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言文學主要對古現代的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學習,并分析其中的寫作技巧,以此為后續文學寫作提供參考。古現代文學作品中大多蘊含著傳統中華文化,對后代寫作有著較強的指導作用。《再別康橋》作為詩歌中的典型代表,具有較深的研讀價值。對該篇詩歌進行學習理解,能夠讓后人更好地記住徐志摩這一詩人,并可以深入分析其語言特色。本文據此對《再別康橋》中存在的藝術特色及文學價值進行了深入分析,旨在為后續文學寫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再別康橋》;文學價值;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G633.3;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4—008—03
引言
《再別康橋》作為優秀詩歌作品之一,不僅成為眾多詩詞學家的重點研讀內容,更是出現在了語文教材中,成了詩歌賞析的重點。該篇詩作主要寫了徐志摩在離開劍橋時,對劍橋的不舍,因此在歸國時,對劍橋進行懷念,從而寫下了這一詩篇。《再別康橋》以悲傷的總基調展開描寫,突出了徐志摩對于康橋的留戀。全詩描寫意境優美,具有較高的賞讀價值。
一、《再別康橋》的美學思想與藝術體現
(一)語言美
語言美通常彰顯在字里行間字詞的搭配上,對《再別康橋》進行通讀,能夠發現其中用詞的嚴謹性,同時能夠感受到詩句的優美。該詩篇中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的使用都是準確的,換種表達便不能夠凸顯出全詩的浪漫。不少讀者在對該詩篇進行閱讀后,都會對其記憶深刻,每次閱讀都會有深切的熟悉感,即使是第一次閱讀也會有重溫舊日時光的感覺。這一詩篇像是在與過往的時光在對話。“輕輕的我走了”這句話尤其樸實,卻又彰顯出歲月的痕跡,顯露出作者本身含有的質樸情感。而這一句式在詩歌中被反復利用,又進一步渲染了文章意境,語言美盡數展現。首先作者開篇便利用與母校告別這一情景彰顯了自己的不舍,同時也表現了自己對母校的尊敬。其中“輕輕的”這一詞更是體現了作者不想要驚擾母校美景的心情。作者在這一心態下,對河畔、波光等美景進行了一系列描寫,反映了這些美景中存有的溫情。這一場景下所彰顯出的藝術價值是,徐志摩開創了美學與敘事的結合,同時利用倒敘這一手法,引領讀者步入到美好的讀書時光。其次在這一詩篇中,作者也用到了擬人等手法,這使得整個景色更加生動,讀者在閱讀時,更能夠沉浸到詩作中進行體驗。例如他將劍橋比喻為“天上虹”,充分彰顯了劍橋的靜態美,由此可見劍橋在徐志摩心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作者也用“招搖”等詞語描繪了動態下的劍橋,兩者相互結合使得劍橋的形象更加生動飽滿。此外在后半段描寫中,作者回憶了星空泛舟等場景,但是在離別之際,他依然選用了“悄悄”等詞語進行刻畫,這使得作者的不舍情感被充分渲染出來。且“輕輕地”與“悄悄地”相互對應,難舍之前更深,讓讀者讀之回味無窮。
(二)音樂美
文字是情感的重要載體,徐志摩將情感融入到詩歌創作中,這使得詩歌不再僅僅是文字的組合體,而是變成了跳躍的音符,呈現在每位讀者面前。《再別康橋》中蘊含著豐富的韻律性及節奏感,因此在朗讀時往往會覺得朗朗上口。其音樂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再別康橋》共分為了七個小節,每個小節中的句子大多錯落有致,而非千篇一律,這使得整首詩的可讀性進一步加強。此外各個詩句間既具有整齊性,同時還蘊含著豐富的變化性。在韻腳方面,作者將1、2、6、7小節的韻腳設置為明朗韻腳,而將3、4、5小節內的韻腳設置為低沉且緩慢的韻腳,因此整篇詩歌輕重呼應,語氣也慢慢地由一開始的輕快慢慢轉向了低沉,情感變化更為明顯。其次《再別康橋》中音節變化較為突出,這使得詩篇更加輕盈柔美。且作者利用疊字進一步促進了全詩的緊湊性及節奏性,使得情感傳遞更加順暢。此外《再別康橋》具有較強的動感,“輕輕地”這一詞匯本身便具有彈跳性,這一詞對全詩來講是一個重點所在,使得整首詩歌更加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因此在后續讀者讀詩時,并不會感覺到壓抑性,反而突出了作者的胸懷。
(三)繪畫美
《再別康橋》中充分使用了借景抒情這一形式,景色描寫過程中,徐志摩不僅僅將簡單的美景相互疊加,反而是將其與回憶相結合,充分突出了校園風光的美感。該詩篇中突出的繪畫美呈現在作者夢幻景色的描寫中。首先徐志摩將金柳比作新娘,又將其在風中擺動的姿態比作新娘的裙擺,這些虛幻的場景更像是作者的美夢,這種方式的描寫能夠給人無限的遐想。此外作者同樣對康橋泛舟這一景象進行了深入刻畫,撐起長篙,向著青草更青的地方劃去,回來時卻帶著一床星輝,這樣的描寫充滿著回憶色彩,且更引人流連忘返。另外第五節內容可以說是整首詩篇中的高潮部分,該部分從自然風光的美好留戀中清醒過來,轉向對現實的留戀。該部分并不顯得生硬,反而更加突出了對離別的不舍。
二、《再別康橋》的藝術特色與文學價值
(一)詩歌情感
徐志摩的詩歌可以說是詩歌著作中的重要代表,他認為詩歌本身便需要將作者情感充分彰顯出來,并表現出作者的靈性。而這一特性更需要從詩歌中由內而外地迸發出來,真正將情感、心緒融入到詩歌中。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讀者沉入到詩歌中進行閱讀。《再別康橋》便是徐志摩的經典著作,充分體現出了作者的豐富情感。作者通過描寫康橋的美景,表達出自己對康橋的留戀,這也代表著作者對于康橋有著深深的情感。另外在別康橋描寫中,同時表現出作者對過去的追憶,也暗示了自己理想破碎的無奈。且詩歌中對傍晚景色的描寫,暗示了作者此刻心境的低沉,充分地流露出了離別的傷感。作者將康橋擬人化,表現出想要與其廝守卻又無能為力的狀態,將各類情感交錯混雜,又將其糅為一體,凸顯出了其中的纏綿悵惘之情。
《再別康橋》中有七個部分,第一節描寫時將“輕輕的”進行了重點描寫,該描寫中節奏輕盈,表現出了作者一步一回頭的不舍。這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調,體現出作者難舍的情緒,為后續詩歌寫作奠定了基礎。第2—4節著重對康橋的風光進行描述,利用這一景色描寫,對過往回憶進行表述,并突出了該段時光在作者心里的留戀之情。將金柳比作新娘,將青荇比作正在招手的行人,都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康橋的愛意。在這一段描寫中,作者陷入夢幻的回憶中,對過往的生活心馳神往,描寫細膩而又飽含深情。第5—6節可以說是全篇的高潮所在,作者為了尋夢,踏入到青草深處,忘記了自己身處何處,在全然忘我之后卻又陡然回到現實中,想到自己不得不離開,再一次經受離別之痛。最后一節更是與第一節相呼應,作者用“輕輕的”“悄悄的”暗示了自己離別的無奈與悵惘,將身不由己地不舍彰顯得淋漓盡致。
(二)情景設計與寫作技巧
《再別康橋》中最大的一個特點便是情景交融,整篇詩歌構建出了一幅巨大且秀麗的康橋圖,其中所使用的色調明麗而又柔和,盡情地顯示了作者的依依惜別之情。詩中所描繪的風景多種多樣,且每個情景都對應了作者的感情,景物如此之多,更顯示出了作者的復雜情感,可見離開康橋對于作者來講是多么的無奈。在對康橋晚景進行刻畫時,作者所有景物的刻畫都表現出一個“靜”的特點。作者在情境描寫中刻畫了更多似夢非夢的場景,這也是作者真情流露的體現,同時這些描寫能夠更深入地撥動讀者的心緒,讓讀者能夠深入到詩歌閱讀中體會作者情感。詩歌中靜物的描寫也慢慢襯托出了作者心中的難過,更強調了作者的不舍。
此外該詩歌同樣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虛實結合加上情景交融,在整篇詩歌中相輔相成,使得整篇詩歌的藝術美感達到了巔峰。除了詩歌中的首尾兩節,其中的2—6節可以說是詩歌主體,而2—4節為實寫,第 5節為虛寫,第6節又轉變為實寫。2—4節充分描寫了河畔、軟泥等事物,這些事物共同構成康橋晚景,是作者真實能夠看到的景色,也是作者對康橋眷戀最大的美景。第5節將詩歌進行了反轉,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賦予了各種景物,該階段的描寫讓讀者陷入了無限的遐想中,更凸顯了作者的深情。直到第6節作者夢醒,轉回到實寫階段,表達自己尋夢不得的失落。虛實結合增強了整篇詩歌的詩意,同時使得情景交融的境界進一步升高。此外作者同樣以含蓄的手法將萬千情感融入到景物中。例如在尋夢階段,尋夢不得只留下夏蟲鳴叫,這也體現了作者曾經追夢不得的無奈,暗示自己夢想的破滅。詩篇最后,更是以夏蟲的沉默與笙簫的哀奏相結合,含蓄地表達自己的離別之情。作者含蓄的描寫比之直率描寫更突出了情感的復雜。整篇文章的情感復雜,已經不再局限在離別上,更像是作者在歷經千帆之后對過往時光的感嘆。《再別康橋》中每一個景物描寫得都恰到好處,每一份情感都是真情流露,該詩篇更像是患者極度憂郁與留戀地低吟,詩人將自己的不舍與眷戀輕輕傾瀉出來,并將其藏于康橋美景中。全文充斥著一個“靜”字,無論是意境還是情感都靜若止水。
(三)全詩構思與結構
《再別康橋》這一詩歌的構思可以說是別具一格,作者用輕輕地招手動作作為文章開篇,以此描寫自己將要離開的動作,并引出下文,該方式雖然較為簡單,但是卻體現出了作者的復雜心緒。且輕輕招手更是與詩歌結尾相對應,該方式下將整篇詩歌加以串聯,將詩歌整合成了一個整體。該篇詩歌的開頭便能夠突出景致中帶有的夢幻性。而詩篇中間更是將現實與夢幻、形式與內容充分結合,將一個普通的康橋夜晚描繪成一個動人的篇章。整篇文章中的文字統一而又完美,詩篇首尾雖然在表面上統一,但事實上作者同樣給了其不同的含義,這也代表著作者情感的變化,更深層次的渲染出了詩篇的韻律美。徐志摩的詩歌極為重視詩歌的節奏性,他曾經提到過,詩篇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為其具有流動的音樂性,同時具有勻整性。《再別康橋》中每行詩歌大約都有3—4個節拍,而4、5節卻有了稍微地變化,這體現出了第4節的過渡性,更彰顯了作者情思的變化。其中的節奏變化充分彰顯出了作者心境的改變。第5節比之前節奏加快,這也體現了高潮處所特有的情感變化。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覺該詩篇無聊乏味,反而能夠根據作者的安排體會其中的情感變化。此外在押韻方面,作者雖然以偶韻為主,但其中依然會夾雜交錯韻,這些韻律的改變使得整篇詩歌不會太單一。這種押韻方式同樣是詩篇中的重點,也是最精妙的設計之一。《再別康橋》更像是集情感與藝術于一身的美詩,其成為當代詩歌的代表是毋庸置疑的。
(四)詩歌辭藻
徐志摩認為最值得聽的話便是還未有人說過的話,若是話已經存在了,就失去了傾聽的意義,因此在《再別康橋》中,他便利用了這一觀念,將自己的情感隱藏在了無限的美景中。不得不說,該方式下其情感表達更為流暢。《再別康橋》以離別作為基本主題,借用康橋的美景訴說自己的情感。全詩中作者引用的美景,像夕陽、艷影等都是較為常見的風景,但是這些風景卻深深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的注意,讓作者對其記憶深刻。而普通事物風景的描述下突出的卻是非凡的感情。作者以美景描寫為主,引導讀者與其一同步入到康橋美景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其中的美好。之后便又通過動詞描寫讓整個景色更加生動形象,像招搖、蕩漾等,無一不體現了景物的細致。此外作者所描寫的“作別西天的云彩”等同樣是無人說過的景色,這些描寫令人眼前一亮,給了讀者更加新鮮的感受。此外首尾呼應同樣采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這使得詩篇的描寫不再生硬,反而更加生動形象。且詩中詞語的形式整齊勻稱,更顯得具有規律性,讓人讀之賞心悅目。此外在藝術手法方面,《再別康橋》本身便具有較強的想象力,作者利用多種手段加強了藝術感染力。對于徐志摩來講,在劍橋學習的這段時間是豐富且美滿的,他本身對于劍橋有著較深的情感。而劍橋美景更是深深地印刻在了徐志摩心里,基于此,在離開劍橋時,作者會更加地感覺到不舍。而劍橋美景更是激發了作者的創作熱情,其將自己在劍橋中的所思所想充分融入到對美景的刻畫中,整篇文章浪漫而多情,讀者在對其閱讀時,不僅能夠深入體會到劍橋的美景,更能夠體會到作者的不舍心情。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徐志摩所作的詩歌大多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對我國詩歌文學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再別康橋》作為其重要詩歌中的一首,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該詩歌利用多種方式將作者本身的不舍情懷呈現出來,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整篇詩歌下消極悲傷,卻又動人心弦,徐志摩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將情感藏在各式景物中,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且對該詩篇進行閱讀,從不會感覺其情感流露具有生硬感,因此對該詩作進行研究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吳澤慶,楊紀平.《再別康橋》的藝術美學和思想意蘊[J].文學教育(上),2022(8).
[2]李明.徐志摩《再別康橋》的藝術特色分析[J].作家天地,2022(1).
[3]彭詩絢.《再別康橋》的文學美與藝術美[J].北方文學,2020(27).
[4]孫嘉欣.《再別康橋》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5]朱俊苗.淺析《再別康橋》的藝術特色[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中旬),2019(10).
[6]尤明堂.《再別康橋》的詩意美、人情美和藝術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12).
作者簡介:楊曉溪(1986—),女,漢族,河南林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