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紅 李英華
【摘 要】河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游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制定保護措施、培養教育傳承人、用創新手段促進與現代社會的深度融合,實現民間游戲的活態傳承。
【關鍵詞】民間游戲;活態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G8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4—047—03
民間游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北地處華北平原,燕趙大地深厚的歷史沉淀和多元化的風土人情,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民間游戲活動,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參與民間游戲的空間場所和時間日益減少。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通過創新的方式讓民間游戲重回大眾生活成為亟需解答的社會問題。
一、河北民間游戲的發展概況
民間游戲在河北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人類先祖的部落爭斗和生產活動產生之后就出現了游戲的原型。據史料記載,距今大約4600年前,在河北發生過一場著名的涿鹿之戰。每逢喜慶的日子,這里的鄉民一直模仿這種帶上面具,盡情玩耍的“蚩尤戲”。以后在這一帶,蚩尤戲非常盛行,被譽為是游戲的始祖。
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代游戲萌發的重要時期。河北地區位居“戰國七雄”的燕國和趙國,其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留下了豐富的民間休閑娛樂活動。史料記載,趙武靈王為適應同周邊國家的軍事競爭,推行“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當時諸子群起、百家爭鳴的社會盛況,許多游戲從農耕、狩獵和軍事訓練中分化出來逐漸獨立和成形,《戰國策》寫道:“臨淄之中七萬戶……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漢魏六朝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尤其動蕩的時期,處于戰事中心的河北更是刀光劍影,金戈鐵馬。《后漢書·順帝紀》記載:“調五營弩師,郡舉五人,令教習戰射。”更生動地記錄了在軍營教習弩射的教師訓練士兵的場景。這些軍事訓練演化成日常游戲,從而在民間迅速推廣,例如射箭、投壺、蹴鞠、風箏、捶丸、棋弈等等。
唐宋時期是民間游戲發展的鼎盛階段,被世人稱作“最會玩”的朝代。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和規模龐大的市民階層日漸形成,各種娛樂活動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完善。許多傳統游戲,如弈棋、踢毽子、蕩秋千、放風箏、踩高蹺、跑竹馬、射箭、游獵、斗草等,都在河北各地廣為流行。河北博物院收藏有邢臺宋墓出土的兒童蹴鞠磁州窯枕,枕面上童子上身躬傾,胳膊前后擺動,用右腳將鞠球輕輕彈起。畫面充滿了天真無邪,讓人百看不厭,美不勝收。
明清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穩步發展,民族大融合給社會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這一時期的民間游戲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得以發展,規模更大,種類也更豐富。如“跳百索”,亦稱百索、繩飛、跳繩,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河北《直隸遵化州志》“正月,上元……擊太平鼓,跳百索,唱稻秧歌”。不難看出,“跳百索”作為一種民間游戲,在當時已經非常流行,且名目繁多,花樣百出。
進入20世紀,中國經歷著內憂外患的困擾。一些軍事游戲、愛國游戲逐漸流行起來,例如炸碉堡、扔手榴彈、騎馬打仗等等。電影《小兵張嘎》展現了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嘎子機智勇敢、堅強不屈的小英雄形象,其中小伙伴頑皮可愛的摔跤場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新中國成立之后,通過發展生產和社會改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很快解決了溫飽,當時中國兒童從事最多的游戲是傳統的踢毯子和跳繩,也有兒童喜愛一種名叫“撞拐”的十分原始的游戲。這時的兒童游戲的玩具基本上是就地取材,不用花錢購買。到了60年代,男孩喜歡滾鐵環,女孩喜歡跳橡皮筋。當時的街頭巷尾經常可以聽到清脆的滾鐵環聲和女孩跳橡皮筋的歌聲。
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民間游戲賴以生存的空間和時間逐漸被擠占,多樣化的娛樂方式替代民間游戲成了人們的日常首選,與高科技娛樂產品相比,民間游戲在時空上、趣味性上、失去了競爭優勢,正處于一個逐漸衰退的歷史進程中。所以,民間游戲亟需通過活態的方式進行傳承和發展。
二、民間游戲活態傳承的重要意義
民間游戲作為具有深遠生命力的“活”的文化,植根于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其自身適應環境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民間游戲活態傳承對當今社會有著重要意義,不僅可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有利于彰顯中華文化自信。
(一)有利于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民間游戲是人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晶,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精神風貌和生活趣味,也折射出了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豐富的文化底蘊,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觀念、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的發展。例如,一把兒泥巴、一個小石子、一塊小木板等都可能會成為嬉戲的玩具,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樂趣。這些游戲以其趣味性、生活性、簡單性、自發性等特點,成為人們生活的快樂之源。
河北是文化大省,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長城、大運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百姓生活,提高人們的文化意識和信心,喚醒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民間游戲活態傳承更能展現出其“接地氣”、參與度高、簡單易學的寶貴品質。
(二)有利于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數千年文化的積淀,使河北的民間游戲凝聚了燕趙大地獨有的民俗風情和智慧樂趣。游戲中所蘊藏的文化價值和科學道理,更是其流傳千年的重要根基。踢毽子、抖空竹、跑竹馬、跳繩、拔河等游戲以其有趣的內容和形式,調動了人們的眼、耳、口、腦、四肢等器官的參與,對人的動作、體能、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等起到了促進作用,并以其高超的智慧內涵,激發想象和創造的潛力,使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語言、社會性等多種能力和素質得到發展和提高。
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為河北民間游戲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為民間游戲的活化傳承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民間游戲中有很多休閑娛樂類的游戲,特別適合融入走進群眾、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在日常的娛樂玩耍中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三)有利于弘揚燕趙優秀傳統文化
從民間游戲的演變歷程不難看出,游戲與每個時代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符號記憶,在這些老游戲純樸的外殼里面,包含在極其珍貴的內核——它們是人們文化生活、精神追求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取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現在民間依然廣泛流傳的舞龍、糖畫、皮影等已經成為了河北淳樸、鄉土、崇禮等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珍貴的民間游戲植根于當地的文化土壤中,是河北人民最直接、最純真的文化展示,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加強河北民間游戲的活態傳承,對于弘揚民族精神、獲得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三、民間游戲的活態傳承路徑
近年來,在黨中央建設文化強國的精神指導下,民間游戲作為非物質遺產的組成部分,其傳承的方式也從過去的“遺產”式保護轉向多樣化的“活化”傳承方式。這就需要我們研究解碼分析民間游戲的文化核心價值,從而重新對民間游戲傳承過程進行優化與再創造。
(一)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
河北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規范管理,制度保障。《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2021)明確提出主要任務是,“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到2025年,河北省力爭申報設立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國家級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建成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設立5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0個省級助力鄉村振興試點、8個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600個“非遺工坊”,培育100個創意品牌。
(二)教育領域是主陣地,擴大和培養傳承人隊伍
傳承人是民間游戲的保護者和傳承過程中的主體。活化傳承更是以人為本,強調民間游戲因傳承人的存在而具有生命力。各類民間游戲與一般非遺項目有所差異的是,其傳承人不是個體,往往是民間的百姓群體,尤其以少年兒童為主。因此,民間游戲進入教育領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等院校要加強課程建設,培養活態傳承的師資隊伍。高素質的師資培養是民間游戲活態傳承的一個瓶頸難題。民間游戲進高等院校有助于提高傳承人群的師資質量。民間游戲以專業課程或公共課程、大師工作室等多種形式進入高校學前教育、小學教育、體育教育等相關專業,通過系統學習培訓,可以為民間游戲的傳承提供穩定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基礎教育要普及推廣民間游戲,使之成為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少年兒童是民間游戲傳承的生力軍。教育管理部門將民間游戲納入中小學學校及幼兒園課程體系中。民間游戲可以成為幼兒園游戲課程的組成部分;中小學教育中,民間游戲可以和體育課程相融合,這將大大拓展民間游戲的傳承群體和范圍。
除此之外,積極引導社區、培訓機構、老年大學、養老院等社會力量參與到民間游戲活動中來,廣泛開展實踐活動和研學活動。到2025年,河北省計劃設立30個省級代表性項目特色中小學傳承基地、50個省級傳承教育實踐基地。
(三)創新是關鍵,解鎖活態傳承的密碼
活態傳承倡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當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用創新式的手段來放大遺產中蘊含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價值,以此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對于民間游戲而言,“活態傳承”就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再創造。
(1)因地制宜,協同發展,融入到河北非物質遺產傳承的未來整體規劃中。河北民俗文化大致可分為冀北、冀中、冀南三個區域,冀北地區是滿、蒙、汗等族的融合性民俗文化,如張家口萬全、承德豐寧等;冀中地區受北方游牧文化影響較大,如保定市、廊坊勝芳;冀南地區則深受來自南面中原文化的影響,如邯鄲大名、武安等。這就使得河北民間游戲種類豐富且帶有鮮明的地域特點。當今時代的整體規化與發展策略上,要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融入到國家非物質遺產發展的重大工程中,例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雄安新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
(2)民間游戲入校園,創新民間游戲的內容、材料及游戲方式。教育領域作為培養傳承人的主陣地,也承載了民間游戲自身的改進與優化任務。隨著民間游戲理論研究的深入,當代教育者從心理學、教育學、運動學等多種角度來重新認識和解讀民間游戲價值,研究民間游戲與兒童、民間游戲與科學運動的關系,以科學的視角深度挖掘民間游戲的科學原理。隨著社會的發展,游戲的材料也隨之改變,改變材料的質地、形狀、大小等提升材料的多樣性、趣味性、層次性和可變性。游戲的方式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改編,使之更加科學。例如滾鐵環游戲,在兒童學會了基本的滾鐵環玩法后,可以逐步增加游戲難度,巧設障礙,拓展成花樣滾鐵環、障礙滾鐵環、雙手滾鐵環、滾鐵環接力賽等等,這種改進增加了趣味,也梯級鍛煉了兒童手部力量的平衡性。
(3)民間游戲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創新開拓文化旅游新產業。《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研學旅游、工業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等業態”。具體而言,可以建設主題公園、民間游戲體驗館等,發展體驗旅游。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意識的增強,民間游戲產業化必將是未來的一個亮點。到2025年,河北省計劃圍繞“創新雄安、冬奧冰雪、錦繡長城、風情運河、壯美太行、紅色勝地”品牌,推出50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主題旅游線路。加強產品創新,開發系列主題文創產品,推動文創產品在地化生產,與工業、科技融合發展。這些措施正在開發實施中。
(4)應用信息化技術,創新民間游戲的保存、研究及傳播方式。首先,借助互聯網、數字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為民間游戲的保存、研究提供了更多支持。數字化的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游戲活動記錄的細節完整性,同時這種數字記錄文件又具有可以共享、多次使用和利于傳播的特點。其次,社交媒體、門戶網站等新型大眾傳媒擁有大力宣傳造勢的功能,可以進行流媒體、短視頻媒體的制作,或拍攝優良的綜藝節目或短小精悍的紀錄片,或建立相關門戶網站,這些都不失為民間游戲現代傳播的有效方式。河北省鼓勵通過“樂冀游”線上商城和各電商平臺開展網絡營銷活動,支持文化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
參考文獻:
[1]王文寶.中國民間游戲[M].北京:華齡出版社,2010.
[2]劉金柱,秦雙蘭.近代河北民間體育觀念初探[J].體育文化導刊,2016(5).
[3]苑瀟卜.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18(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22020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