新適應農業生產經營特點的金融產品,如開發信貸產品時設計與農業生產經營周期相適應的貸款年限、額度和還款期限、方式等,此外還可結合電商探索供應鏈金融,開發農產品訂單抵押貸款等特色金融產品。二是加快農戶產權確權工作。土地使用權、農民住房、林地是農村居民普遍擁有的資產,有關管理機構應該盡快完成這些資產的確權工作,完善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運營機制,使農戶有資產可抵押,加快農戶資產的有效流轉,以順利得到金融機構的服務。三是針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推出“科技貸”、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產品,并可聯動電力公司等單位推出專項用于企業繳納電費的貸款,同時創新“雙招雙引”專項貸款產品,新增招商貸、人才貸等類別產品。四是創新國際業務產品,積極推廣關貿E貸、區塊鏈秒貸等本外幣一體化的線上融資產品。五是加強首貸戶培育拓展,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首貸客戶定制專項產品,以信用方式為主,并降低利率主動讓利。
結束語
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金融系統共同肩負的光榮使命和共同責任,務必要把支持共同富裕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以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人差距為主攻方向,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為追求美好生活而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參考文獻:
[1]張宏燕.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問題與對策[N].金融時報,2019.
[2]夏梁省,聶艷明.普惠金融服務創新促進共同富裕的探索與地方實踐[J].未來與發展,2022(2):54-59.
(作者單位:浙江青田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