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地域勞動人民祖祖輩輩在勞動、生活過程中,經過千百年加工、錘煉,不斷研究和探索,創造并傳承下來的一種財富,見證了地方文明的發展史。高校作為教育教學重要領域,承擔著培養人才、傳播文化及傳承學術的主要任務,將歷史文化遺產引進高校課堂教學,既可以凸顯歷史文化遺產的學術應用價值,也可以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利用和保護。左權小花戲作為山西晉中的歷史文化遺產,秉著弘揚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把左權小花戲和所執教的舞蹈課堂教育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實踐中進行探尋研究高職院校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方法路徑,把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下去。
【關鍵詞】高職舞蹈教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左權小花戲
【中圖分類號】J722.2;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4—124—03
2014年2月17日,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藝術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歷史文化遺產是地域勞動人民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象征,是勞動人民祖祖輩輩在勞動、生活過程中,經過千百年加工、錘煉,不斷研究和探索,創造并傳承下來的一種財富,見證了地方文明的發展史。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見證,作為驕傲的中國人,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傳承和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
一、高職舞蹈教育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
高校作為教育教學重要領域,承擔著培養人才、傳播文化及傳承學術的主要任務。新時代當下,必須做好高校大學生的教育工作,利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使大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自覺踐行民族精神。歷史文化遺產是對大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的最生動教材,具有鑄魂育人的強大功能,將其融入教育教學課堂活動當中,可以激勵大學生為祖國繁榮而努力奮斗。將歷史文化遺產引進高校課堂教學,既可以凸顯歷史文化遺產的學術應用價值,也可以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利用和保護。運用所學內容進行實踐活動和創新,培養高校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傳遞民族精神,傳承歷史文化遺產。
左權小花戲作為山西晉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將其所蘊含的人文文化內涵轉化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載體,秉著弘揚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把左權小花戲和所執教的舞蹈課堂教育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實踐中探尋研究高職院校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方法和路徑,把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下去(圖1出處:百度搜索《發現非遺之美》)。
在對學生進行舞蹈教育實踐教學時,通過舞蹈內容——左權小花戲的動態特征等動作的傳授,在提高舞蹈專業能力的同時,又使學生在左權小花戲舞蹈學習、體驗的過程中,解讀了動態形象背后的歷史文化積淀,潛移默化地形成民族文化的自覺性,進而自覺參與到非遺文化保護與知識傳播之中,實現由內而外的深化知行合一,培育高校學生民族文化情感,增強文化自信,自覺傳承中華歷史文化遺產。
二、高職舞蹈教育傳承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不僅對后人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同時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些歷史文化遺產中包含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化遺產中承載著隱形的歷史文化育人潛力。如:山西晉中革命老區左權以及左權的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小花戲,其自身就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左權小花戲最早是以歌舞戲形式出現的,發展到解放前,先進的文藝工作者利用左權民歌和小花戲進行抗戰宣傳,教育人民、鼓舞士氣,左權小花戲成了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為左權的革命勝利做出了貢獻。而“左權”這個地名的由來,就是為了紀念為國家和人民英勇奮戰,壯烈犧牲的左權將軍而得名,人們把當地的歌舞戲也稱之謂“左權小花戲”(圖2出處:百度搜索左權縣城圖片)。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左權小花戲的歷史淵源,思考左權小花戲的成因,發展和創新,將愛國主義思想融入教學課堂,厚植家國情懷,民族意識。將革命先輩和老區人民的愛黨、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堅定“強國有我”的信念。
在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想、行為無形中被這些優秀教學資源所影響,觸動家國情懷,引導學生的政治信念,也使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三觀”。
三、高職舞蹈教育傳承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的路徑
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輩在生活活動中傳承下來的具有一定歷史意義和價值的文化形態,是祖輩在人類歷史改革進程中積累總結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以正確的核心價值和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整合提煉了愛國主義、民族自信、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審美素養等方面的精神品格。
我們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就是要讓這些精神財富一代代地保護傳承下去,用一定的方法保存下來,讓歷史活動的精神“活化”在后人心中。要保護和繼承就需要找對方法,開拓路徑。
(一)創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方式,讓歷史文化遺產進高校課堂教材
高校課程應積極拓展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路徑,將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有效編入大學生教育教學課堂教材。以教材的方式進入課堂,以供沒有經歷和經驗的大學生認知與理解。2008年,左權小花戲實行了進課堂工程,2014年,左權小花戲又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宗旨,推進舞蹈育人與課程育人、舞蹈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的理念,挖掘舞蹈課堂中的重要育人要素。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課堂運用優秀傳統文化舞蹈教育理念做好左權小花戲教學準備,通過非遺傳統舞蹈教學實踐——左權小花戲動態特征動作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對中華歷史文化遺產的自覺接受與傳承,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課堂為主陣地、教學為主渠道,授課過程中將育人元素與專業知識相融合,培養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將晉中革命老區左權的精神科學有機地融入教育課程教學之中,具有鑄魂育人意義,也提升了舞蹈育人實效。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并傳承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課堂教材、課堂教學是歷史文化遺產傳承的有效方式,也是新時代高校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路徑,所以,要增強高校大學生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創新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進教材的方式。一是要不斷提升歷史文化遺產教材的趣味性、吸引力,增強其可讀性,優化歷史文化遺產教材的內容,加強編寫歷史文化資源教材的力度,讓歷史文化遺產教材成為高校大學生傳承和保護歷史化遺產的有形載體和無聲素材;二是要不斷增強高校大學生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針對性,加強大學生的課程和歷史文化遺產的銜接力度,強化歷史文化遺產在高校課程育人中的感染力度和融合力度,讓大學生的每門課程都滲透進歷史文化遺產,提升其影響力。三是確保對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教材編排的統一領導,確保人力支持和資源供給,加強編寫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教材的正確方向,加強管理與統籌編寫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教材,保證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教材的組織有序合理。歷史文化遺產的教材有它的優勢,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有歷史事實在說話,它是我們的祖輩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高校學生在知識中深刻感知和體驗其思想的內涵,積極參與回憶歷史,追求真理,在實踐面前親自去,從而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銘記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發揚歷史文化傳統,賡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血脈,不忘歷史,砥礪前行,涵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構建高校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主陣地
高校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流砥柱,肩負著實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并代代相傳的重要使命。高校教育傳承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既是對高校學生全面進步,堪當民族大任時代新人的本質要求,也是學生健康成長、錘煉本領的重要途徑。為了強化高校學生傳承我們祖輩的愛國主義、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優良品德,將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融入到高校舞蹈教育課程教學之中,充分挖掘、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用中華先輩的精神為學生補一補“鈣”,用中華先輩的優秀傳統基因壯一壯“骨”,激發學生繼承中華先輩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在舞蹈教育課程教學中,發揮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整體育人效能,有效拓寬歷史文化遺產對高校學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課堂教育是高校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主陣地,也是系統接受歷史文化遺產熏陶和感染的有效途徑,要通過優化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進課堂的路徑,不斷活化高校大學生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的載體。一是要推進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進課表,讓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保證,使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以課表的形式得到有效的確認;二是要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堅持將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融入學生第二課堂,納入第二課堂清單制度,不斷增強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吸引力、實效性和針對性;三是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搭建歷史文化遺產學生網絡學習平臺,優化網絡歷史文化遺產課程形式,不斷擴大網絡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使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學習全過程全方位全要素。
四、結語
高校舞蹈教育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和傳承中,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是高校大學生教育領域的重要資源,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藝術初心,為傳承中華歷史文化遺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萍萍.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J].文學教育(下),2016(10).
[2]王琳靄.淺析海南高職院校舞蹈教育對保護黎、苗民族舞蹈的問題及對策[J].藝術評鑒,2019(8).
[3]楊永倩.高校舞蹈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關系分析[J].花溪,2021(33).
[4]趙丹.民間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傳承與應用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13).
[5]路明.“非遺”舞蹈在高等教育中的傳承與保護——以六盤水師范學院為例[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1(5).
[6]董一超.左權小花戲的“非遺”價值與傳承發展[D].太原:山西大學,2019.
作者簡介:李玉琴(1973—),女,漢族,山西晉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舞蹈學。