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節,這一源遠流長的中國民間節日,以其全國性的普及程度和深重的文化地位,居中國各大節日之首。該節日在其多元且豐富的民俗活動中體現了其特殊的魅力。然而,面對科技進步和社會演進的大潮,眾多傳統民俗活動已經產生了變異、發展,甚至出現消亡的現象。盡管有觀點認為春節日漸失去了其獨特的節日氣氛,另有一些人則視其為時代演變的必然之路。本文以一名昆明當地居民的視角,概述近年來昆明地區春節民俗活動的一些變遷和發展,同時對其成因進行簡略分析。
【關鍵詞】春節民俗;昆明;發展變化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4—029—03
一、研究現狀及意義
在學術探索上,包羅萬象的主題包括春節的根源、文化寓意、社會價值以及其歷史演變等眾多領域。專家們從自己的角度闡釋了春節的豐富內涵和價值。例如,吳正彪從文化人類學的獨有角度闡述了春節習俗的文化內涵,他在《春節習俗的文化人類學解析》一文中,明確指出“春節習俗更適合被看作是一種文化需求,而不只是一種文化行為”。陳連山在他的文章《春節民俗的社會功能、文化意義與當前文化政策》中,深度剖析了春節習俗的社會角色和文化符號,強調春節作為一種超越政治、社會階級,乃至國界的民間節日,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全民族的認同感。他更進一步提到,春節是一份可貴的文化遺產,巧妙運用它可以更輕松地融入民眾生活,有利于塑造一個新的、全民共享的節日文化。巫肇勝在《文化社會學視野下中國春節習俗與文化變遷》一文中,對春節習俗的來源和主要特點進行了解讀,研討了春節的文化含義和社會功能,并對春節的衰退原因進行了深度的探討。所有這些研究都對春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背景下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李俊群在《論春節的傳統意義》中,闡述了春節是如何通過儀式維持傳統的血緣社群和熟人社會的和諧運作,以及如何為親情交流提供了機會和聯系。[1]
總的來說,自21世紀以來,顯著的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其中以獨特的節日為研究主題,春節無疑是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在這個階段,理論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重新審視和研究傳統節日,實現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在學術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在這樣的環境下,春節文化研究如同春雨后的竹筍一樣迅速嶄露頭角,生機勃勃。
二、昆明的春節習俗
關于昆明的春節習俗,大致可以分為年前準備和節期內容。
(一)節前準備
1.掃塵習俗
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 昆明地區有些原本盛行的習俗已經在大部分家庭中逐漸消退。這一變化的根本驅動力在于科技的進步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普及。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掃塵的習俗仍然在昆明的大多數家庭中得以保留。雖然現代生活的忙碌和壓力導致了很多人無法嚴格按照規格進行掃塵,但是在空閑的時間,家庭成員會主動進行掃塵以迎接新年的到來。這種現象反映出現代生活節奏快速,而人們仍然在努力保持與傳統節日的聯系,盡管形式可能有所改變,但其內在的意義并未改變。
2.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慣首次在宋朝出現,并在明朝時期達到了巔峰。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不僅要求南京的居民在新年時家家戶戶都要貼上春聯,還會親自走出宮殿欣賞這些春聯,甚至會親自撰寫。
在昆明,貼春聯也是非常普遍的習俗,雖然具體的貼春聯時間并無一定之規,但一般人們會在除夕或除夕之前完成這項工作。除春聯外,貼福字、窗花也是近些年廣受歡迎的習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十年來,倒貼福字的做法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以“福倒,福到”的寓意,此做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本貼福字的傳統。
這種變化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我們身處信息時代,公眾很容易受到網絡和媒體的影響。許多人看到電視節目或廣告中的倒貼福字,覺得寓意佳,于是開始效仿。雖然在我們的傳統習俗中,倒貼吉祥字并不常見,通常只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出現。然而,經過媒體的宣傳、網絡的擴散以及商家的推動,原本小眾的習俗很容易成為一種流行現象。
3.備年貨,購年菜
在中國,春節期間,家庭準備年貨和年菜是一項重要的傳統活動。在昆明,人們主要在農貿市場進行購物,市區內有三個最大的農貿市場:位于盤龍江畔的米場心,延伸至圓通山腳;大觀街,延伸至西安馬路和東西長村;還有威遠街,穿梭于周圍的小巷。
昆明人過年的習俗是非常講究的。據歷史資料記載,清末民初時期,昆明人過年的必備物品大約有十種:(1)香燭;(2)供花、供獻;(3)化香、皂角;(4)青松毛;(5)年糕、餌塊;(6)雞鴨魚肉以及各種干菜和其他蔬菜;(7)糕餅糖食及干果蜜食;(8)桃符春聯;(9)陳設庭堂;(10)齊理衣帽。
這些年貨都需要在春節前進行提前購買。這些傳統的年貨象征著繁榮和喜慶,是昆明人春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以及物流業的高度發達,網購年貨逐漸成為昆明許多家庭的主要選擇。此外,隨著昆明商業區的擴張,購買年貨的途徑不再局限于昆明的三大農貿市場,大多數昆明人現在同時使用線上和線下購物,便利店購買日常商品,而網購則為他們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
然而,盡管購買年貨變得越來越方便,但這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即年節的氛圍逐漸變得“淡”了。兒時,大人們為了省事,往往會將同齡的孩子一起帶去市場,大家一起熱鬧地購買春節的新衣服,順便置辦過年所需的年貨。如今大家在購買年貨和新衣時很難再聚在一起,購物變成了物流送貨上門,各自簽收自己的包裹。盡管減少了許多繁瑣,但似乎也讓春節的快樂減少了。這一變化反映了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影響,也是人們在享受現代化便利的同時,可能會面臨的情感和社交的挑戰。
(二)節期內容
1.除夕
在昆明,除夕的慶祝活動主要體現為一場家族的團圓飯。這場盛宴不僅維系了家庭的團聚,而且其中的菜品選擇和烹飪方式也深深植根于當地的文化傳統。無論身處何地,家庭成員都會回到家中,共同分享這頓意義重大的團圓飯。值得一提的是昆明特有的傳統菜肴“長菜”。此菜主要由白菜和苦菜(亦稱青菜)制作,必須整根烹飪,而非切斷或削短,寓意著“長久之意,翠白之恒”。在昆明的傳統中,一鍋“長菜”要連續食用上十天,幾天后,菜品會帶有酸味,風味獨特,與云南的酸菜相似。
此外,昆明人在除夕飯桌上的食材選擇也有其獨特之處。除了傳統的肉類和魚類,蒜苗和芹菜也被廣泛用于烹飪。
2.大年初一
一年一度的農歷新年的第一天,昆明市民們會在熱鬧的氛圍中歡度。每個家庭成員,無論年齡大小,性別差異,都會換上新的服飾,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來臨。
登上山頂,面對廣闊的天地,人們會許下新年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充滿祝福。這些傳統習俗充分展現了昆明人民對新年的期待和對生活的熱愛。
3.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大節日,昆明市民通常會在這一天舉行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傳統的慶祝活動包括觀看燈會,欣賞滇戲,唱花燈,對小調,以及戶外游玩。當然,作為元宵節的必備食品,湯圓是必不可少的。湯圓的寓意是團團圓圓,象征著家庭的團聚和幸福。
昆明的湯圓有著其獨特的做法,名為“馬打滾”。這是一種將炒熟的黃豆磨成粉,然后將煮熟的實心湯圓在黃豆粉中滾動,裹上一層豆粉的特色食品。吃的時候還會淋上糖稀和炒過的芝麻,口感糯滑,甜而不膩,非常美味。許多家庭會在元宵節的晚上為孩子們準備燈籠,點亮后一家人會一同走出戶外,這被稱為“走燈”或“賽燈”。所有的慶祝活動結束,昆明人的春節才算完整地結束,留下深深的歡樂和溫馨。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的元宵節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許多昆明市民已經不再自家制作湯圓,而是選擇到超市購買現成的湯圓。現代的湯圓種類也變得更加豐富,不再僅僅限于傳統的芝麻、花生、核桃等口味,而是增加了各種水果口味,巧克力、抹茶紅豆、香芋等新穎口味,讓人們有更多的選擇。這樣的變化,不僅讓元宵節的慶祝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也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和生活方式。
三、昆明的春節
在昆明,過春節代表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
昆明,這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市,因為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塑造出了昆明人那種淳樸、平和、不張揚的精神特質,創造了一種恬淡、樸實的生活方式,這也深深地影響了昆明的春節習俗文化,使其獨具一格。
四、結語
昆明的春節習俗,深深地融入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中,為它賦予了獨特的魅力。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儀式,既展示了昆明人對新的一年的祈愿和期待,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尊重。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的推進,昆明的春節習俗也正在經歷著變化。在享受現代化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地傳承和保護這些傳統習俗,因為它們是昆明獨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過去和未來,建構社區認同感的重要紐帶。在未來,無論昆明的春節習俗如何發展變化,我們都應該珍視它的歷史意義,把握它的現代價值,讓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繁榮和發展,繼續照亮昆明人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李翠華.春節文化研究綜述[J].戲劇之家,2014(8).
[2]王勤美,楊海燕.官渡古鎮漢族春節調查報告[J].思想戰線,2011(S2).
[3]陶思炎.春節傳統民俗略談[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4]許向群.昆明廟會拾趣[J].云南檔案,2017(1).
作者簡介:趙未澈宇(1995—),男,漢族,云南昆明人,法學碩士,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為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